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让我们的教学拥有走向远方的力量
(2014-02-25 17:10:4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月生君羊 |
有幸在婺城区特色教育主题会议上拿到了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著的《种子课》,里面记录了他作为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虽然在会上有教师对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理念有所阐述,但太过简洁而仓促的解读,对于我来说根本无法见识到其庐山真面目,因此,趁着寒假,借着读书任务,我好好拜读了这本《种子课》。
书中第一张空白页的正中间写着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的老师们!看到这一句话,联想到俞特的所言所行,细细的感动流转于心:这是一本怎样的书?带着这份感动与疑问,我静下心来,细细的品阅着里面每一个字。
片段一:“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对小学生而言,许多数学知识蕴藏在生活经验之中。如果知识是一棵树,那么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便是树赖以生长的土壤。再者,广而言之,我们的学生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不论是否愿意,都会生长。那么就不是白纸可以随意涂鸦,他们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收藏的使命而来,作为辛勤的园丁,我们需要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
书中就有这么一个例子,说到一个学生对教材中的一道两位数乘两位数乘法题目很不解,存在学习困难,但是俞老师巧妙的换成早饭吃粽子的题目,学生却能用很好的解答,并超越整数,竟然还能解决小数的问题。这是为什么?我想人学习数学,是从生活经验开始的,并在生活中养成了生活型的数学思维,很多时候学生不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或许是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我们就得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并合理科学的根据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
片段二:种子课,就单节课而言,我们这样上,也是所认为的种子课。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俞老师以《厘米的认识》为例展开了研究,如何在一节课中,使得种子课拥有生长的力量。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当用生长代替重复,课与课之间,不仅是知识的迁移,更需要关注能力的迁移。这使得我特别惊醒,我们很多课都是差不多的,知识也是类似的,我们觉得这样的课最好上,简单的机械的重复着类似的教学环节,总觉得学生对于这些类似的知识肯定会自我迁移,现在想来真是惊恐不安。比如《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正处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梯形的面积》之间。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经历数格子,然后把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移等方式转化成长方形,并分析比较图形转化前后底高、长宽之间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那么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之后已有了“转化”的思想基础,也经历了图形转化前后比较各部分之间关系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很重要的,在学习三角形面积时需要学生想到更多的转化方法,这种思想应得到巩固加深,因为这种转化思想还直接作用于下节课《梯形的面积》,所以“转化”的思想在这里成为了重中之重。在这个意义上,《三角形的面积》这节课不仅是面积知识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更肩负着一种“转化”思想的传承和发扬。
我认为这样的课便是所谓的种子课,可供知识的生长,更培养能力的迁移,数学教学更需要的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培养,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有走向远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