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门栈道,两汉三国的历史风云

(2017-06-07 09:38:08)
分类: 文化汉中
              石门栈道,两汉三国的历史风云
                                文/梅一梵
        
     汉中位于中国地理版图中心,是两汉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从关中到成都的交通要道。古时候的道路是在悬崖峭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栈道,工程之艰巨,路途之险峻,开创了我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奇迹。
    石门栈道风景区位于汉中市北18公里的褒河谷口,是以褒谷口为中心,石门水库为依托,汇聚栈道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宗教文化、古摩崖石刻为一体的综合性游览胜地。景区内林木苍翠、奇峰峥嵘,既有雄伟壮观的坝堤和烟波浩渺的水域风光,又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遗迹。
    在石门栈道风景区,你可以从两千多年前的公元206年起步,从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纳张良之计谋,拜韩信为大将开始,走过世界上首例人工开凿的通车隧道“石门”,走过享誉国内外的书法瑰宝“石门十三品”遗址,走上与长城、大运河比肩的中国古代第三大奇迹“中国栈道之褒斜道”,走过与都江堰齐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山河堰",走过几经沧桑的道家圣地"山河观",沿着两汉三国的历史风云,一直走向上世纪70年代中国最高的混凝土双曲拱坝"石门大坝"。
    大江东去,浪淘尽------
 
1:褒谷口,历史的不朽见证
   从汉中市出发过,过褒河大桥后由连城山下走过一段汉代仿古街,见一座旌旗飘飘的城楼上提有“褒谷口”三个字,就到了石门文化广场的辐射区域。行于褒河水岸,风徐徐,泉叮咚,这风由听风阁檐角的铃铛送过来,这水由汉王泉的龙嘴中流出,又被龙头下的石鼎接住。
    褒谷口有长约40米、宽30米的瀑布飞流直下。瀑流清清潺潺,细细柔柔,串成玉珠后坠入幽潭,一位汉白玉雕琢的古代女子宛在水中央,低眉颌首,抚琴吟歌。而四周山不绝,水不尽。青砖垛口,空城老墙下,滔滔褒水逐浪击石,溅起千堆雪。难怪曹操当年驻军褒谷口时,借褒河之水为“滚”字偏旁,起笔落下“衮雪”。
    其实这眼前有佳人有英豪的褒谷,就是西周时褒国所在地。中国历史上通音律,晓文书的西周美女褒姒,就出生在这里。
    话说公元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国,褒国兵败献出褒姒乞降,周幽王得褒姒后对其宠爱有加。由于褒姒整日郁郁寡欢,周幽王为博其一笑,屡次点燃报警的烽火台。后来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举烽火示警,诸侯以为又是儿戏而不予理睬,致使周幽王遭犬戎所杀,褒姒失踪。
    此次事件,给中国历史增添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而褒姒一笑倾城再笑倾国的故事,在一河贯群山的褒谷中,在情人桥不远的褒姒铺里,被世人久久传颂。

2:石门文化广场,穿越时空尽享汉文化盛宴
    走进石门文化广场,你就走进了大汉王朝的起点。这里的雕塑、壁画和浮雕墙,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连环情节,真实地呈现出中国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及相关的主要人物。我们从大禹治水、斩马谡、鸿门宴、煮酒论英雄、三英战吕布、曹操斩杨修、赤壁之战,桃园三结义、三国演义等雕塑中,领略到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而亡羊补牢、庄项舞剑、孔融让梨、凿壁借光、曹冲称象、岳母刺字及司马光砸缸等活泼生动的场景,也让孩童们对这些以小见大的智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凡艺术作品都需静静体味,仔细品鉴。
    以“石门颂”为代表的诗词墙,尽显中国书法的苍秀与俊逸。汉白玉的古代四大美女和三国名将及中国历代伟人雕像,线条流畅而不失刚毅,轮廓优美而不失凝重。走过栈道千里、汉中名俗及红色经典文化墙,  “武帝修栈”的大型雕塑让《蜀道难》中“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的诗句,又鲜活了一次。而 “挥师北伐”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率领着马奋蹄、剑怒张、身披铠甲的将士勇往直前的情景,使我想起“壮志未酬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走一步,见大禹治水催人奋进。一侧身,见张良正挥毫提“玉盆”。
    然而,“汉王楼”上旌旗决绝,“笑谈亭”前鹂鸟空鸣。
 
