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法古生物化石——南京三瘤虫(头甲残片)

标签:
南京三瘤虫三叶虫nankinolithus杂谈 |
分类: 石话石说 |
▲个人收集的残片之一
南京三瘤虫属(Nankinolithus)属于褶颊虫目三瘤虫亚目三瘤虫科,生活时代为奥陶纪。我的这块南京三瘤虫化石产地为湖北,但其实在南京附近出露的晚奥陶世早期汤头组、浙西的黄泥岗组、鄂西长江三峡的临湘组和贵州遵义的澗草沟组都有南京三瘤虫属化石发现。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看,我国三瘤虫类共有8属9种,分布仅局限于南方地区。除了南京三瘤虫属外,我国其他地区和时代还有其他种类的三瘤虫类化石,例如滇西晚奥陶世地层中的Cryptolithus
sp.和黔中早奥陶世后期地层的的Trinucleus wutangensis
Lu。在国外的奥陶纪地层,也有南京三瘤虫和三瘤虫类其他属化石被发现(如摩洛哥)。但依我之见,一些产地为摩洛哥标注为“南京三瘤虫”的化石似乎和国内出产的有些差别,不知道是不是同属不同种的原因。当然,也不排除标注错误的可能,但毕竟相关区分的资料还是有些欠缺,还是需要由大佬们确认~
许多残破的南京三瘤虫属头部看起来像半圆形,头部强烈突起。因为化石受到岩层挤压,有的化石看起来会相对比较平整,但即便如此也不难看出头部是要比其他区域突出的。头鞍具一明显的假前叶节,三对头鞍沟(后两对比较明显)。美丽的饰边是南京三瘤虫的一大特征,分为一个凹陷的内边缘和一个略凸的颊边缘(略凸的颊边缘可以借以区分一些与南京三瘤虫相似的种类),内边缘有放射状陷坑其内有小陷孔,颊边缘有放射状排列的小陷孔。关于这些陷孔的作用,主要的假说有两种:一种是认为这些陷孔具有感官的功能;另一种则认为三瘤虫可以通过这些陷孔过滤海水中的微粒,起到滤食的作用。但这种滤食作用的假说似乎不成立。南京三瘤虫属的颊刺向后或向外侧延伸,完整的标本的颊刺要远长于尾部,看起来非常飘逸,但可惜的是许多标本常常无法保存完整的颊刺,或者是颊刺完整但身体不完整(果然大多数时候都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呀)。成年的南京三瘤虫有6节胸节,尾巴三角形或半椭圆形。中轴狭窄分节明显,肋叶有三对肋沟。
虽然国内产的虫体完整且品相较好的南京三瘤虫数量较少、价格较高,但在市场上也有来自国外的三瘤虫科成员的化石贩售。相比于国内所产的标本,这些国外的标本更容易找到完整度高且品相好的个体,价格相对而言也比较便宜,因此也是性价比比较高的选择,因此我也是非常有意向收集来自国外的三瘤虫科种类的化石的。
后一篇:越研究越扑朔迷离的大头草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