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天,宝姐带着自家萌娃去看了一部国产电影,确切地说,这部电影在上映前,我就铁了心要带孩子去看,因为它很可能影响宝贝儿未来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
(夸张了?别急,请听我一一道来。)
《我在故宫修文物—择一事,终一生》
择一事,终一生
宝姐在珠宝圈摸爬滚打了数年,除了设计、镶嵌珠宝外,工作中其实还有一个冷门部分,那就是修复。
比如,金玉良缘修复法,用金银遮盖裂缝或断面;
又比如,改头换面修复法,将断裂的玉石,改造成戒指、耳钉或项链等其他款式;
还有这种补救修复法等。
这样的修复只是很多珠宝类的工作之一,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电影讲述的一群职业人,却把修复文物当作了他们一生的事业,甚至其中一些人这辈子的全部时间只够他修好一个物件儿……
然而,择一事,终一生,他们无怨无悔。
影片开头,旁白君这样说道:“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
青铜组的王有亮
◆
王有亮80年代进入故宫博物院,跟随师父修复青铜器,当年轰动一时的“马踏飞燕”就是由他的师父完成。
经过王有亮复刻的文物,常人根本无法分清哪个是真品,哪个是赝品,水平不够的专家也可能会看走眼,比现在的B货翡翠、C货翡翠的造假技术不知道高到哪儿去了。
当然,专家复刻文物可不是为了造假,而是为了修复真品,比如下图这件青铜器,王有亮说:“别看它是绿色的,其实里面包含着红啊、蓝啊其他颜色,以前总是调不出来真品的颜色,现在随便一调就出来了。”
陶瓷组的王五胜
◆
陶瓷保护修复工作室副研究馆员自1983年调入故宫至今,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三十余载,他现在修复的这匹唐三彩马,属于国家二级文物。
由于这匹马的耳朵、马尾、马腿等部位要么缺失、要么掉色,导致王五胜在修复时,为了保持真品的历史性,不仅要还原历史的颜色,还要想象当时这匹马缺失的身体部位都是怎样的状态。
(修复时,需要参考其他文物,还要研究现实中马儿的身体状态,既要尊重历史事实,又要充分发挥合理的想象力。)
钟表组的王津师徒
◆
王津和他的徒弟从事宫廷钟表修复工作,由于他们修复的是帝王家的钟表,每一件都是孤品,因此对于破损的零件除了自己想象创造外,没有其他的同类物件儿可供师徒俩参考学习。
即使刚刚修好,没过多久时钟又走不动了。而且,只是让时钟动起来还不是重点,帝王家的钟表最绝妙的地方是它能演绎“动画”。
修复皇家钟表往往会失败一万次,直到一万零一次才可能成功,王津说:如果你做不了这样的工作,只能改行,否则一直勉强做下去,搞不好还会出漏子呢!
木器组的屈峰
◆
屈峰,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木器组组长,是一位带着点侠义柔肠的文物修复师。
屈峰有一句话让宝姐印象深刻,“很多人都一般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这个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也融入到里头。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干什么,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它传播文化。”
(曾经残缺的手指,如今已是完好如初,这就是屈峰和他同事的工作,把文物修好,把自己融入其中,体悟它的意义,更重要的是修复文物是为了传播文化,让后人看见过去的文明,并警醒当下。)
漆器组的闵俊嵘
◆
这是漆器组的闵俊嵘,和所有的漆器修复人员一样,除了忍受难熬的生漆过敏。还要忍受一些难闻的气味,比如用古法的猪血点石灰。
闵俊嵘目前修复的是一把瑟,琴瑟和谐的瑟。由于年久失修,他现在面对的只是一块掉漆、掉色的木板。
镶嵌组的孔艳菊
◆
这是纺织组的孔艳菊,她和一群年轻人一起,在修复一个特殊的黄花梨百宝嵌番人进宝图顶箱柜。
孔艳菊说:“其实修一件文物蛮有意思的,可以了解古人是怎么雕刻它的,怎么构图的,最后是怎么做成的,它又干嘛用了,这中间经历了一些什么事情,实际上都很有意思。”
(黄花梨百宝嵌番人进宝图顶箱柜,采用的是一种名为“百宝嵌”的传统工艺,即是一种把宝石、玉石同木器、漆器、金属器物相结合,附着于器物表面的装饰工艺。修复师们不仅要把残缺的部分填满,还要修旧如旧,是对百年前的技艺的继承。)
织绣组的陈杨
◆
陈杨和她的工作团队都是女性,她们在修复文物时,会遇到的问题:不能开空调,不能化妆,不能抹粉底,不能涂指甲,不能喷香水……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陈杨说,很多现在的年轻人,都已经不碰缂[kè]丝这个工艺了,因为实在太费时费力,费眼睛。
虽然年轻人已经不太愿意学习这样费时费力费工夫的技艺了,但职业的责任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陈扬去承担。
书画修复组的大师们
◆
这位是随师父修复过《游春图》,退休又返聘回故宫的徐春华。
出身书画修复世家的张旭光。
主攻书画揭裱的杨泽华,他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中国古书画所用材料,大多为绢和纸,质地纤薄,再加上年代久远,很容易会有破损、掉色,如果没有一代代修复师的工作,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那些流传千年的传世名作。
每个人都可以是
在故宫修复的文物,都曾经历过一代代修复,一代代观摩,而我们的民族性格和审美也由此塑造。
虽然和价值连城的文物成天泡在一起,但是这里的修复师和我们一样,都只是普通的工薪族。他们早上八点上班,晚上五点下班,如果是当妈妈,带小孩的修复师要更难熬一些。不过,即使如此,他们还是择一事,终一生,无怨无悔。
很多人看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后,纷纷感慨:原来中国也有工匠精神。其实,中国一直都有工匠精神,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都是工匠。比如说宝姐吧!每天和西方的各种彩色宝石打交道,心里还是想着该如何把这些漂亮的彩色“石头”和中国的传统技艺结合在一起,借助宝石的光辉色彩,重新点燃濒危的传统绝技。
花丝镶嵌的前世今生
花丝镶嵌是指以金、银、铜为原料,采用掐、填、攒等传统技法,拉出“花丝”般的贵金属丝,再以挫、锼、捶等镶嵌技法,将贵金属做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镶嵌上高档宝石。
匠人运用这门技艺使贵金属与宝石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件独一无二、纯手工制作,即使是现代技术也难以复制的稀世珍品。
由于技艺之复杂,又耗时耗力,再加之所需成本太高,现代掌握这门技艺的匠人少之又少。据调查,截至到2000年,全球能够继续从事花丝镶嵌行业的技师,竟不足50人。花丝镶嵌如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文物有文物的修复师,珠宝有珠宝的设计镶嵌师
文物有文物的修复师,珠宝有珠宝的设计镶嵌师,而其他行业自然也有其他行业的“工匠”了……
雕版手艺人
西绕彭措
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从未间断,好像永远都在盘膝、侧身、紧握刻刀,雕刻经文、史籍、画版……
竹编手艺人
李加云
俗语“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出身竹编世家的他,偏能做到滴水不漏。
施氏瓯绣第三代传人
施成权
宝姐私语:
常有人说,中国山寨满天飞,哪来的“工匠精神”?宝姐对此只想这样回答:每个人都可能是他/她岗位上的“工匠”,有一颗“匠心”,只是你不知道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