3:山河堰,与都江堰齐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沿着大江大河繁衍生息,用疏通江河、开堰凿渠、引水灌田的方法,揭开了祖先合理用水、治水的新篇章。
    山河堰位于褒谷口,是秦末汉初刘邦驻军汉中时,由萧何和曹参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三国时驻军汉中的诸葛亮曾对山河堰踵迹增修。山河堰有三处堰头,可分管、截流褒河之水用于灌溉,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历代的摩崖石刻《褒城山河堰记》、《修复山河堰记》、《山河堰赋》均说明了三河堰工程于军、于民,都有其关键性的意义。
    时光飞逝至两千后多年后的今天,山河堰上仍旧能找到汉代遗迹。
    在山河堰一堰头山坳处,有一座占地约四亩,面积1430平方米的山河观。这山河观又名萧何庙,是当地百姓为感念先贤兴修山河堰,特意建庙祭祀。萧何(公元前257年-前193年),西汉沛郡丰县(今江苏省属县)人,汉朝初年丞相、政治家,西汉三杰之一。秦末时期辅佐刘邦起义后,熟悉并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楚汉战争期间他留守关中,侍太子、约法令、抚百姓、兴水利、事农桑、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起了重要作用。刘邦曰: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卷五十四·萧相国世家第二十四》,详细记载了他的卓越功勋。

    据悉这山河观始建于宋庆历年(1041—1048年),原庙位于山河堰二堰头,是汉中历史悠久的道教名胜古迹。明朝郭元柱游览后曾作古诗《谒萧曹祠》:“汉祚炎隆四百年, 萧曹事业冠郡侯。当年将相今何在?惟有山河堰水流。据说山河观建成后,每年三月三开堰放水时,府、县官都亲临堰头主持祭礼。百姓则手持供品投入河中,祈祷风调雨顺,良田丰收。可惜这山河观于1981年毁于特大洪水,现在我们看见的山河观是重新修建的。仔细观摩,这是一座依山势由低至高修建的四进式院落,前院的照壁上有黑红相间的阴阳八卦图。沿着照壁后的大殿侧门进入庭院,只见走廊正面墙壁上嵌有旭日东升、蛟龙出海、祥云下界的图案。整个建筑群古朴大气,布局紧凑,集汉唐、明清风貌于一体。且越往高处去,殿宇越显气势雄伟。每个独立的殿宇庭院中,都有步步升高的石阶通往高处的另一座殿宇。其中一庭院北侧偏殿的“萧何祠”里,供奉着水利先贤萧何、曹参、和我国现代水利专家李仪祉。观内有神像99尊,灵官殿、斗姆殿、三清殿三大主殿和三官殿、三圣殿、龙王殿、土地殿、萧曹祠等副殿。
    站在半坡上眺望,只见这山河观与山河堰相交辉映,贯穿古今。它不但记载着汉高祖刘邦在汉中兴水利,事农桑,赢得民心的伟业。也是人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游至最高处的后殿时,我仿佛是一阵风,飘进这青山隐隐水迢迢,路过这清扫时光的长幼道人,路过这石桥、石龟、石狮、石人、石栏杆及石碑碣。
    这莫大的江山啊!只剩下一堆石头,供人凭吊!
 
4:石门栈道,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汉中地处陕甘川三省之要害,因南有秦岭、北有巴山为屏障,四通八达又易守难攻。这座饱经风霜的城市,经过无数战事的定局与变局,尤其是两汉三国时期长达数百年的争夺,在推动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同时,也给这方厚土注入了多元文化。
    人类的出现造就了战争,战争的出现造就了栈道,可见这战争与征战路线息息相关。自从有了栈道,这古道上就战事频繁,羽书飞驰。
    《史记》中这样记载: “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又曰:“栈道千里,无所不通,唯褒谷绾毂其口”。
    川陕之间的栈道始于战国,拓于秦汉。因汉中是连接关中与巴蜀之要害,因而栈道大多建于汉中境内。在四条由长安通往汉中的栈道中,以沿河而建的褒斜道开辟最早,使用时间最长。它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全长235公里。是关中通汉中至巴蜀的主干道,也是兵家商旅的通行官道。曾“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 

    褒斜栈道虽贯穿深豁绝壁,飞越秦岭天堑,但抵达汉中褒谷时,因石坚不受斧凿被迫停工。汉明帝闻讯后,召天下能工巧匠,用“火焚水激”之法,在坚硬的岩石上,生生凿出了世界上最早能通行车辆的隧道。并刻摩崖,以示铭记。
    这条长约16米,高、宽约4米的穿山隧洞被称为石门。石门的开通和摩崖先例,激发了文人学者的博大情怀,也造就了频繁的战争。公元206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他离开关中时,为防追兵烧毁了子午道。又听从张良计策,烧掉了通往关中最为便捷的褒斜道,以示他将永居汉中,不再夺天下。随后于汉中屯兵养马,广积粮草,养精蓄锐的刘邦,在萧何的劝柬下拜韩信为大将,一边修复烧毁的栈道,一边暗中由路途较远的陈仓道进入大散关,直取西南要塞关中,为他建立大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两千多年来,褒斜道因战事和水难毁坏,时通时塞,时毁时建。譬如东汉末年的张鲁雄据汉中时,断绝峡谷不得复通。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首次伐魏败退时,赵云烧坏赤崖以北阁道缘谷百余里,以防追击。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八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蜀军沿褒斜道向汉中撤退,所过烧绝阁道。等等实例,大大小小,不计其数。一直到明崇祯七年(1643),褒城知县粹断栈道,重守鸡头关(褒斜道南口),使秦蜀梗塞。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为清代康熙三年(1664)巡抚贾汉复所为。
    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赋予了石门栈道浓厚的文化底蕴,也见证了世事沧桑。也因为这条或凿山为道、修桥渡水、依山傍崖的褒斜道,历朝历代的文人学者都慕名而来,在以石门内外为辐射中心的峭壁上,凿下汉魏以来赞誉石门的题咏和记事100余件,人们把这些石门石刻誉为石书。
 
