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课的引入部分由命题改写成“若p,则q”开始,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引入思考,提出学习目标。
新课的探究部分,分为两个环节,一是四种命题的概念,二是四种命题的相互关系。
四种命题的概念教学,先由两个命题从条件与结论的关系来进行比较,总结得出原命题与逆命题的形式与概念,再通过3个习题巩固如何写逆命题。之后的教学设计是按同样的过程进行否命题、逆否命题的教学,对此进行了一点改进,逆否命题的教学不是先比较两个命题,而是在逆命题、否命题的形式与概念得出的基础上,讨论逆否命题的形式,得出逆否命题的概念,再写出之前给出的4个命题的逆否命题,这样与数学中见得最多的“定义型”、“信息型”等创新学习相似,进一步加强了对学生思维的拓展训练。
四种命题的相关关系的教学,建立在对四种命题形式学习之后的回顾与比较的基础上,先直接得到原命题与其它三种命题的“互逆”、“互否”、“互为逆否”的三种关系,再讨论其它三个命题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对命题形式和四种命题的概念进行了巩固。而真假性的讨论,建立了之前的例题和3个练习改写的命题基础上,先对它们进行讨论,再归纳出真假规律,既巩固了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运用,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互为逆否命题的的两个命题,真假性相同”这一结论之后,按教学设计是对其进行拓展应用,实际上是教材上的例题,但由于学生基础上,改为拓展应用的环节,切合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较好地完成了教材内容的组织教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