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低年级语文依托文本进行说写训练的研究

(2014-06-14 17:41:11)
标签:

研究成果

分类: 课题活动开展

小学低年级语文依托文本进行说写训练的研究(讲座)

洪明红

2014.3.11

       今天我要交流的话题是上学期我申报的个人小课题研究收获。这个课题是根据陈红英老师的区级课题《低年级借助情境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衍生出的一个小课题。

我们知道,文本是语文学习的本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凭借。语文教学必须依托文本,用好文本,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充分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因势利导,努力挖掘教材中各种有利因素,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的能力,让教材成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航标。本课题意在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增强语文课的表达训练意识,真正把课文当成“例子”,凭借“例子”特点拓展教材,创造出丰富多样、行之有效的表达训练方法,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孩子中高年级写作奠定基础。下面我就肤浅地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学习培训,强化意识

在确定研究的课题后,我从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入手,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及不同学段的习作目标,特别是低年级的写话目标;研读《小学语文教学》、《福建教育》等杂志中关于小学语文依托文本进行说写训练的文章,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系统阅读思考,增强说写训练意识。

二、依托文本,循例求真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一举反三,练习阅读与作文的熟练技巧。”叶老的这句话强调了文本的示范作用,学习课文的目的不仅在于理解语言文字,更在于为掌握阅读和作文的技巧服务。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渗透习作指导,依托文本的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的对象和创作的依据,为学生习作“架桥铺路”。

(一)结合拼音,渗透说话训练

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因此在刚入学学拼音时,就要结合拼音学习进行说话训练,并规范口语,逐步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如教学字母“e”时,我播放课件,一只美丽的天鹅,清澈的水中映出它美丽的倒影。我不只局限于让学生看图说出,“清清水中一只鹅,它的倒影就像e”这一句,而且启发学生仔细看图,充分想象,认真观察,最后大家通过归纳总结,描述出一幅富有形象的画面:在清清的池塘里,有一只黄嘴巴,黑眼睛,长脖子,白羽毛的鹅。它用红红的脚掌拨动绿绿的池水,在水中快乐地游着,它的影子就像字母“e”。教学字母“r”时,我指导学生看图说出:“红红的日头下,一棵嫩绿的幼芽正钻出地面,它像我们一样正在健康成长。”

再如教四声音节时,可以根据四声组成不同的词,造不同的句子,如ye的四声是:yē子,海南岛有椰子树,长着大大的椰子。yé爷,爷爷在家里给我讲故事。yě猪,森林里有许多野猪。树yè,秋天到了,树叶变黄了,一片一片像蝴蝶似的征往下落。这样既丰富了词汇,又便于理解字义,并练习运用。既掌握了ye的四声,把学拼音和说话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联系语言环境,识字中促进说写

低年级,是识字的高峰期。《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阶段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而低年级就要认识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会写,可见,识字量在低年级所占比重之大。当然识字是为了更好地运用,如果忘了和听说读写的联系,

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我遇到过一个孩子,入学前已认识了五六百个汉字,但后来在写话、作文中并未见得比原先未识字的学生强,原因只有一点:孤立地识字没有实际的意义。

因此我们在识字教学时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如我在教学《老树的故事》一课生字“告”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出示生字:告)谁有办法记住这个字?

生1:一口咬掉牛尾巴,上面”牛“少了一个尾巴,下面是一个口。

生2:告诉别人要用嘴,所以下面是“口”

师:(出示生字 “告诉”)说说谁告诉你什么知识?

生1:爸爸告诉我上课要专心听讲。

生2:老师告诉我不要随便把家里的电话告诉别人。

师:这篇课文中谁告诉谁什么 ?

生1:小朋友要老树告诉他所有的故事和童话。

生2:小朋友很好奇,想让老树给他讲故事和童话。

师:文中的小朋友和你们一样很好学,我们也学习他们来说说,你想让老树告诉你们什么呢?

生1:我想让老树告诉我,他春天开花吗? 花有香味吗? 花是什么颜色?..

