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弹】《敦刻尔克》:一群超级跑路者的超级史诗

标签:
敦刻尔克诺兰拯救大兵瑞恩敦刻尔克大撤退 |
那天,我是在一个超级巨大的IMAX影厅看诺兰的这部《敦刻尔克》的,银幕巨大,有三四层楼那么高,看完电影之后简单得出如下结论:
1.视觉超好,画面震撼;
2.故事虚弱,情怀泛滥;
3.淡化纳粹,票房要完。
当然,这仅仅是一己之见,回到网上,中国观众对这部电影还是大多怀抱着极大的热情的,因为他们已经被事先洗脑之后,灌输进了另外一些东西,比如:有人说这片子好就好在没有渲染民族仇恨,纯粹是表现战争的残酷,让现在人们反思战争的丑恶,云云,但也因此,我觉得英国导演诺兰花这么多钱拍这个故事,实在是很对不起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死难的英法战士们,相反那些已经被踢进历史垃圾堆的德国法西斯们倒会在地下会心一笑,他们这几十年来一直是二战主题电影要鞭挞的对像,很少遇到如《敦刻尔克》里的待遇,因为看了这部电影,当下的观众会说,你看人家德国人很友好嘛,只象征性地把英法联军追到海滩上就不管了,英国当年干嘛贱兮兮地非与这样的国家为敌呢?
与《敦刻尔克》产生非常强烈对比的,最近几年拍摄的,我可以推荐皆由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无耻混蛋》和《狂怒》,那两部电影在好莱坞其实也不算是主流商业片,而带着创作者强烈的个人色彩,但最起码,电影里流露出来的对法西斯纳粹的憎恨还是很明显的。
所以,说白了《敦刻尔克》绝对不会成为一部好莱坞的经典之作,充其量这就是一部关于二战历史的“大文艺片”,因为它全是诺兰个人的情怀;而且,关于诺兰暗中对法西斯主义的同情情愫,我觉得应该早在《蝙蝠侠三部曲》里就有过一些流露,这回在这部电影里是又一次大流露,当然这些关于欧洲国家之间的亲与仇本都与我们中国人无关。当年,李安拍《色戒》,把出卖祖国的汉奸和叛徒的所谓爱情表现得异常优美热烈,还有陆川拍《南京南京》为大屠杀的日军做小小的洗白,我都是痛骂过的;当然,因为德国在二战之后这些年早就对过去祸害欧洲的历史进行了沉痛的反省的道歉,所以也容易得到原谅,这与现在的小日本完全不一样,但历史就是历史,诺兰这种表现历史的方法实际上属于歪解――既不是特别正,又不是特别邪,就是“歪”一下而已。
《敦刻尔克》用类似纪录电影的表现方式,从海岸、海上和空中3条线索并进叙述了1940年5月30多万英法联军在德国纳粹军队的追击之下仓皇逃过英吉利海峡的历史事件,因为二战中英国与苏联、美国、法国和中国并列为反法西斯的同盟国阵营,更因为这场绵延大半个世界的战争最终以同盟国胜利而告终,所以,史学家们在梳理这段历史时,将原本是一场大溃败的敦刻尔克战役“转”换为敦刻尔克大撤退,当然,在这场溃败或撤退当中,还是涌现出了许多感动人心的人性故事,比如无数的英国老百姓驾驶着自家的各型船只越过英吉利海峡,运送失败的英法军队,若没有他们的加入,可能那场战役会使英法联军多损失20万以上的有生力量,所以,关于这场撤退又有保存反法西斯实力的说法。
但无论如何说来,在战争中失败终归是可耻的。
不过,导演诺兰确实是当下好莱坞最高水平的导演之一,在《敦刻尔克》中呈现出的敦刻尔克大失败的场面,因为人数庞大的英法军队、辽阔的英吉利海峡,还有高远的英德空战,当然还包括相当迫近人心的音乐设计,让这部电影本身可以成为一部品相超群的视频艺术产品――除了它的故事。
当然,对《敦刻尔克》的故事也没必要做全面的否定,看得出来,呈零散状出现在电影中的这些故事,应该是来自诺兰本人对一些普通的历史当事人的采访和采集,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刻意坚持的一点,用了许多的普通人视角,表现了他们在当年英法抱团狙击纳粹德国,胡乱指挥、仓皇应战、一击即溃、疲于逃命中的那些在战争中全无自主能力的底层士兵和底层人民的生命安全所受到的严重威胁。
很多影评人和观众都评论这部电影很感人,其实我理解这里“感人”的意思,其实是对可怜者的同情,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激发了人们的同情心而已。
我讲以下的话,不知道那些爱看电影却缺少逻辑能力的文艺青年们能不能听懂:
1940年5月英法联军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本身是丑陋无比的,要知道它其实就是溃退,而不是突围,从纯粹军事意义上说是最不堪的一种行为,但估计它是一种国家行为,所以也没法对主要负责人追责。但为什么原本的敦刻尔克大溃退,写在历记里就变成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了呢?这一字之差中,意义已经截然不同,从狼狈不堪到英勇壮烈——看,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所谓的历史逻辑,因为有了1944年6月的诺曼底登陆。
1944年6月,英、美、法联军从法国西岸另一外诺曼底举行了史无前例的登陆行动,并开始了对纳粹德国的大反攻,此次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抢滩登陆作战,其激烈与惨烈情状,可见斯皮尔伯格导演的《拯救大兵瑞恩》――直至1年后的二战胜利,德国失败;因为有了诺曼底登陆,及英国、法国军队参与的一系列打击纳粹德国的战争,并最终获得了胜利,这才让英国军队之前所经历的一切胜利和失败都有了所谓的意义,有了被后世敬仰的可能。
任何历史都逃不了这个逻辑。
说实话,如果没有1937年之后中共在延安站住脚,并取得了民族解放和阶级解放两场战争的胜利,我们今天也是不会看到“长征”这两个字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战略转移不会比石达开在安顺场的悲剧好多少——何况,红军长征在军事上的本质还不是大溃退,而是一次战略大突围。
所以,无论从艺术水平上说,还是从历史意义上说,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都比诺兰的《敦克尔克》要强得多,前者才是可以长久流传下去的好电影,而后者肯定不是,观众的眼睛终究是雪亮的。(文/司马平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