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撒哈拉沙漠了,在三毛与荷西凄美的爱情故事里惊叹它的神奇。这次到了埃及,便很想去实地体会一把。在乘坐四驱车探险的队伍里,除导游、领队和六个年轻人外,只有我们两个是老年人,这让他们挺佩服的。车内是相对而坐的两排长椅,竟然无任何把手。从开罗出发,全程得四个多小时。汽车在茫茫的荒漠中疾驰,时而冲上沙丘,时而又冲下高坡。你的头会不时撞到车顶,身子会甩到空中。还好我坐在前排,只好死死拉住副驾驶的座椅,后面的女孩只能紧紧抱住我的腰。就这样,伴随着一路此起彼伏的惊呼和尖叫,在不断的惊险刺激中,我们终于进入了撒哈拉沙漠。回想起来,还真有几分后怕。
撒哈拉沙漠约形成于二百五十万年前,是仅次于南极洲的世界第一大荒漠,是世界最大的沙质荒漠。它位于非洲北部,气候条件非常恶劣,是地球上最不适合生物生存的地方之一。而埃及是个以沙漠为主的国家,除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其余大部地区属撒哈拉沙漠。沙漠与半沙漠占全国的95%。
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撒哈拉沙漠。空旷寂寥,寸草不生,让人一下子尘虑消尽。当然,我们到达的只是撒哈拉沙漠的边缘,它的腹地更是奇谲壮观,仪态万方。
汽车从沙丘上驰下,停在一块平旷的谷地。
在这辽阔无际空寂无声的世界里,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大家的心情特别轻松自在,个个欢呼雀跃,在沙丘上尽情玩赏。
这两个装扮得像恐怖组织成员的阿拉伯司机,开车的技术很绝,行驶在起伏不平的沙丘,把大家颠簸的一路尖叫,直呼过瘾。由于他们的搞笑打扮,大家都笑着称他俩为ISIS成员。他们也听得懂,下车后,就立马与大家表演起了真人秀。
与同车的年轻朋友在沙丘上合影。
在暮色中,我们离开沙丘,向沙漠中的村落走去。
这里生活着的贝都因人,是以氏族部落为基本单位在沙漠旷野过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虽然撒哈拉沙漠(不包括尼罗河谷)大如美国,但是它的居民估计只有250万,每平方公里还不到0.4人。偌大的面积空无一人,但是只要瘦瘠的植被能供养牲畜,或有可靠的水源,散落的人群便会在这世界上最艰困的环境中和岌岌可危的生态环境下生存下去。
骆驼是沙漠之舟,也是贝都因人最忠实的朋友。它们在这里和人类守望相助,同甘共苦。
骑着骆驼在沙漠漫步,是特别难忘的惊喜旅程。
贝都因人居住的房舍特别简陋,四壁是用棘草围成。不知他们是如何在其中抵挡沙漠的酷暑和严寒的。
女主人席地而坐,正在烤制面饼,热情好客地让我们分享刚出炉的面饼。面饼很好吃,很有筋道。可是没想到烤面饼用的燃料居然是骆驼的干粪,可见沙漠里的居民的生活是如何艰辛。
孩子得到了10埃磅的小费,欣喜不已。
从这个拱门进去,有一口井。这是这里的唯一的水源——生命之源,很可能是埃及政府为开发旅游而打的。
这个可爱的小姑娘看上去才五六岁的样子,她正在从深达67米的井里打水呢。
村里有一个小店,专门出售村民手工编织的毛毯。
夜幕降临了,沙漠里一片漆黑,好客的贝多因人留我们在这个简陋的窝棚里吃晚饭,放了满桌子的菜肴。说真的,口味都不行。好在大家也真饿了,吃的还挺热闹。由此可以想见,在平常的日子,贝多因人的生活该是多么简单而艰苦。他们常常是一口清泉可以解渴,一块面饼可以果腹,一片布料可以遮体。这也很可以见证人类生命力的顽强。只要能够生存,他们就不会轻易抛弃再荒凉的乡土,再贫瘠的家园。
晚霞下的沙漠那么艳丽,那么神秘。这不由使人想起三毛笔下的描述:
——无际的黄沙上有寂寞的大风呜咽的吹过,天,是高的,地是沉厚雄壮而安静的。正是黄昏,落日将沙漠染成鲜红的血色,凄艳恐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