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借助情境 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开题报告
(2014-02-24 21:05:03)
标签:
开题报告 |
“低年级‘借助情境
课题负责人
一、
课题《低年级‘借助情境
二、
(一)目的
1.教师发展目标: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帮助教师明确低年级说话、写话的教学策略,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提高课程理论水平的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性发展。
2.学生成长目标:挖掘文本蕴涵的说写资源,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培养低年级学生乐于说话、乐于写话的情感,把学生顺利地引入习作之门。
3.注意课内外结合,拓宽学习的渠道,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构建具有创造性特色的情境型说话、写话教学模式,推动校本研究、课程改革。
(二)意义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最感兴趣的是童话、故事、游戏,是想象力最敏感的时期。低年级说话、写话教学是学生学习作文的基础阶段,在这个基础阶段,如果教师引导得法,学生便会望文生趣、乐此不疲,乃至受用终生。我们认为,借助多元情境教学,可以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寻找说话的乐趣,挖掘写话的素材,从而让学生乐于表达,使写话成为学生们心灵的乐园,并最终为中高年级的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我们确立了“借助情境,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旨在教学中借助各种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乐于说话、乐于写话的情感,把学生顺利地引入习作之门。
三、
国内外已经有一些教育专家和语文老师开始重视这样类似的课题的研究。例如:美国小学生的写作课注重创设情境的小作文,学生在课堂上玩玩,说说,写写,没有什么规定,但其教学班只有十几人,与我们的实际不相符;国内的当属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其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探索,让我们感悟到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相通,通过艺术的直观与语言描绘创设情境,激起儿童的情感,让教学进入沸腾状态等。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地域文化,就有不同的学生素质。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吸收和借鉴这些理论和经验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资料积累。
四、
(一)课题的界定
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接受与发现、结构与建构、普遍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我们认为,在说话写话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生活积累,在创设的教学情境的刺激下,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通过参与、体验、感知,通过想象、联想,能实现对客观世界认识的重组与构建,获得说话、写话能力。
2.李吉林的“情境教育”: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体验,在情境中思维,在情境中想象,在情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充分地活动着,获取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明深刻的知识。
3.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在创设情境说话中学会互相赏识,激发学生学习写作的积极性,并创造成功体验的机会,优化教学评价激励功能,让学生更有信心学好作文。
4.《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写话教学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如何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说写训练点,借助课文插图情境,尝试实践语言。
2.探索对课外收集的图片素材的有效运用的教学活动及组织形式。
3.探索生活场景与说话、写话的结合点,延伸写话触角。
五、
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对比法、文献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研究法,行为检测与情境法,行动研究法等。
1.整体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探索阶段以调查法为主,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现状进行调查,主要了解学生写话的困难所在,以便针对性地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实施阶段以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为主,收集学生写话作品,注意学生写话情绪的变化,并进行实验前后的对比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情境型说话、写话教学方法的探索,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将课题研究稳步稳扎的步步推进;结题阶段主要采用教育经验总结法,总结出培养低年级小学生说话、写话兴趣的策略,在实践过程中加以回顾、反省、总结,通过分析和思考,总结实践的得失,再指导研究、实践,将研究经验形成理论。
2.研究过程中的说话、写话教学利用文献资料,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结合实践操作层面逐步感悟,积累经验,总结升华经验,形成系统理论,使说话、写话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并以点带面,将辐射面逐步扩大——由一个班辐射到每一班,由精品课辐射到每一堂课。
3.建立课题微博和子课题微博群,搭建研究过程材料的积累和子课题组之间的交流平台。
(三)研究原则
1.全员性原则
课题研究关键在于提升低年级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只有低年级全体语文教师参与,课题的研究价值才会含金量更高。光“听”不“练”,就不能形成课题之风,就不能达到全面改善我校习作教学之现状。
2.创新性原则
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学“先进”但不模式化;学经验,但不失去个性。要改变低年级只重视识字、写字、阅读教学,忽视“写话”的训练,探索科学有效的指导方法,借助多元情境教学,把写话指导与课堂阅读教学、生活实际、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口语交际训练等契机相结合,很好地带领学生走进生活,寻找说话的乐趣,以说促写,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写话成为学生们心灵的乐园,并最终为中高年级的作文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构建具有创造性特色的情境型说话、写话教学模式,推动我校的校本研究、课程改革。
3.实践性原则
坚持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复中,提炼、创造新的理论。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运用先进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参与实践中提高。
4.整体性原则
研究实施过程中,要准许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能要求他们“人人达优”。对于受教育的每个个体不能厚此薄彼,要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从而达到整体素质的提高。
六、
研究工作拟定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前期准备阶段的资料搜集、理论学习、教师研究的着力点,放在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对作文教学理念的认识上。通过对素质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合作教育与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进行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着重进行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的学习,进行小学生作文现状分析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分析,确定课题实验方案和策略研究具体措施、作文实践活动方案等,实验教师写出学期计划,制定阶段性目标。
第二阶段
根据课题实验方案开展研究工作,通过深入开展实践活动和作文教学研讨,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经常交流低年级“借助情境,以说促写”教学策略研究的经验,寻找小学生会说会写的方法、策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综合素养提高。建立课题资料档案,建立实验教师微博群,随时收集、积累和分析有关材料。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课题中期整改,并根据整改继续开展研究
第三阶段
根据前一阶段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逐渐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总结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的写话汇总、对比分析、写话常态实践课反思及改进,形成专题论文等,总结培养学生低年级“借助情境,以说促写”教学研究的有效策略,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做好课题展示工作。整理有关研究资料和成果,准备结题鉴定。
七、
在学校教研室对课题管理与指导下,学校一、二年段语文教师全员参与。
陈红英
组织人员研究确定课题,拟定研究的初步计划并撰写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研究总结和实验报告。
张娇鸿
进行课题研究大事记的记录和相关报道,协助进行课题中期阶段小结,以及撰写课题研究总结和实验报告。
陈文仪
进行课题档案材料的收集,及时上传课题博客,进行相关的舆论宣传,指导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交流;
洪明红、杜珊虹
分别组织本年段语文教师进行课题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定小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过程性研究;
沈钰华、尤秀琼、王清、董碧红、蔡毅虹、吴珅榕、蔡景珍、苏月香、黄思萍、陈美聪、刘燕娥、林俊芳
围绕课题制定小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过程性研究,搜集整理课题有关资料,进行小课题总结。
八、
(一)预期成果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体课题组成员在小学语文低年级说话、写话的教学上形成正确的课程观、教育观、学生观,自身语文教学素养方面均要有长足的进步,实现专业性发展。
2. 充分挖掘文本蕴涵的说写资源,激发学生说话、写话的兴趣,变“要我说”为“我要说”, 培养低年级学生乐于说话、乐于写话的情感,把学生顺利地引入习作之门,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3. 构建出具有创造性特色的情境型说话、写话教学模式,推动我校校本研究、课程改革,争取在鲤城教育界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二)成果呈现方式
1.课题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优秀课例(案例、随笔)、教学录像、教学课件、优质课;
2.课题研究论文,优秀论文集。
3.课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