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335弹】《麻雀》:被漠视的民国

(2016-09-08 16:46:57)
标签:

娱乐

麻雀

李易峰

周冬雨

谍战

曾几何时,江湖传闻,说广电总局要限制谍战剧,可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谍战剧风潮愈演愈烈,现在更是把偶像化当成了深耕的法宝,以刚刚播出的《麻雀》为例,往好了说,这是明星生产力的扩大,往坏了说,就是作死,类型的迭代不指向文本和人物本身,并且用一种连环追尾般的制作方式把类型概念逼上了绝境。

《麻雀》的故事背景放在了上海,汪伪政权时期的斗争故事,这样的事件无论是真还是假,都已经让人心生厌倦。厌倦的并不是故事套路,而是把那些故事发生的历史现场讲述的一团糟。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忽然之间,民国成为国学热之后的又一场流行疾病: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舞台戏剧,亦或者当年的大众文学的回归,民国平白无故地就成为了一个“黄金时代”。如果说生理学意义上的流行疾病,是人类本身一种非常残忍的自我调节,那么这股不知其所以然的民国热潮,消灭的就是民国在历史和文化上的存在之真实本身。

要得出这样的结论,仅仅从《麻雀》出发,显然是推演不出来的,如果我们翻出那部大名鼎鼎的《色·戒》,做一个对照,或许就能看得出来。同样是通俗剧的做法,同样描写了汪伪政权下的特工行动,《色》一片所确立的不仅仅是现代工业体系对于过往年代的还原标准,而是直接将探讨范围深入到了人性层面。

这么说,并不是在夸赞《色·戒》有多么高明,而是它起码阐述一种逻辑,就是在观察一段消失(构建)在历史(虚拟写作)中的事件时,我们应该秉承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一味地去美化——虽然很近但却真相模糊,还是用今天的视野去体察那个年代当中的人性衰落?

1917年,袁世凯死后,民国历史进入一个非常微妙的时期,旧有的政治哲学尚未完全崩溃,现有的社会信仰又经不起推敲,在人心惶惶的大势下,所爆发的主张是泥沙俱下、鬼神打架,这种丰富性和非独占性,包含了接近离散的民族精神和新生文化的茁壮力量。反过来讲,乱七八糟和不可控性是民国谍战最大的魅力之一。而《麻雀》所反映出来的民国上海,虽然是势力错综复杂,但都缺少明确的生命纲领,像一群牵线木偶一样,在十里洋场被一种莫须有的力量给摆布着。汪伪政权在谍战(非正面军队作战)领域的事件仅仅是打老虎抓内鬼这样的躲猫猫游戏吗?那王亚樵的事迹应该怎么说呢?

在所有商业类型当中,几乎很少能再有如同谍战一样,可以深刻反映出个体和民族的根性、历史决定论等深刻影响现在生活的类型,换句话说,如果任由《麻雀》这种莫须有的狗血谍战剧进一步泛滥,所伤害的很可能不仅仅是影视剧及其观众,它所代表的是我们对于旧有文化和既定历史的疏忽、轻蔑,这是数典忘祖,这是叛国。(文/楚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