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惩“杠把子”后,怎么养出“非暴力”的孩子?

(2016-12-15 13:37:48)
标签:

杂谈

先做个调查:你小时候有过校园暴力的经历吗?(如果你曾施暴或者被施暴,请在留言中写出你的经历。)

校园暴力一直都存在,微博上也常常看到一些女孩被扒光拍照、或是狂扇耳光的视频,有些孩子甚至不幸被施暴致死。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3/584fa957610e7.jpg

@人民网/微博

一群人在围殴一个女孩,最让人惊心的是:她们都在笑。

最近的“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终于将校园暴力这一不再新鲜的话题推向了全民关注高潮,呼吁立法,呼吁应严惩校园霸凌,谴责老师学校不作为的声音越来越多了。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266f52520.jpg

微在君十分赞成校园暴力立法,学校、社会也当然责无旁贷,但你有没有想过,从提议到立法,学校转变态度,还有那么长的路要走,我们成年人除了在孩子遭遇暴力问题时不“善罢甘休”,还能怎么做?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1639cc47a.jpg

如果说“一切犯罪的根源都是施暴者”,那么,有没有可能通过家长及时的疏导,去减少犯罪的根源——“未成年施暴者”的形成呢?

很多时候,真正需要教育的是那些“施暴者”的父母们。所以,今天我们想从家庭角度谈谈如何养育一个“非暴力”的孩子。

1. 是什么让孩子变得暴力,真的是电视节目吗?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1f42cc196.jpg

很多人认为造成孩子们暴力的是电视和网络中的暴力元素,像是那些拿着刀枪棍棒的英雄、恐怖片里的厮杀场面、拳击比赛、以及那些被鼓励杀死对手的电脑游戏,甚至一些儿童玩具(枪、剑)之类。

但是,心理学家们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认为这些暴力元素是我们婴幼儿期都会接触到的,但只有少部分人变得暴力,而大部分并没有。

也就是说,我们小时候都看过古惑仔,但把自己也变成古惑仔的并没有几个。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1785c25db.jpg

儿童心理学家 Aletha Solter 认为:“一个伤害别人的孩子通常也是一个被伤害的孩子。一个常常被打、被虐待或者被威胁的孩子,很有可能成为施暴者。性侵、情感忽视、每天轻微的虐待、挫折的积累都会导致暴力行为的发生。”

让孩子变成施暴者的第二个原因是不被理解。当我们遭遇不幸时,我们需要通过与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听众分享。孩子需要被允许哭,当他们受到伤害、打击、害怕、惩罚时。如果这些负面情绪没有被释放,就会在他内心变成一颗定时炸弹。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暴力几乎是必然的结果。” Aletha Solter 说。

“暴力是一种扭曲的表达,当孩子对所处环境感到愤怒、恐惧或不安时。”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184b54157.jpg

2. 那么,父母们该如何避免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暴力?

1)父母应该学会怀着同情心积极的倾听,而不是阻止孩子表达情绪。

当你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大哭的孩子和一个大声斥责他的妈妈时,你心里是什么感觉?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18f4e3c19.jpg

“孩子们需要认真对待他们的感情,并被允许表达悲伤、愤怒、尴尬、羞愧、恐惧、失望和所有其他感觉,知道自己将被听到和理解。当这些感觉被给予表达空间时,孩子们是随时被治愈的。”心理学家 Abraham le Roux 说。

很多父母喜欢在孩子表达哭的时候这样说:“不许哭,不然我就生气了/揍你/把你扔了...”,或者想办法转移孩子们的注意力。但这样孩子得到的信息会是:“我不能表达我的愤怒,妈妈不喜欢它”。孩子们会本能地取悦大人,这种未得到发泄的情绪有可能会在某一事件之后集中爆发,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转换成对较弱孩子的暴力。

Abraham le Roux 和 Aletha Solter 一致认为,如果孩子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感情,他们不容易有暴力倾向,尽管他们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社会。轻松、快乐和无冲突的孩子,不容易反叛,他们往往会被健康的活动吸引,与其他非暴力的孩子交朋友,并能够抵抗同伴的压力。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19f971270.gif

