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2014-09-04 14:35:22)
标签:
国学 |
分类: 经典解析 |
我是厦门德学书苑的毛清惠,网名:厦门一蕾妈。今天能和一起大家分享,是我的福气,感恩赖老师、感恩育心经典,给我成长的机会。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主题是:“《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句字子,相信很多家长经常以此句告诫孩子,以此学会保护自己的重要性。接下来开始的分享,也希望大家和我一起积极的互动起来。
我们正式开始。从前专门讲孝道的《孝经》是人人要读的。《孝经》借孔子与他的学生曾子的对话,强调孝是“德之本”,在《孝经》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段落。那么,孝从哪里开始做起呢?《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句话,大家是非常熟悉的,我也经常会说。接下来大家互动一下,我们今天就这段话来做个分析。对这段话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理解,从字面看,这说的似乎是一个人要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因为我们的身体发肤来自我们的父母,我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发肤,就是行孝的开始。二千多年来,人们大多都是这样加以理解的。我们来讲个故事。《世说新语•德行》上有个故事:东汉范宣八岁那年,在后园挑菜,误伤自己的手指,于是他大声啼哭。有人问他,是不是很痛?范宣回答:“非为痛,身体发肤,不敢毁伤,是以啼耳。”《孝经》,是当时小孩的读本,无论是范宣还是他的启蒙老师,我相信他们都是从字面上去理解上面的话的。范宣因为误伤手指,觉得自己没有很好地践履《孝经》的教导,有违孝道,所以伤心地啼哭。他年纪如此幼小,就把孝看得那么重,这是他的了不起的德,所以被载入《世说新语》的“德行门”。看完这个故事,大家可以发表一下感受。说明孝已经深入这个范宣的行为当中了是吗?嗯,那如此的不能“毁伤”尖锐的问题来了。剪指甲算不算?理发呢?见义勇为后受伤了,算不算?战争中的战士为保卫国家,在战斗中牺牲,算不算?范宣把手指伤了,都自责不已。和歹徒搏斗中受伤呢?
但接下来的这个故事,我们再来看看,更能证明历史上对这句话的曲解之广。曾子的学生乐正子春走下堂的时候,扭伤了脚,后来伤好了,但是数月不出门,仍旧有忧愁的脸色。门下的弟子询问:“夫子伤足瘳(病好),数月不出,犹有忧色,何也?”(太离谱了,数月不出门,会缺钙滴)
乐正子春曰:“善如尔之问也。吾闻之曾子,曾子闻诸夫子曰:‘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可谓孝矣。不亏其体,可谓全矣。’故君子顷步之不敢忘也。今予忘夫孝之道矣,予是以有忧色。”乐正子春也严格地遵行爱惜身体,保全身躯就是孝;不过乐正子春也显得有些“迂”,有点“愚”,太拘泥于举足移步之琐碎之处了。如果都像乐正子春那样的话,那么人生怎样去作出一番叱咤风云的事业?
接下来的这个故事,大家再来感受一下。看看故事中给我们的启示。东晋创净土宗的高僧慧远。因品德高尚又有才华为权臣桓玄所嫉。桓玄以“震主之威”写信给慧远劝他还俗,遭拒绝。后桓玄进攻殷仲堪,路过庐山,慧远称病不出虎溪。桓玄便径直入山,见了慧远,劈头便问:“不敢毁伤,何以剪削?”这是带有问罪性质的发问,言外之意是指责慧远的出家不符合孝道。慧远毕竟不凡,立刻回答:“立身行道。”也是以《孝经》的话说明自己的行为符合孝道。揆之情理与史实,范宣、乐正子春、桓玄等人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理解是错的。
大家说呢?对自己的身体发肤,任何人应该都是重视的,人们不会随便去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自觉地剪指甲、整治自己的头发更不可能被视为不孝。因此《孝经》所说的“不敢毁伤”,指的一定不是人们的一种主动行为。范宣、乐正子春的误伤,自然也与不孝无涉。有些主动的毁伤行为,也和不孝无关,如《论语》载孔子非常欣赏泰伯,泰伯为让贤,来到南方的吴越地区,文身断发。但孔子根本没说他不孝,反而称道他“可谓至德也已矣”。那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大家会不会有这种感觉,其实这是儒者要人们安分守己,以避免触犯刑律受刑罚的委婉说法。毀伤身体发肤的行为大体是外加的,而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的身体发肤会被毁伤呢?在古代,只有在触犯刑律的情况下。如髡刑,要剪去头发;黥刑,在脸上刺字;刖刑,砍掉脚;耳刂刑,割去耳朵等。