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县武侯祠,天下第一流
文/梅一梵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名为《蜀相》的诗,是我国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之一。
诗中所说的《蜀相》是中国历史上两汉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从诗中提到的“锦官城”三个字中可以看出,杜甫当年游历的是成都武侯祠。然而今天我要说的则是,享有“天下第一武侯祠”之称的勉县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西3公里处的武侯镇,它地处川陕公路之南的汉江河畔,与对岸定军山上的武侯墓遥遥相望,是纪念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蜀相诸葛亮的祠庙。它始建于蜀汉景耀六年(263年),是全国尚存9座武侯祠中规模较大的一处,因为是蜀汉皇帝后主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的第29年后亲自下诏修建,比成都武侯祠早建约50年,故而被人们称作“天下第一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历史悠久,环境幽雅,文化底蕴深厚,因此上自魏晋以来,无数名人墨客前来拜访后留下的墨宝不胜枚举。屈指可数的就有唐李商隐、宋陆游、明薜宣、黄辉、清王士桢、乾隆皇帝御前侍卫工部尚书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同治年间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调元、爱国名将冯玉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等等。在众多的文物当中,以唐贞元十一年(795)由沈迥撰文,元锡刻立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简称《唐碑》)、嘉庆八年皇帝颙琰御书的《忠贯云霄》、晋代石琴、汉代古柏及旱莲最为珍贵。
历史又沿革了一千多年之后,如今的勉县武侯祠经过朝代的更替和岁月的兴衰,已经是占地80余亩,建筑30余座,房屋150余间,集园林、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的古建筑群落,也是陕南地区颇具声望的旅游胜地。
1: 戏里戏外,皆为天下第一流
我们是在一个草长莺飞的四月来到武侯祠的。
武侯祠山门为重檐飞角,八卦悬顶的歇山式明清建筑。中间较宽的正门上悬有“武侯祠”横匾,两侧稍窄的侧门上方绘有壁画。远远望去这座雕梁画栋的楼宇式山门,使武侯祠显得即玲珑又古朴。
从导览图上得知,祠内的建筑模式为南北布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20米,由七个中国传统的递进式院落构成。游人进入祠内,只需沿南北中轴线直穿七进,就可以饱览全部风貌。当你走过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从崇圣祠到观江楼时,可以发现每个三院并联的空间里,又以东西对称的形式,分别设有配殿、辕门、过门、厢房、回廊和墨林、上表亭、诸葛井、草庐等多项建筑。
走进第一进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位于正中的乐楼。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当你进入武侯祠各个空间后,一定要转过身来,才能全方位欣赏到每个建筑的华彩。
在远古时期,这乐楼是为祭祀诸葛亮时演戏而建,故而又叫戏楼。仔细观察,只见戏台两侧的檐柱上,各用一个圆形柱子斜撑着,圆柱上雕刻的人物形态和兽头图案,彰显着粗犷夸张的羌文化魅力。此戏楼秉承了中国古戏楼的传统特点,戏台正中用版画将其隔开,前半部为戏台,后半部为演员化妆室。戏台两侧用左右对称的六角形花窗稍加隔离,这隔离的部分,应该是乐队师傅伴奏的场地。
此时我看着一派空寂的戏台,看着戏台上紧闭的门楣,仿佛看见那红墙碧瓦的轩窗里,有青衣女子正在画眉,有英俊的武生正在插靠旗,有小丑模样的人正在画白鼻子,有威严沉着的老生正在戴髯口,有唱评弹的人在调试琴弦,有声情并茂的说书者在练习手势-------。然而,同行者叫我去拍照的吆喝声,把我从遥远的时空中召唤回来。这时候,只见戏台前方的空地上,一对刻有"其难其慎乃武乃文聖贤学问大儒心"和"至大至刚有严有翼将相经口名世业"的明代石旗杆,正站在雕花石鼓上,以挺拔的姿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光辉和荣耀。
穿过这对石旗杆就是牌楼。
