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345弹】《驴得水》落进了价值观陷阱:绝非罪有应得,但却咎由自取

(2016-11-09 18:14:20)
标签:

娱乐

驴得水

杂谈

喜剧

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驴得水》在现有的市场的确带来了不一样的感观,仿佛那个死气沉沉的湖面被石子激起了一阵涟漪,霎时间一片鼓噪。

不可否认,这部电影在中国现有的电影大环境下,展现了不一样的一面。全片对人性大肆的深挖,塑造了几位极端人格的主人公,这符合舞台剧的需要,这也符合艺术的创作,艺术就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用对极端人格的挖掘,对人性中的贪婪、嫉妒、骄傲、淫欲、愤怒进行无情的讽刺与鞭挞,让他们的丑态一览无余。

而这一切都颇有《七宗罪》的感觉。

校长一位典型的理想主义者,认为做大事者应该不拘小节。从开始到影片结束,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都在一心为自己的大梦想而努力。而就是他所认为的不用拘束的小节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为了理想,他自己臆造了一位叫做吕得水的教师,以他的名义多要一份薪酬以维系这个凋敝村庄仅有的学校得以运转;为了理想,他可以容忍张一曼和裴魁山之间发生的那些风流事,保证他有足够的人手走下去;为了理想,他可以纵容张一曼去“睡服”他人,以得到巨额的补助金来改善学校的设施;为了理想,他可以向权贵低头,一刀一刀地折磨张一曼;为了理想,他可以向自己的女儿下跪来强迫自己的女儿去欺骗他人;为了理想,不惜一而再再而三的放弃自己的底线。而这一切事情,随时都可以在他主动揭穿自己谎言的那一刻结束――而为了理想,他没有。

这就是校长的不拘小节,也许可以这么说,为了理想而不择手段。而从这样的人口中说出“有教无类”或者学校墙壁上的标语学做人都显的那么讽刺,这样的人到底又会教出怎么样的人呢?是铜匠这样的人么?

裴魁山是自私的双面人物,一开始他还能在纯洁的友谊面前捐出自己的工资,而使他最终黑化的就是他自己的自私。他骄傲地认为自己是最懂张一曼的人,他的自私,让他认为他才是张一曼最终的归宿,她就应该一切都遵从他的想法。可是当看到张一曼跟铜匠睡在一起的时候,他自认为的私有品狠狠的给了他自己一棒子,敲碎了他脆弱的自尊心。他意识不到一切都是他自己自私的臆想,而被臆想伤害后他黑化的肆意的咒骂着自己曾经认为的美好。他曾经大吼到:你凭什么用你的道德标准来绑架别人的利益。而他则是一直用自己的道德标准来绑架着张一曼的利益。裴魁山自私的双重标准得到了极致的表现。

周铁男是懦弱的热血青年,不恰当的形容,他有些现代“键盘侠”的作风。乍一看是一位敢于说真话的男人,一个典型的宁折不弯的人。而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用口炮攻击任何人,敢于耍横守护自身底线的表现,不过都是发生在不痛不痒的时刻。等到自己的口炮真正的激怒了权威,自己的耍横激怒了有权力的人,在真正的威慑下,跪地疯狂的磕头求生,在张一曼要被强奸的时候,蜷缩在角落里,此时他曾经耍横守护的底线全部化作那不能自控的鼻涕和口水。

铜匠是被奴化教育出来的人物,开始他以一个纯朴的铜匠,走进这所学校。等到他走出来的时候,张一曼用自己的身体打开了铜匠的潘多拉魔盒,他卑微的守护着偷尝的禁果,而当他得知了自己被戏弄,被当作他人利用的道具和策略时,瞬间从温顺又质朴的底层者蜕变。利用从这些教师身上学会的虚伪、贪婪、狡黠和残忍,他借由权力,让理想主义的校长操持起剪刀,让裴魁山喷吐出最恶毒的脏话,让宁折不弯的人跪地磕头求生。他的爆发,瞬间撕掉了所有人的假面,将这些人的人性全部赤裸裸的展现了出来。因为他被侮辱了,他想拿回自己尊严的办法就是拿走别人的尊严。就是那句“被别人骂了,就再骂回来”。

张一曼就是任性幼稚的女文青,她是只会几句英语,但思想却很西方的女文青。她看似是新事物的开拓者,可是她又没底气打破旧制度,她没有学到西方扎实的学问,所以只能在偏远地区我行我素。既然她打破不了旧制度,又不甘于生活在旧制度中,那结果必然可以看到,她用不成熟的自由思想黑化了自私的裴魁山,她用不成熟的自由思想勾引铜匠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面对旧制度的攻击时,她又不敢反抗,在铜匠打击报复的时候,但凡她对铜匠说出实话做出解释,不再把慌圆下去,铜匠的报复都不能继续,她也不会落得一刀刀被摧毁,丧失理智的下场。

纵观来看,影片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存在因为一件事上的小过失,受到了另一件事上的大惩罚。也就是说他们绝非罪有应得,但他们一定程度上又是咎由自取。基本上每一个角色都被放大了人性的恶,而善的一面在影片中几乎没有,而这部打着喜剧片的剧作,笑点也只是在前半场用了一些无足可观的“荤段子”,而这在当今网络段子手辈出的年代,这些笑点也实在不算新鲜。

所以这部片子的感觉就是为了把你弄哭,而强行设置了种种剧情来让你哭,一种创作者在刻意的追求深刻的感觉,而这个问题也正是因为这是一部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它没有完全的脱离舞台剧的风格,舞台剧不像电影,演员在舞台上,他们需要用语言、情绪、需要一些极大的风格转换的情节来吸引观众的目光和思绪,因为剧场观众是看不到特写镜头的,除了前排观众能看到演员表情,而大部分观众是看不清演员表情,并且在转场,道具的挪移时候,都会存在让观众分神的可能。你想要传递的信息并不容易连续直接的展示给观众。而电影则不一样,一切你想要表达的思想,可以用特写、慢镜、长镜等等镜头语言去表达,镜头语言用的好,观众则很难分神,也是直接的接收到你要传递的信息,所以这部从舞台剧改编的电影,它很好的还原了舞台剧想要传递的宗旨,演员都是舞台剧上的佼佼者,表演起来自然,人物诠释精准到位,但它并不是真的符合电影的展示方法。

在看这部电影后半段的人间悲剧时,就好像有人在强行的让你细看人性的种种丑恶,还不无得意地问你:“我是不是很深刻?”,这种表达方式就像是《下水道的美人鱼》一样,都是在控诉一种恶,但是这种控诉恶的方式如此的直白暴露,让人难以下咽甚至反感。而反观《无人区》,同样是揭露人性的电影,同样可以说是黑色幽默的电影,它的表述可就没有那么直白粗暴了吧?

高明的悲剧往往是悲戚和愉快的结合,《驴得水》只是让人难受,并不能给观众提供情绪的净化和随之而来的快感。这样一部看上去“言之有物”的电影,能够很顺利的进入市场,而没有遭遇《无人区》那样的待遇这的确是值得庆幸,这是一种突破,但同时在这个分级制度不成熟的市场,这样一部对外大肆宣传是喜剧,拿“深刻”当大旗,表达方式堪称“灾难”的电影,也应该考虑它应该如何与市场接轨,毕竟,堂而皇之地冒犯观众的做法在心智尚未成熟的观影群体中,它真得适合么?(文/朱五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