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长恨歌》杨李爱情
(2014-12-06 13:49:12)
标签:
情感 |
白居易的千古佳作《长恨歌》描绘了杨玉环与李隆基的悲剧爱情故事,这凄美的故事被人们传唱至今,大家的理解也多有不同,今天我也说一点自己的浅见。
我认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探讨了杨李爱情悲剧的原因,这原因正是在男权社会中男子对于爱情的畸形表现,即把爱情与占有欲混等,把女人视为物品一般。这种观点至今仍有毒害留存,君不见现在仍然有一些如花似玉的青年女性成了富翁的情妇。“第三者”成为了一种职业,“老夫少妻”的风行,不能不说是这种悲剧的演化。
根据全诗的内容和情节发展,可将诗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至“尽日君王看不足”,叙述了安史之乱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终于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纪。贵纪进宫后恃宠而娇,不但自己“新承恩泽”,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士”,反复渲染唐玄宗得贵妃后完全沉湎于歌舞酒色。开卷首句既提示了故事的悲剧因素,又唤起和统领着全诗。李隆基对于杨贵妃的爱情不是纯洁的心灵沟通,也不是经理岁月考验的“日久生情”从开始,李隆基对于杨玉环的爱情,就是“占有”与“征服”。他万般的宠爱,只为了满足自己占有的欲望,他封赐杨玉环的家人,也只是展现自己的力量。
第二层从“渔阳鼙鼓动地来”至“回看血泪相和流”,写安史之乱,玄宗逃难,被迫赐死贵妃,写出了“长恨”的内因,是悲剧故事的基础。当一个人的占有欲望太强,他自己也就被束缚了,就好像一个富有的人如果太在乎金库的安全,他一辈子都没机会享受这些财富。李隆基要对杨玉环彻底的占有,反过来就造成了他放弃了对于国事的关心和管理。直到安史之乱,一切都不能挽回,李隆基才明白,抓的太紧的,往往会失去。杨玉环就这样死了,李隆基对于她的爱只是占有,所以当关键时刻,李隆基也会抛弃她,因为从始至终,她就像是一件珍贵的物品而已,他的人的属性没有被李隆基所重视。
第三层从“黄埃散漫风萧索”至“魂魄不曾来人梦”,描述了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行宫见月,夜雨闻铃,是一片“伤心色”和“断肠声”。长安收复以后回朝时,“不见玉颜空死处”。回宫后,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使人觉得荡气回肠。李隆基在这个时候才终于明白了,爱,不只是占有,如果爱只是占有,那为什么已经分离了这么久,却还无法忘怀呢。这个时候,李隆基的爱情观终于得到了升华。
第四层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此恨绵绵无绝期”,写玄宗派方士觅杨贵妃之魂魄,重在表现杨妃的孤寂和对往日爱情生活的忧伤追忆。诗人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上天入地,后终在虚无缥渺的仙山上让贵妃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形象再现于仙境。这个时候两个人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这也是诗人自己的艺术想法。结尾“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二句,李隆基从梦中醒来,发现这一切都是一场幻梦,失去的,永远失去了,虽然梦里两个人天长地久,然后终于醒来,醒来之后,就只剩下对于这份爱情的不尽遗憾。
写到这里,诗人仿佛想起自己年轻时候喜欢的姑娘,当时因为家庭的反对自己未能与她结合,现在或许她已为人妻,正幸福的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不由得想起那句话“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天涯。”
真正的爱,不是占有与征服,是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