走着走着,忽见脚下有一溜往东西方向延伸的青石小路横在眼前,小路两端分别有东辕门和西辕门。在古代,辕门是官署的外门或军营大门,那么这辕门为何在此呢?原来勉县武侯祠正修建在当年诸葛亮北伐时的相府和驻军行营处,这东西辕门,东连金牛道,西通褒斜道,是古代出秦入蜀的必经要道,行人走到此处,都需“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为什么有这样的规矩呢?在导游小姐的讲解和指引下,我往正前方抬头一看才知分晓。原来过了青石小路,即为镶嵌着“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匾额的牌楼。匾上的意思是说,汉丞相诸葛亮于蜀汉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被后主刘禅封为武乡侯,死后又因为蜀汉鞠躬尽瘁,忠心耿耿的精神被谥为“忠武侯”。见此牌楼者就如同见到了诸葛亮本人,因此上,前来祭拜的人都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方式,以示对诸葛亮的崇敬。
时光飞逝至现代文明的今天,来景区赏游和参观的人也无需乘轿骑马了,但是见此匾额后,大家都要在牌楼前凝目深思,以示缅怀。
看着牌楼上的“武乡”二字,我忽然想起一个小故事。
话说这诸葛亮原本为汉末徐州琅琊阳都武乡人,封侯拜相时,其家乡正属曹魏领地,这时候恰巧汉中也有一个地名叫武乡,于是乎诸葛亮就在汉中武乡“借地封侯”了。不管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反正汉中的“武乡”地名一直沿用至今。看来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体现在微小的细节当中。
抬头看看这美伦美化的牌楼,我知道,只要我们跨过这道历史的坐标,就可以了解一代名相的丰功伟绩。
据文献记载,这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几经兴衰后,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被果亲王下旨重修。当我穿过高约10米的八角重檐牌楼后,只见背面写着“天下第一流”,侧方的一口諸葛井和汉代石羊,在花木掩映下安然静默。
2: 痛失知音,琴楼空作万古愁
走过牌楼,也就到了琴楼门口。
琴楼取材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的典故。放眼望去,只见这琴楼下半部为青砖垒砌,中间设有拱形石门,上部分为古典楼阁,楼上有垛口,有故事,有琴台,有壁画,壁画上方悬有“高山流水”的匾额。这“高山流水”在这里也是有寓意的。稍通历史的人都知晓,春秋战国时期的俞伯牙因琴艺高超又擅长作曲,被人尊为琴仙,他遇到樵夫钟子期后,就成就了一个高山流水的故事。据战国·郑·列御寇《列子问》中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从此这高山与流水的故事,便成为知音的代名词。
说到这里,你可能认为诸葛亮的知音是刘备。其实不然,刘备对诸葛亮只是知遇之恩,而他真正的知音正是其对手司马懿!
俗话说在人生这个舞台上,能使你成大器的必定是你的敌人。所以周瑜才说出“天下唯有孔明知我琴中寓意”,而诸葛亮在周瑜灵前的祭文也说“从此天下,更无知音!”。由此可见,他们二人看起来是各为其主的敌手,事实上却又是相互欣赏的关系。同样的,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不仅仅是敌手,也是知音,从政治上来讲,还是唇亡齿寒的关系。我们试想一下,倘若诸葛亮一直北伐,那么司马懿就一直会得到朝廷的重用。因此我才能有幸看见专家学者们有过这样的推敲,说是在空城计中,司马懿已经洞察出诸葛亮若不是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以他的小心谨慎,万万不会冒这样的险。所以他就将计就计,用撤兵来保全诸葛亮。我想他们之间的默契和这样的战略思想,同时也映射出在封建王朝时期,鸟尽弓藏往往是一代英雄的悲哀。
其实中国历史上有很多故事,都是从侧面反映了棋逢对手的精彩。比如《鸿门宴》中范增与张良的较量,比如《康熙王朝》中康熙与螯拜、吴三桂等人的较量。记得电视剧《康熙王朝》中的康熙曾经在千叟宴上讲:我这第三碗酒不敬别人,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螯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啊,他们都是英雄豪杰!是他们造就了朕哪!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们。哎!可惜呀,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呀!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世再与朕为敌吧!
