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书画鉴赏“帮手”--绢与纸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2018-12-03 16:20:55)
标签:
转载 |
书画鉴赏“帮手”--绢与纸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
纸、绢是笔墨表现的媒介。笔、墨、纸是相互作用完成绘画艺术。绢与纸,因材质、工艺、制作时代的种种不同;为笔墨技法创作的气氛、情调、趣味也绝然不同,也有他各自的特点。
如能熟识了各个时代用绢和纸的特点,就如同多了一个很重要的帮手,开绢来,首先就可以将不符合其时代使用特点的书画作品排除出去。这也就是业内所谓的“帮手”。作为学习笔记,也为了便于携带,录下来,供我们记住,背牢。
唐代以前,绘画完全用生绢,生绢是没经过蒸煮,含有蚕胶的生丝织造的,质微硬透明绢。
阎立本传世的作品即为这种生绢。
到盛唐吴道子、周昉等已将蚕丝蒸煮,去掉蚕胶加粉捣练,使绢面细腻、平滑,如“银版”,即所谓熟绢。
五代徐熙所画重彩牡丹用的绢很像粗布,巨然所画的山水用的是双丝粗绢,董源用的是细绢。
北宋郭熙、王言先的山水画,所用的绢也是细绢。
到南宋在同一时期,用绢有粗绢也有细绢,粗细不说明年代。
《萧翼赚兰亭图》、《神骏图》都是细绢本。
元代仍沿袭北宋流风余韵,追求唐、宋风格,推崇白描。水墨画法,很少用绢。元代所用之仍沿用宋代不加胶矾经捣炼的生纸。
明代纸绢并重,书画用纸的有陈白阳、徐青藤、沈石田、文征明,纸质仍属不加胶矾的生宣纸。纸绢并用有唐寅、仇英,明书画用白素绫绢的也很多。
清代纸绢变化较大,纸仍有生熟两大类,纸的原料是用檀树皮的纤维经石灰水浸泡很长时间,再用水冲漂,使纸浆浩白,然后抄纸。这种宣纸纸的纤维较松吸水性强,浸洇,对墨水在行笔中,笔的压力轻,重,急,缓反映极为敏感,气韵,墨色的变化也极微妙。
清四王、吴墨井所用的纸虽属净皮纸,但仍介乎明代生宣并不太浸洇(纸性没有明代纸面光润),恽南田用绢。
晚清到石涛、八大所用的纸和现代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所用的净皮料半相仿佛。
清代的绢在织造工艺上与前朝略有不同,是捣压扁平的熟丝织造的,缯平胶矾。绢边有0.2公分织的较密的边即称为“白边耿绢”,纸的评比标准细薄,紧密,均匀,浩白,坚韧,延年。这几项都关系到纸的优劣,绝不能忽视。
30年代在北京仍然可以在很多地方买到清嘉道以来优质的书画用品,当时在复兴传统文化的倡导下,书画用品也有所“改良”,绢比晚清生产的要好得多。绢边改为彩色,以区别白边绢,称“彩边绢”。当时纸的生产品种、质量也大有改良,熟纸有云母笺、书画笺、蝉衣笺等。生宣有老汪六吉墨记生产的棉连、罗纹、单宣、料半等净皮棉料宣纸。工业生宣和净皮之类的生宣,作工笔重彩画效果比较厚重,用墨有韵味层次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