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5044162824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
博客访问:
关注人气:
获赠金笔:
0支
赠出金笔:
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
中
小
中敏看世界(七十六)遥览壮丽雪峰 近察宁静箭镇
(2017-07-30 21:49:22)
标签:
旅游
杂谈
曾经登临天池,仰望天山冰峰;曾经驻足西藏,远观连绵雪岭。还曾登上瑞士铁力士峰,流连于欧洲阿尔卑斯的千山万壑银装素裹。那份惊喜和震撼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这次我们从新西兰的北岛飞往南岛,取道箭镇去往皇后镇,想不到在飞机上就收获了意想不到的震惊。天气是如此晴朗,空气是如此透明,以至于我们可以从万仞高空极目千里,尽览南半球阿尔卑斯山的无限风光,并且透过飞机舷窗清晰地记录下它的神奇壮观。
机翼下,连绵起伏的冰山雪峰,千年不化的冰川,山岭间的河流岛屿,接踵而来,气象万千,尽收眼底。
飞机终于降落在山谷里的一个小小的机场,四围风景如画。箭镇到了。
箭镇坐落在箭河畔,这里曾经是热闹的淘金地。如今,淘金者早已烟消云散,只有崇山峻岭间的箭河仍在静静地流淌。
来到箭镇,我们先去寻访当年华人淘金者的旧居。这也是中国游客的必到之处。1862年威廉·福克斯在小镇附近发现了黄金,消息不胫而走,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而至。其中包括数千名怀揣梦想的华工,他们大多来自广东、福建一带。
相比之下,这些华工最为吃苦耐劳聪明能干,淘金中更能获得成功。据统计,淘金热潮不到三十年时间内,累计有八千多名华工在新西兰的金矿区工作过,百分之三十的黄金产量出自华人之手。但他们却遭到了欧洲、澳洲和美洲矿主的嫉妒和敌意。当时的欧美矿主有他们所在国家、政府的强大支持,向新西兰政府提出了很多限制中国矿工涌入的立法要求和不平等的歧视待遇,并获得当时新西兰政府立法通过。例如:人头税、限制劳工家属和女性入境移民等规定……在软弱的清政府执政下,这支漂洋过海离乡背井的华工队伍成了无人庇护的海外孤儿,只能在这里极其艰难地忍辱负重劳动和生活。虽然时至今日,新西兰政府早已为当初对华人的歧视和不公正做出了道歉和安抚,可是沉重的历史还是让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痛。
淘金结束,只有少数的幸运的华工得以衣锦还乡,而大多数华工只能勉为其难地滞留下来,甚至连返乡的船票也买不起,最终只能长眠在这块异国他乡的土地上。一九〇二年,还发生了这样的悲剧。为了让死去的华工叶落归根,当地华工老乡们集资运送他们的尸骨回乡。然而,一条载着五百多名矿工遗骸回中国的船,竟然中途沉没,魂归大海。
这些低矮简陋,用石头、茅草、破铁皮堆砌的小屋就是当年华工的居所。这样的居所,就是走进去也得弯腰低头。站在这些小屋前,不由人心情沉重,唏嘘不已。
这是华工的厕所。
从华工居住区的小坡往上走,是淘金时期欧洲人的社区,一条名为白金汉街的街道。街道不过百来米长,道两侧汇集着各色商店、旅馆、餐厅等欧式建筑,如今已成为旅游者观光休闲的场所。
清晨的小镇是宁静的,也很美丽。虽说已是 南半球的初夏,清冽的空气仍让人感到丝丝寒意。要是没有那段心酸的历史,我们的心情也许不会那么凝重吧。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收藏
┊
喜欢
▼
┊
打印
┊
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
中敏看世界(七十五)毛利人的故乡罗托鲁阿
后一篇:
中敏看世界(七十八)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从皇后镇到基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