看来知音的含义,不仅仅是琴遇知音彼此相知这么狭义,它还包含了人与人之间在棋逢对手后,相互揣摩,相互较量,相互激发,相互推进中碰撞出来的光芒与智慧。
此刻,我站在琴楼下,看着楼上"漢丞相諸葛武鄉矦祠"的字样,看着石琴上方高悬的武侯故事壁画,看着空空的城楼上,天高云淡,天涯无尽头,仿佛有什么东西正在赶来。忽见楼侧有石阶可以攀登,沿阶而上,但见楼台上有一块雕着双龙纹饰的石榻,榻上有琴台,台上置石琴一张。据《忠武侯祠墓志》载:“石琴古榻为晋代物也,然“文革”期间,石琴受损,虽修复,但再无音律。由此我说:青山已老,逝水东流,既然这世间再无知音,那么这琴楼何必再演空城计,就让这悠悠汉江淘尽人间事,就让这铮铮石琴空作万古愁。
走下琴楼四处巡视,只见琴楼两侧分别矗立着暮鼓晨钟之意的鼓楼和钟楼。但见六角飞檐的钟楼上悬有一口浑厚的大铜钟,鼓楼上却是空空如也。据《武侯祠墓志》载,钟楼“上悬洪钟一口,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所铸,击之洞然,余音断续,可闻数十里。鼓楼原有铜鼓一面,己轶”。
好一个“己轶'”,这“己轶'也“轶”的太巧了。看!它正等我铆足力气腾空一跃,跃到鼓楼上,让历史把我当鼓敲。
漫步在武侯祠,总是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走着走着,明明看见已经是最后一处院落或长廊尽头,谁知道一个转身、一个回眸或者不经意的一瞥,却又发现一处偏门。若是由偏门进去,出现在你眼前的往往又是曲径通幽,豁然开朗或别有洞天的景象。这鼓楼东院就是如此,移步走进院内,见里面生长着一株树龄400余年的珍稀树木旱莲。这颗枝叶繁茂的旱莲树高约13米,直径约1.4米,因花朵丰腴清丽酷似莲花,但它又确实生长在旱地,被人称作旱莲。旱莲属木兰科,在三月上旬开花。每年旱莲花开时,武侯祠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旱莲节,以示对诸葛亮的敬仰。
因旱莲无法繁殖,是迄今世界上唯一的一株。民间传说看见旱莲花开的人,当年会有好运气,故而花开时节,游人如织。
3:忠贯云霄,何年将相似先生
从琴楼下来继续往前,即为戟门。
高悬着”德泽天下”的戟门,是武侯祠保存兵器的场所,也是威严显贵的象征,屹立在门口的雕花石柱和石狮,彰显着威武之气。过戟门进入院内,四下游走时,发现这个院落中除了耳房、官厅、西桂院,还有东西厢房及墨林。所谓“墨林”就是碑廊,里面汇集了武侯祠保存的近百余通碑刻。我走过幽静的庭院,走过扭着腰身,付着脊背,举着苍天,刻着时光的千年古树,尽情享受着岁月赋予我们的宁静与祥和。当猛不丁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蜀汉丞相诸葛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的石碑,相互对视时。我仿佛刚刚从唐朝赶来,又仿佛正要往唐朝而去。
出了西桂院,沿中轴线继续往幽深里去,就是东西厢房、拜殿和大殿。
眼前这开放式的东西厢房看起来更像是廊轩,里面分别展示着真人般大小的人物雕塑。细细观看后才发现,原来这二十余尊骑马持刀,英姿飒爽的人物,大多是三国时期跟随诸葛亮南征北伐的精英和功臣。看着这么多的英雄豪杰汇聚在一起,我仿佛忽然明白,原来他们是在这里等我。等我和他们一起,观看前方大殿里端坐的诸葛亮,如何等刘备三顾茅庐,制定隆中对策;如何在火烧新野后,又与“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曹操,拉开赤壁大战;如何站上七星坛上,向苍天借来东风;如何七擒孟获,受白帝城托孤;如何空城退司马,相逢有知音;如何六出祁山后,病死五丈原,藏于定军山,留下《诫子书》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真谛。