    由于这褒谷中河道狭窄而幽深,岩石结构坚硬,1971年石门所在地利用此处修建水库,褒斜栈道和诸多古迹被沉与水底。与此同时,有13方出类拔萃的代表性石刻,被移入汉中博物馆永久典藏,这就是享誉国内外的书法瑰宝“石门十三品”。今天我们看见的栈道,是在褒斜道原址抬高70余米的水面上方,依山势仿建而成,被称为石门栈道。
    复兴的汉中石门栈道,汇聚了中国栈道的精粹,被称为中国栈道之乡。它全长1.8公里,全面展现了所有栈道中“平梁斜撑”、“平梁立柱”、“依坡搭架”、“多层平梁重叠”、“多层平梁加棚盖”、“千梁无柱”、“石积式”的七种建造形式。并恢复了当年“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的盛景和16米长的石门隧洞。我们时而穿越在参差迂回,蜿蜒曲折的山门、亭台、桥梁、石刻及城驿中饱览江山无限,时而登上凸出岩崖,悬空万丈的连云栈道和七盘古道,体验山高人为峰的嶙峋壮阔。山下锦水汤汤,碧波潋滟,眼前狼崖峥嵘,望而生畏。我只能胆怯遁步,由着楼台与轩亭遥遥相望,由着涛涛褒水送走鼓角铮鸣;由着石门中一骑如飞的幻影贯穿时空;由着千里栈道沉默成自然与人文共存的标本。

5:石门水库,现代大型水库的样本工程
    如果说无数潺潺溪流汇聚成了浩瀚大河,那么褒谷之幽深,奇峰之峥嵘,绝色之苍秀,水域之茫茫,成就了风景秀丽的石门水库。
    褒河古称褒水,全长175公里,又有山河、乌龙江、黑龙江之称,元代一度称紫金河,明代称褒谷水,是长江支流汉江上游左岸较大支流。褒河河谷是褒斜道的一部分,位于古褒斜道石门处的石门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发电、防洪、养殖、娱乐等多功能的大型水利工程。库区容量1.05亿立方米,可灌溉农田50余万亩,发电装机4.05万千瓦。水库以褒河为底基,在褒谷口建一高88米,顶长260米,中部设有高8米、宽7米的6孔泄洪闸,泄水量在5250立方米/秒的双曲弓形拱坝。水库上游3861平方公里的区域中,有长度87公里的东、西、南三条干渠,及池堰、发电厂、湖泊等。

    放眼远眺,河谷上游的狭窄处, 山陡峻而水流湍急,大有“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之景象。下游宽阔处,白沙湿地而山色夺萃,鱼游碧水而鹭鸟翔集。有观光游船和快艇,在20余公里长的湖面上时近时远,穿梭如织。如遇天气晴朗,可分辨出堰口镇珠、滩分马鬃、翠屏夕照、隐士钓台、峰头插剑、横空铜鼎、双流水洞、浮浪玉盆、七盘古道、翠屏夕照、沙岸夜明、仙人化迹等褒谷二十四景。
 
    鸡头关位于水库上方连城山上的七盘古道,山腰处有厚约一米,高七、八米的,层棱突兀、状如鸡冠的薄石。人立于此,如立于天涯绝壁。难怪被古人称为:“秦蜀咽喉”、“ 南口锁钥”。这鸡头关北接连云栈道,穿山越岭四百余里可直达渭滨。古时远征将士在此与家人哭别,明清时期曾驻兵镇守。
    在拥有和平年代的今天,登上鸡头关,可赏日出、观云海、瞰褒水、闻松涛。也可在依稀可见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体验“客到鸡冠石上座,怀疑身在翠云端”的仙境。
    然而,峰回路转后。纵然峰头如何插剑,虎石如何啸风,龙潭如何印月,银涛如何衮雪,也难见马蹄哒哒,奋蹄疾驰。也难觅,烽火连台,曹操袞雪。那么,就让我在这长亭古道边,对着浩瀚无垠的水色说:幸好还有轻舟画舫,潋滟湖泊,聊以慰藉。幸好还有这绝色苍秀,湿我心目,绿我皇城。
    开闸泄洪是石门水库的一大盛景。届时逐浪滔天,蛟龙出海。比涨潮更狂澜,比雪崩更震颤的浩荡之气,像蛰伏了两千多年的千军万马,排着山,倒着海,奔突着生命倾泻而出。你必须闭上眼睛,屏住呼吸,才能让灵魂在这空前绝后的阵势面前,从古代一只匍匐到今天。5600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