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2020-11-23 11:30:26)
标签:

旅游

欣赏

题图:江郎山远眺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浙江邅山水之盛,人文荟萃,可以赏玩的地方很多。正值秋冬交汇之际,与亲朋好友一行一起前往衢州江山玩了三天,游了两座山,四个古镇和村落,感觉惊喜连连,出乎意料。
    

      首先去的是药王山。全国各地号称药王山的不少,例如陕西铜川、西藏拉萨等都有叫药王山的胜景。衢州的药王山地处紫薇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山深林幽,游区面积之大在江南独树一帜,是一个得天独厚的旅游度假胜地。        景区内森林覆盖率高达97%以上,各类动植物近千种,名贵中药材400余种。其药材分布之密集,品种之繁多堪称一奇,故得名“药王山”。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在此采药,史载名医李时珍、华陀、孙思邈、刘神威等相继在此采药、居住。
     药王山体由上古侏罗纪磨石山群地层构成,形成变化多端、姿态各异的石林景区。漫步其间,千峦竞秀、沟壑纵横,流水潺潺,竹木青翠,山中景色不胜枚举。我们乘车清晨出发,历经七八个小时的车程,赶到药王山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只能匆匆一瞥,略其大观了。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神农沟一带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郎山在衢州江山市城南25公里的石门镇,被中外游客称为“神州丹霞第一峰”,是如今国内不多的世界自然遗产之一。山形主体为三个高耸入云的巨石,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变成为三大巨石而形成,所以又叫江郎山。三巨石拔地冲天而起,高360余米。 形似石笋天柱,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依次为:郎峰、亚峰、灵峰,人们叫它“三爿石”。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郎山群山苍莽,林木叠翠,风光旖旎。每当云雾弥漫,烟岚迷乱,霞光陆离,常凝天、山于一色,融
云峰于一体。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霞客亭,是为纪念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三次游历江郎山而建造的。这里是近观江郎三爿石最佳的位置。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这个亭子顶上是圆形的两层建筑,由光洁的花岗岩构成。在亭子的旁边,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霞客游踪”四个大字,碑后刻着《徐霞客游记》。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三次游历江郎山,终因崖峰壁立无缘登顶。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云蒸霞蔚江郎山三爿石。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全国最大的毛泽东手书体“江山如此多娇”摩崖题刻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郎山三爿石石峰高369米,状如天柱,摩天插云。三峰之间有大弄、小弄可出入。小弄内岩壁如削,高312米,长298米,宽仅3米余。被华东56位地质学家勘定为“中国一线天之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千年古刹开明禅寺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面对“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的神奇江郎山,你是不是会发出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同样的赞叹:“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
江山如此多娇——衢州江山行散记(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