前方就是悬挂着“大汉一人”牌匾的诸葛亮大殿,一眼望去,只见殿宇的山墙和廊檐下,分别成列着一些重要楹联及石刻。其中著名法家于右任先生的:“此处始终关大汉,何年将相似先生”,说明了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贡献;冯玉祥将军的“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於遗迹万古清高”,说的是诸葛亮三思而后行的谨慎态度和被世人仰望的高贵品质。而楹联:“扶汉心坚惟谨慎乃能担当事业,伏龙誉早必深潜而后腾绰云霄”,是对诸葛亮为匡扶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肯定和褒奖。“未定中原,此魂何甘归故土;永怀西蜀,饮恨遗命葬定军”,则道出了诸葛亮临终时的千古遗恨。
此刻不用抬头就知道,大殿里“忠贯云霄”牌匾下的神龛上,正坐着羽扇纶巾的诸葛亮,两侧有琴童和书童侍立,神龛下为关兴和张苞。四周是“山高水长”、“天下奇才”、“其犹龙乎”、“代仰高清”、“伯仲伊吕”、“醇儒气象”等牌匾。据文献记载,这“忠贯云霄”的金匾,是清嘉庆皇帝颙琰于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亲笔书写御赐,由沿途各驿站奉旨发送到沔县(古勉县为沔县)武侯祠的,现为武侯祠的镇馆之宝。
大殿后院即为诸葛亮的寝宫,也就是祟圣祠。门上有楹联曰:“兵在攻心三分聊竭解悬力,鱼如得水六出诚为尽瘁哀”。眼见四下再无他人,我便蹑手蹑脚地走过去,把头伸进门内,偷偷看了看诸葛亮的牌位。仿佛再挪动一步,就会吵醒正在午休的孔明。
然而,这树上的鸟才不管这么多呢!它只管清脆地叫,清脆地叫。
4:悠悠汉江,百舸争流千帆尽
走走停停间,有参天古树盘根错节,有拱门窄巷通于幽处,有阳光穿透花窗影影倬倬,有秦砖汉瓦镶嵌在墙上拼成遗迹。走着走着,忽然在祟圣祠东南边发现了一座叫琴台的亭子,亭中坐着一位负责清扫的老人。站在亭间向远处眺望,可饱览重重之青山,悠悠之汉江。
传说这琴台是当年诸葛亮抚琴之处,琴台边有一颗苍劲挺拔的皂角树,有趣的是,这皂角树躯干上居然没有长刺。当地人说,因诸葛亮一生仁爱,所以连这琴台傍边的皂角树,都汲取了他的精神呢!原本以为游玩到此结束了。细细观察后,发现琴台后方没有院墙封闭。既然没有院墙隔离1,那就是另有风景了。我三步并作两步走过去,天啦!这琴台后方居然还有石阶可以直往下去。下去则是一处貌似后花园的地方,此处竹影幽幽,石径弯弯,溪流潺潺,繁花有序。我惊喜地走下石阶,又沿着小路走过花径、石桥、泉池、苔痕。只见一队队黑脑袋蝌蚪,摇着细软的尾巴,像千军万马一样,沿着清澈见底的溪水,欢快地游向历史的深处。
这时候,一阵清风徐徐吹来,时光在一瞬间归于平静。
我折回来,走上石阶,走过皂角树,由青石小路缓缓而上,登上“观江楼”,和历朝历代霭拜诸葛亮的人一样,隔着楼台下近几年修建的诸葛古镇,隔着悠悠的汉江水,远眺定军山。
仿佛看见,那昔日的三国古战场上,旌旗猎猎,人喧马嘶。
又仿佛听见诸葛古镇的学业堂里,一群少年正在朗读: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听着听着,那旱莲花就落了。
听着听着,那旱莲花又开了。6280字
2017-4-18 15:3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