2)适当的促进孩子发脾气,而非驯服他们。

“在需要的时候鼓励孩子大哭,是非常有必要的。”孩子们只需要一个安全的、不会伤害到自己的地方发泄自己。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倾听,而不是教导。当孩子们情绪发泄的目的达到之后,会变得轻松,会安静下来,或许需要一个拥抱。这时候,才是爸爸妈妈们讲道理的好时机。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20d7ad282.jpg

3)“我打你是为了你好!”——不。

那些说“打孩子是为了他好”的家长,并不真正的了解孩子。当我们打孩子的时候,同时也是在告诉他们“暴力”是一种可接受的、解决争端的方式。他们还会有这样的意识:年龄大的人对年龄小的人动手是理所当然的,年龄小的人是不能还手的。这会教他们成为受害者,也会让他们模仿大人的行为成为施暴者。

被打的孩子,会感到羞辱和愤怒。为了重建自尊,他们会找比自己小的人,欺负他们。校园凌霸就是这样被创造的。

有些家长和老师们会说:“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只是开玩笑而已。”悲剧的是,这句话正好与孩子内心“打弱者合理”的想法相符,从而加剧了校园施暴者的行为。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20175fae6.gif

4)每次去超市,孩子都大声吵闹怎么办?

很多家长的烦躁,是从孩子在超市里吵闹开始的。超市里充满了对孩子有诱惑的东西,糖果和一些玩具又往往心机的放在结账的地方,在你排队结账时,孩子可能会要求你买更多的巧克力,如果你不买,他们常常会大哭起来,甚至去抢巧克力。

父母们为了避免尴尬和发脾气,总是被迫满足孩子。但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有时候,我们需要为孩子树立一些“规矩”。但是,限制孩子的行为,不代表要限制他们情绪的表达。要知道,他们大哭并不是“胁迫”你,而是不成熟的大脑在释放不安以获得情绪的平衡。

所以,当孩子在公众场合哭闹,也许旁边的人会投来不满的目光,但比起在众人面前尴尬,孩子的心理健康更为重要。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2315e0e6f.gif

5)学会处理我们自己的情绪。

孩子悲伤、愤怒的情绪对于父母们来说,是非常伤脑筋的。特别是下班后,身心俱疲,度过了糟糕一天的他们很难有精力去照料一个孩子的情绪。有时候,父母们自己的愤怒可能会被孩子认为是在惩罚自己。让孩子们不再重复我们的“童年阴影”是有难度的,而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孩子常常反映过火,不妨问自己一些问题:

为什么我自己可以发脾气,我的孩子却不可以?

这种情形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吗?

当我表达这种情绪时,得到了怎样的对待?

我对父母的处理方式有什么反应?

我能做什么让孩子不再和我一样?

孩子是帮助我们弥补童年创伤最好的礼物。你可以纠正父母对我们所犯的错误,并从不愉快的回忆中解放出来。不管你曾经是校园霸凌,还是被霸凌的人,从现在起,控制自己的情绪。

http://static.wezeit.com/wp-content/uploads/Picture/2016-12-14/585123454a712.jpg

这个世界如此糟糕,我们可以左右的事情少之又少,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成为父母的可能。但愿所有的大人都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校园霸凌”和受害的孩子就会更少一些。

参考文献:

1. Naomi Aldort , Raising our Children: Raising Ourselves, Book Publishers Network, 2006

2. Aletha J. Solter, Helping Young Children Flourish, Shining Star Press, 1989

3. Aletha J. Solter, Tears and Tantrums, Shining Star Press, 1998

4. Pam Leo, Connection Parenting, Wyatt MacKenzie, 2005

5. Alice Miller, For Your Own Good: The Roots of Violence in Childrearing, Virago, 1987

6. Pat Törngren, Raising non-violent children, 2004

关注微在 Wezeit ,这里有脑洞大破天的冷知识、节操碎一地的新技能。微信公众号 ID:wezeit-daily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