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川观石记》
张金烈
石头一旦奇特,或者奇崛,无论观赏价值高低,也无论体量大小,便都是奇石。奇石乃天赐,为天下神物,恒久闪烁神秘光芒。如若破译,遂能养眼、养身并且养心,类似宝石。虽不一定适合佩戴于胸前,却适宜人们收藏于心灵。
一日务川之行,恰如一次观石之旅。
九天母石兀自挺拔,峻峭而雄奇,临河壁立。因日月偏爱,昼夜惦记,也因风雨怜爱,吹拂濯洗,九天母石始终保持拙朴本色,古今不变内里最初那份启示人类的莹洁。其石壁顶部一分为三,三峰并峙,锥峰插天。近观,我们可以把九天母石想象成三位巨人的雕像,无论地老天荒擎天而立;远看,我们更愿意把九天母石看作三位慈悲的菩萨,慈祥地护佑一方天地。
因九天天主诞生于此地,其石故称九天母石。
相传远古时,天有九重,每重天都有一个天主,唯独第九重天上无天主。九重天的天主是天主中的天主,八重天上的天主都想当九天天主。一个天人给他们出了一个主意,每个天主各用一块石头标上记号,同时站在一重天上向大地砸去,谁的石头砸得深,谁就当九天天主。八个天主一起将石头砸向大地时,八块石头竟然铸熔成一块巨石。少倾,忽听巨石里发出阵阵鸣响,侧耳细听之际,但见巨石慢慢裂开七条缝隙,并且金光闪耀,祥云缭绕,紫烟升腾。而此时,一位金身大汉从石缝中翩然走出,他就是九天天主。九天天主在巨石上猛击一掌,留下印痕为“九天祖圣印”,后来成为帝王使用印章,至今印章清晰。
一幅奇石画面,经导游手指点睛,画面风景变为景点精品。其间镶嵌着试心崖、必应石、福音鼓、击运钟、天梯、恐怖谷、平安凼、一线天等精美图片。画面上河名洪渡河,河水清且涟漪。洪渡河犹如九天母石手里舞动的一匹锦缎,而九天母石恰似洪渡河口中吟唱的一首神曲。我们甚至发现,洪渡河把九天母石视为玉石项链,已经日日夜夜相濡以沫,九天母石把洪渡河当作珍珠手镯,永永远远不离不弃。我们看见,洪渡河从正安谢坝乡滴水井启程,寻寻觅觅途经湄潭、正安、凤冈三县,于务川丰乐镇新田村大滩口入境,而后逶迤务川六个乡镇长达125公里,慷慨地滋润和浇灌沿途两岸鸟声虫鸣与稼禾草木,而后在红丝乡两河口恋恋不舍地出境。即使后来莅临德江,抵达沿河,汇入乌江,洪渡河依然能够感觉到永远的九天母石以及那片土地还在心中,依然以碧波的方式和涛声的口吻述说心中永远的九天母石。
观赏九天母石处,地名为天主坳,意即:蛮王仡佬,开荒辟草。传说九天天主派他的大儿子祖潜到出生地建功立业,封为蛮王(濮王),从此扎根繁衍,仡佬人于此地生生息息。蛮王就是仡佬族祖先,天主坳成为仡佬族世居地,仡佬文化的发祥地。树有根,水有源,天主坳历来被仡佬族当作寻根溯源、祭天拜祖圣地。
务川置县于隋开皇十九年(599年),迄今已逾一千四百二十二年,可谓黔北古县。导游在他解说的字典里,务川地域的历史更久远。九天母石后山上数千平方米残垣断壁,即城墙遗址、水井、汉墓等,据专家考证,夏王朝孔甲时期,舜曾把这一带封给其第十七子濡,仡佬族先民濮系民族就在这里建立大元古国,在历史上的存在长达1500多年。而遗址所在地后来就是濮王宫。
九天母石执著卓立,其地必卓绝非凡。
寻得一条步道前去龙潭古村,据说山寨前有一方水塘,四季不干,荷香满塘,龙潭由此得名。近前,但见山寨一面临水,三面环山,地势开阔,其地形地貌敦厚而古朴。寨内石路贯通,石巷相连。历史遗存布局于自然山水之间,石院墙、院门、房屋建筑构成院落,门窗饰以龙、凤、麒麟、桃、石榴、花草、万字格等吉祥图案,其构图精美,想象奇特,雕工细腻,完美体现仡佬族传统农耕文化的生活智慧和美好向往。经打听得知,村寨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十个重点保护民族村寨和一百个重点旅游景区。
在务川这片土地上,除九天母石外,能与大元古国比久远的神物还有丹砂彩石。仡佬族发现丹砂矿石和冶炼运用丹砂始于新旧石器时期,是世界上最早获取丹砂冶炼技术的民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炼丹中心。
大自然的造化瑰丽而神奇,仡佬族文化独具特色而光彩夺目。导游引经据典介绍,远古时,仡佬居住的地方成了神秘之地,朱砂自古有“长生不老丹”之誉,藏朱砂的山被称为仙山。人们把生活在务川洪渡河两岸的仡佬先民视为人中精灵,天之骄子,把仡佬族的朱砂当成吉瑞祥庆的神物,乃天之赐予。夏、商、周时代,世人能得到务川仡佬族的朱砂,就等于得到神的礼物。周时武王伐纣,仡佬先人濮人参加牧野誓盟,献丹砂于武王,至今2800多年历史。
务川“中国仡佬民族文化博物馆”里有一件金属器皿,是国家一级文物,高约三十公分,形似蒜头,名蒜头壶,是该馆镇馆之宝。蒜头壶为出土文物,其盛装水银的功用,证明务川历史上盛产水银。仡佬史籍记载:“仡佬大元时期,鬼注无意之间烧朱砂而得水银,治好族人怪病。”仡佬族因九天母石而生,因开掘朱砂而兴,夜郎国凭借水银换市,于是曾富甲一方。