因此,毀伤身体发肤实际上就是受刑被辱的同义语。受刑被辱,既失慈亲宗族之望,还会带来无法赡养父母宗族甚至连累他们的严重后果,所以儒者于此极为用心,慎之重之。《论语•泰伯篇》载孔子弟子曾子临死前,召门弟子说: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曾子临死,让他的学生看他的手,看看他的脚,主要在告诫弟子们小心做人,莫蹈刑戮之门,就是不要触及刑罚,所谓“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用心可谓良苦。其实孔子的话是有深刻的道理的:其一,身体是行孝道的载体,没有这一载体,子女如何很好地奉养父母、孝敬父母?身体是行孝之本,因此要全之。二是,保全身体,不受到伤害,主要是指不要犯罪而受到刑罚,不要在与他人斗狠之中受到伤害,不要在声色犬马之中糟蹋生命,不要不爱生命不知节制,而早逝、夭折,死于非命。三是,保全好身体,还能为国家服务,当时是“事君”,这是孝的延伸。四是,保全好身体,还为了传宗接代。(在过去这可是大事。)五是,对于保全身体,孔子是很辩证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为了闻道,可以朝闻夕死;面对着道义,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这些才当是孔子所说的大道理。刚才阿丽说得非常好,为国捐躯那是大义。现在,介绍一个当代的一个"名人"。李泽厚,是当代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30年6月,1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哲学家耶!对《论语》可以说是很有研究的,但他曾经说过曾子说“看我的手,看我的脚”,“实不知所云”,这是因为他也没读懂明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我们是不是可以试推测他可能没有系统的读过经典,因为对《易经》的不了解。对古籍了解得不全面,而无法了解其真实含义,无法印证其背后的真正的含义。再想想我们现在读经典的孩子们,他们的未来,在如此系统的读经典后,将来的发展,岂是什么院士,什么博士什么研究员,就可以满足的,不仅完全可以轻松拿下,而成为新一代的圣贤也未可知啊!在此,我们再一次衷心感恩赖老师,也感恩德学收苑毛老师,让我们这么系统的,全面的、用累积法系统学习经典。为经典教育,为我们民族复兴,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
1)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人,对于自己的身体发肤,任何人都是应该重视的,人们不会随便去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自觉地整治自己的头发,剪指甲,等更不可能被视为不孝。因此《孝经》所说的“不敢毁伤”,指的一定不是人们的一种主动行为。而范宣之类的误伤,自然也与不孝无涉。
2)有些主动的毁伤行为,也和不孝无关,如《论语》载孔子非常欣赏泰伯,泰伯为让贤,来到南方的吴越地区,文身断发。但孔子根本没说他不孝,反而称道他“可谓至德也已矣”。那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究竟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
毛老师以为,这是儒者要人们安分守己,以避免触犯刑律受刑罚的委婉说法也。毀伤身体发肤的行为大体是外加的,而在什么情况下,一个人的身体发肤会被毁伤呢?只有在触犯刑律的情况下。如髡刑,要剪去头发;黥刑,在脸上刺字;刖刑,砍掉脚;耳刑,割去耳朵等。因此,毀伤身体发肤实际上就是受刑被辱的同义语。
3)最后毛老师还例举了当代著名哲学家李泽厚曾经的说法,对于曾子所说“看我的手,看我的脚”:“实不知所云”。经过这样的鲜明对比,让我们对《孝经》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的理解就再清楚不过了,从2000年追塑至今的所谓专家学者,皆是因为没有系统的读过经典,因为对《易经》的不了解,而无法了解其真实含义。我们都是中华儿女,其中,孝,是老祖宗留传给我们的八德之一,也是做人的根本,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我们自当知恩图报,百善孝为先。每一位中华儿女,骨子里都深深地流淌着经典的血液与灵魂,等待着明师开启慧命。因为累世的因缘,我们从天南地北汇聚在大易网络国学院,能有幸得此机缘,走入国学瑰宝的殿门,接触并开始系统地学习国学,真是要感恩天地,感恩圣贤,感恩我们的大家长赖国全老师。育心家人们都清楚,大家长赖老师反复其道地告诉我们,读经典,不光要读,而且要活读,不离生活,不离社会,联系生活进行思考和运用。这就是要正本清源,还经典本来面目,国学经典的春天就要到了。