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黄庭坚的开拓笔法简要分析

(2015-01-31 11:29:18)
标签:

体育

黄庭坚

草书

书法

笔法

 黄庭坚
    黄庭坚是继唐代张旭、怀素之后对草书作出极大贡献的书家.他也是整个宋代书坛最注重安排书写形式的人.或因如此.禅学对黄庭坚的影响只能使他本人在书法技术水平的锤炼和提高上超过普通书家.而在他的书作中却没有丝毫由禅——自然——所内化的痕迹。
 
 
 
    黄庭坚书法的成就其一表现在对笔法的继承和发展上。
    黄 庭坚作书为高挺笔.于肘、腕回旋之间发力。侧锋、卧锋以及拖笔参合运用.灵活多变.线条圆转之处有篆籀气.方折处多变为波折转.非但不生硬.反有奇崛骨 力。他的草书造线是对张旭、怀素阴笔中锋的反叛.在转折处蓄涵着沉郁之气。如果说旭、素狂草速度有一泻千里的奔流之势.那么.黄庭坚徐疾不疲的草书则体现 了一种于动中求静的柔和美。苏东坡曾育:“鲁直以平等观作锜侧字.以真实相出游戏法.以磊落人书细碎事.可谓之反。”黄庭坚书法外刚内柔的个性化书法图式 之来源.我们完全可以归结为“以心代笔”四个字。他在草书中传承并发展杨凝式笔法所开创的这一创作空问.与苏轼书法一起.奠定了北宋尚意书法坚实的基础. 同时.又达到了高峰。
    黄 程坚书法艺术的成就也体现在经营意识上.他在作品的空间分割上体现出型多的理性。他有意以攲侧取势.横两倾侧很大.竖画虬曲,结体中宫敛结.长画外展.自 然而奔放.这种体势深受《瘗鹤铭》影响。尤其在字与字、行与行大幅度夸张性的穿插、避让上.委实占尽了风光。唐代书画若属中性之作.那么.黄庭坚草书则趋 于怪癖。至于他独出心机的经营意识.我们可以_在他的作品中找到种种迹象。
 
 
    《李 白忆旧游诗》为黄庭坚草书的最高水平之作。通篇气息高迈.迭宕多姿。从帖之外观上乍看是狂草.但仔细审观,黄氏此书用柔笔.行笔极慢.如打太极拳.无迅疾 速度.故不能名为狂草.草书即是。黄庭坚在此书的创作中进行了极为精心的安排。前面12行就显示了黄庭坚善于调转笔锋、谋篇布局的非凡功底.从侧面也体现 出他“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艺术创新气魄与胆略.起首“迢”字因情造势.其意识动作的浸不经心和悠然心绪.注定了这幅作品的基调必然在仪态 从容与大气开张之间:“访仙城”与上“迢迢”的错落.就已将全篇的律动引入了商潮.第二行“一”字依前行“城”字.依常人思路.“一”可能就写小.甚至加 粗变成一点.才能与右之“城”兼配.仍这样就必然把第一行由错落带来的节奏幅度减弱吗。只看前两行.“一”字在整体上已经很扎眼.但黄庭竖为书之高明就是 以第三行首两字“初入”压住了前行“一”的抢位.使“一”的空间位置减弱.达到了通篇的协渊与平衡。这三行字的着意经营就足以凸显出书法大家的艺术美学修 养和知行风范。可以说.他所得道的这种高明.恰恰是在汲取了张旭、怀素、杨凝式草书精义之后的一种背离情境下所作的创新实践。
    在 用笔上.黄书特注重每处独立笔画的一波三折.即使在一点的处理上也不直露.以“折”蓄味.以“折”见线质之质.这一点.我们可以在他所书《诸上座帖》的 “一”字中去体味。黄庭坚以侧取势的表现活力.的确是对唐代草书中锋为主的革命性成果.自黄氏而后的行草书创作,渐渐转为中侧锋并用.以字之结体.章法的 跳荡而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非陈规性书写文奉,这种技术局面的开创无疑使书法的表现力更为丰高。在《忆李白旧游诗卷》中.第21行“桥君家严君勇”完全以 侧、卧锋为主,非但强化了线条、块面骨力.也加重了书作整体空间分割所带来的对抗感。李世民曰:“夫点要作棱角.忌于圆平.贵于通变。”我们用自己的视线 循黄庭坚此行用笔的顺序秩序.就能觉察到一支普通毛笔在他手中所做的顿、挫、提、按、折、转、拖等连续跳跃性书写动作.有如高手演奏器乐一般。对于学习书 法的人来说,我们应强调一点.学习书法具体临摹、练习是一方面.它在大多时候实践的只是一种局部空间.但由读帖得来的则是全方位的技法素养和知识。因此. 读比练在某种程度上更重要一些。欧阳修有言:“学书不必惫精疲神于笔砚,多阅古人遗迹.求其用意.所得宜多。”临摹练习的只是腕力功夫.而读来的则是更高 一层的驾驭腕力功夫的眼界和心力。当然.没有基本的驭笔功夫和能力.只有眼界.也不能成为一名书法家。
文章来源http://www.cuiyilin.com/article-73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