标签:
杂谈 |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正是因为你们的支持,成就了这门有意思的课程,祝福大家在学习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的生活、工作和实践中,体会幸福、体会快乐、体会创造、体会人心的美、善和德。
http://ww1/large/005vDBwzgw1emlf32j6zjj30ta0iejtr.jpg
至于讲授MOOC课程有什么样的心得呢?
首先,我个人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影响力。
一门课程可以在短短3个月内获得将近6万以上人数的认可,这应该是任何常规课程所不能达到的。
我在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讲授的《文化心理学》是学校的美国文化必修课之一,应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了,但每年也就是300多同学选修。十年讲授下来,也就是3000千多名伯克利的学生曾经上过我的课;我在伯克利将近20多年,也就是6000多人受益于我这门课程。但在清华大学开设的《心理学概论》,短短3个月内就获得6万多人,这是几何级数的差距。
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的学生,也许(本来)连现成的机会都没有,但现在可以看到清华大学的教授讲授的课程,这应该是教育资源重新分配(后)最实际、最有效、最民主的路径。因此,我们真得感谢在技术上、资源上、政策上支持我们的方方面面的朋友们和热心公益的好人们。
“天涯共此时”,在MOOC教育的推广和应用方面,中国和美国同时起步。我的这门《心理学概论》英文版,今年年底将向全球播放,这也算是中美学术界、教育界对世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贡献。中美共治的时代其实近在眼前,起码在网络科技、互联网商务和MOOC教育方面,我们是同步的。
http://ww2/large/005vDBwzgw1emlf3m27xaj30ap0bq758.jpg
当然,讲授MOOC课程也有一些失落。
最大的失落是无法像课堂教学那样与学生的互动。
(课堂上)学生生动活泼地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是教学中教学互长、有意义的环节。(而)在MOOC教学中,(老师)面对的是冰冷的摄像机和安静的录音室,只能全凭心中的信念和直觉来进行教学的安排和演讲,剥夺了师生之间美好的心灵互动。
教学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人只有在轻松、愉快、互相理解、互相促进、心心相印的环境中,(才能)产生思维的流畅。因此,我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到一些灵感,同时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以获得学生的认可、欣赏和共创。但在MOOC教学的过程中,这样的灵性就会受到时间、空间、环境、场景、机器等各种因素的限定和影响。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MOOC教学,不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会取代大学,或者说现代技术会让大学(变得)消亡。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知识和真理,永远是碰撞的产物,没有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心灵的碰撞,我们其实很难领会真理的快乐、求真的快乐和创造的快乐”。因此,我个人认为“教育是一种灵性的互动”;大学作为一种人类最伟大的组织创新之一,一定会永存。
换句话说,MOOC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推广性的、宣传性的和广告性的,让人们对科学和知识产生兴趣,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广泛的平均分配。但是,大学永远是知识的原创地、文明的守望地和思想的革命地;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教授所承担的责任是去创造知识、守望文明和坚守科学的理念。这无论是在MOOC课堂上,还是大学课堂上,可能都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