生2:我想让老树告诉我,他为什么不怕风吹雨打?

生3:我想让老树告诉我,有多少小松鼠,在他身上安过家?和他做过游戏?

……

学生在学习中正确地识记了生字词,赋予生字词鲜活的意义,脑海中有了“告诉”的形象,又培养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三)巧用插图,选择说写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特别是低年级语文教材,图文并茂,这类课文既生动又形象,这些图画常能唤起学生的观察、联想和说话的兴趣。但画面是相对静止的,课文是在画面的矮墩墩上展开的,除了静态的描写外,还有动态的画面是看不到的内容,必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结合生活经验获取画面中的信息,

如在教学《老树的故事》时,我紧紧抓住课文的插图,让学生观察,仔细观察,说说看见了什么?学生有的说“这棵树好大啊!”有的说“树上的叶子真多,像一把大绿伞。”有的发现“这棵树在笑,开心地笑。”有的发现“这是一颗老树,”我继续引导,让他们说说为什么老树会笑?如何发现他是一棵老树?课堂一下变得活跃了,一句句优美的句子,新奇的想象,自然地从学生嘴中脱口而出。学生的发言也给他们自己创造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氛围,也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打好了基础。

(四)仿照课文,积累技巧降难度

语言的积累是表达的基础,也是学生习作能力的关键所在。教材中选编了一些丰富多彩、语言生动有趣、朗朗上口的儿歌、诗文,老师可充分利用这些佳作,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降低学生表达上的难度。

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让学生用“……像……”练习说话,学生说出了“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闪闪的星星像眼睛”“弟弟的脸蛋像红苹果”等句子。在教《水乡歌》时让学生根据“白帆片片像云朵”仿写:柿子个个像( )。枫叶片片像( )。

棉花朵朵像( )……在教学最后,我布置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夸夸自己的家乡,鼓励学生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既是渗透乡的思想感情,又提高了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既积累了句式和表达的技巧,又降低了说话写话的难度,为今后的习作做好了铺垫。

(五)续编课文 ,补空白中练说写。

学生是编故事的高手,想象力特别丰富。如《一粒种子》一文,课文最后是这样写的:“啊,好一个光明的世界!”这句话给学生一个极大的想象空间。我们根据这句话设计相关的说话训练,让学生顺着课文的情节,展开丰富的想象,将课文内容作适当延伸。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种子从地里钻出头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会说些什么?在老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把春天那光明美好的情景定格于脑海中。

(六)设计主题活动,创设情境促表达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过:“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我经常设计一些主题鲜明、有趣的活动,让学生互相间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在特定的情境中,围绕主题,无拘无束地进行说话训练,使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如在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布置了家长让孩子到大自然中找春天,看金灿灿的迎春花,粉嘟嘟的桃花,绿盈盈的草和迎风飘扬的柳条上的小嫩芽……最后请孩子们把春天照下来或画下来,并用几句话把自己亲眼所见的景象描述出来。学生的作品中我感受到他们灵动而又美好的语言。“花儿笑了,在等小蜜蜂来亲嘴呢”“风儿像一把大梳子,他正在梳柳树姐姐的长发呢!”还有的学生编了一首儿歌:“草儿穿着绿裙子,花儿戴着红头花。树儿披着绿衣裳,雨点唱着滴答歌。”还有的同学仿《小山村》的形式写……自然风光的熏陶与感染,启发了他们的心智,解除了心灵的束缚,使他们的语言变得绚丽多彩。

依托文本,循例求真,在一个个情境中,孩子们乐说会说,爱写能写,不同的方式演绎了不同的精彩。

三、依托课堂,扎实研究

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如果脱离了课堂,便也只能是空谈。研究过程中,得用理念指导课堂,用课堂验证理念。于是这学期我准备在备课、上课及平时的“三个一”(论文、反思、随笔)方方面面都将围绕所研究的课题进行,真正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同时也避免了在进行课题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让课题研究真实一回,真正落实到让学生受益,促进我们的专业成长。以上内容仅仅是个人观点,如有不妥,敬请指教。谢谢大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