龙潭古名“火炭垭”,位于城北菠萝山下,漫步其间,处处弥漫着丹砂文化和仡佬文化的蓬勃生机与神秘气息。在茶释站,可见证仡佬族开放的人生情怀和先进的商品意识;在九天水榭,能体会到仡佬族六和天地、自然和谐的人生哲学;在九天逥廊,会领悟出仡佬族对文化、历史的敬畏。
务川这片土地把九天母石紧紧地搂在怀中,而把朱砂深深地埋藏在它滚烫灼热的心里。朱砂亦称丹砂,为坚硬又柔软的石头,情系天下而为矿石,心怀憧憬而为彩石。丹砂感恩大地的哺育与滋养,坦荡其形,给人质朴而含蓄印象,简单其态,却袒露肝胆和肺腑,并坚守着纯正品性。
另一种石头叫婺星陨石,这是上天对福地务川的馈赠。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婺星陨石从天而降务川,务川由此更名婺川,后因“婺”生僻难认,又于1959年改回务川。婺星陨石阒寂而卧,将心中曾经破空而来的光环调成了静音,以浑厚而拙朴的定力,保持心灵宁静。导游却异常兴奋,导游词声情并茂。婺星脱体降临,距县署数步远近,左临清泉、右对矮墙。细瞧漫思,陨石宁静之于万物,或许更为真实,而真实便是陨石本质,也是陨石品格。天外神物庇护务川,那是祥瑞之兆,带来福祉。二十一世纪再现曙光,在县城中心(婺星陨石之侧),务川以一万余平方米那么大的深情,匹配以感恩那么纯朴的亭台水榭,擎举颂词那么鲜艳而丰茂的花草树木,并把这种深情以广场的方式命名为:婺星广场。
漫步务川,感受九天母石的温热,怀揣丹砂矿石的雄心,内心安宁得就像婺星陨石。
第四次停下脚步,驻足凝望,依然是令人敬仰的石头。石门伟岸高耸,其上题名“申祐祠”。
申祐祠,即申忠节公祠,亦名三烈祠。三烈:一曰虎口救父,二曰冒死救师,三曰救帝献身。进门前行,迎面一付对联“心存家国友,身行孝忠义”,道尽祠堂要义。申祐祠主祠三间,两厢配房一楼一底,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祠堂前垣墙正中有石牌楼,四柱三门。中门横额石刻“大节光昭”四个遒劲大字,左右为砖刻楷书“千秋完节”,“流芳百世”题词。
申姓在此繁衍生息七百余年,在申祐祠里彳亍而行,每个石块排列都是仡佬文化神奇魅力的展示,每根门柱的站立都是仡佬族“忠孝义”人生追求的演绎,每个窗花的每个部分都是仡佬族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传承和弘扬的体现,每个汉字的每个笔画都是对仡佬民族自强坚韧、孝义忠勇、包容和谐、开放创新精神品质的诠释。
宋史《李侗传》曰:“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师教之,君治之,阙其一则本不立”。申佑在君、亲、师生死存亡危急时刻,其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其人知恩报恩,精忠报国,彰显忠孝本色。申祐十五岁考入京师太学,十九岁中进士,后在朝任监察御史。任职期间,刚正不阿,以正直谏言闻名,为官清廉,为世人所钦佩。随军出征,明军在土木堡与瓦刺军激战,伤亡过半,又被团团围住,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申祐假扮英宗,乘銮驾夺路而逃。瓦刺军见英宗出逃,于是率队紧追,终于在申祐逃出二三十里地后与瓦刺军展开激战,终因寡不敌众,在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战役中,年仅二十四岁的申祐死于瓦刺乱军的重重追杀,而明英宗则借机顺利撤退到安全地带。
九天母石、丹砂矿石和婺星陨石汇聚之地于是滋养申祐生命与人生,而申祐生命与人生聚合并闪耀着九天母石、丹砂矿石和婺星陨石内涵之光芒。
我们还驻足于钢浇铁铸的七柱山,可见七仙论道,大道至简;抑或是兀自警示,剑立南天。在野银杏林中徜徉,可见银杏铁干铜枝,古朴、苍劲而又挺拔。不仅灵性石头,务川万物多情,如同神谕,饱蕴深邃启迪。
中国的务川,世界的仡佬。山水和人文和谐,人文和山水相融。在务川二千七百七十三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连忘返,我们仿佛欣赏一幅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独特画卷,崭新的一页是大气恢弘的笔墨,簇新的汉字叫做乡村振兴。
上苍深爱务川,同时天赐九天母石,赐予丹砂矿石,馈赠婺星陨石,所以务川独一无二。这应该是务川福祉,也是务川标识。而务川不负上苍,古今不曾变更“心存家国友,身行孝忠义”,或许这就是务川质地禀赋,也是务川坚毅品格。
离开务川时,我们仿佛受到一次雨露滋润或者沐浴洗礼,已然获取数颗宝石,宛如宝石珠串一样珍贵的汉字,晶莹而且璀璨。
2021年8月2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