早在188年,在巴黎,一批诺贝尔奖得主就曾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回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汲取智慧。多少专家和学者没有真正地读懂这句话,一个“前“字大有乾坤,一字之差,天地之别。人类是大自然的最高宠物,人类所有一切都是天地,都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比如空气,阳光,都是无价的,也是天地免费赠与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宝,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清楚地记得师父给我们大易弟子们的内部课程里曾深入浅出地为我们讲解过孝。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孝呢?师父说:孝也有小孝、中孝、大孝之分。小孝就是孝敬父母。中孝是孝国家。大孝是孝天地。昨天晚上在认真阅读毛老师的文章准备写这个点评的时候,因为自己水平有限,与我们的孝经大王梁老师小窗,也对“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作了简单的交流,梁老师说,我以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主要还是指不自己伤害自己。另外联系《孝经》第十章,第十一章思考,还有其他章节,其实也是不要惹事生非,以免触犯刑法。在上而骄,为下而乱,在丑而争的话,都是可能出问题的,那也许就会伤害自己身体。又比如说,受刑了的那些人。因为他肯定是言行不对,才受刑了。别人的伤害中,如果是在保家卫国中受伤,就不能说不孝了。所以这个受伤,有主动被动之分,也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是整部孝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让梁老师产生并有了更完整的对孝经的整体联想。具体详情,让我们共同期待孝经大王梁老师精彩讲解。正当我们聊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梁老师的一位用户也正巧跟她分享一位六岁孩子对孝的理解:
原话如下:
此时,我和梁老师不由自主地感叹到,孩子真是生而神灵呀,瞧,这就是我们的经典宝贝,才六岁,6岁的孩子,就说到不要自杀,就是不自我伤害。这经典宝贝的格局,真是太了不起。而我们育心家人们孩子的未来更是无可估量,在育心平台,在大家长赖老师的指引下,从小就开始接受系统、全面、科学读经典,运用137累积法,这套人类史上必然成功的教育法,完全可以轻松解决当代教育界存在的瓶颈。相信十年、二十年后以我们的大宝贝赖思佳作为代表的育心经典的宝贝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大易社将人才辈出,成为引领世界潮流的弄潮儿,必然影响世界、造福全球,流芳万代。育心家人们,2013年让我们紧紧跟随大家长赖国全老师,紧紧跟随育心这个充满正能量的平台,一起快乐前行,幸福成长。将育心不传世界,我们就永不止步的大旗高举,世界大同,你我有责。好,我的点评到此结束,谢谢家人们的陪伴与学习,感恩天地,感恩圣贤,感恩大家长赖老师,感恩一切姻缘!
感恩毛老师,为我们分享《孝经》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感恩曾老师的精彩点评! 毛老师让我们再一次领悟到《孝经》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精彩。真是受益非浅啊!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不同时代的环境中所领悟到的孝道,都是有所出入的,那到底什么孝,才是最接近孔子时代的孝呢?聪明的您,通过毛老师的课程,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吧。 在育心,我们用最简单的累积法,读着最有能量的书,交着最有能量的朋友,做着最有能量的事,我们是何等的幸福!很多人误解读经,特别是《孝经》会愚孝,那是因为没有系统读经。每天学习一点点,吸收一点点,进步一点点,积小必成高大。育心这个大家庭,是我们收获幸福的地方,是汇聚所有高能量事物的地方。让我们紧密牵手,在这里充电、交流,让我们感恩天地,感恩圣贤,感恩赖老师给我们的一切。感恩主讲人毛清惠老师,感恩点评人曾兰花老师!感恩一切!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感恩大家的聆听!感恩主讲人毛清惠老师,感恩点评人曾兰花老师!感恩一切!今天的课程到此结束,感恩大家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