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橘州先生潘永辉
橘州先生潘永辉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983
  • 关注人气:18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西游记》的心性隐喻

(2015-05-11 17:28:56)
标签:

佛学

孙悟空

心性

《西游记》

唐三藏

分类: 文化散文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心性哲学,即通过内心的观照、反省、涵养、净化等方法去觉悟宇宙人生。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尽心知性知天”。《西游记》是中国文化经典,看起来像一部神魔小说,实际上内涵了很多心性修养过程中的奥秘。

唐僧西去取经,就是一个内心修炼的过程,他收的几个徒弟,比喻心灵与外界接触的六根等:孙悟空是生命中的一点觉性,相当于能观照万法皆空的意根;猪八戒是天蓬元帅下凡,相当于耳根开蓬;沙和尚是卷帘大将下凡,相当于眼根开闭。意识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到处乱跑,而且一念之间就能醒悟,所以孙悟空最神通广大;耳朵张开,声音每时每刻都可以灌进来,最难拒绝诱惑,所以猪八戒最无定力;眼睛一闭上,外界色相就隔离开来了,所以沙和尚定力要比猪八戒好得多。

唐僧的徒弟们跟着师父修行,就是一个通过清净六根以求得解脱的过程。这个过程太艰难了,一念不觉,就会被内外境界所迷,所以不得不坚定信仰,打起精神,时刻观照、反省,破除各种情怪心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解脱正果。举几个例子而言之:

孙悟空官拜弼马温:悟空本领了得,为何先要做弼马温?有一个来源于佛教的成语叫“心猿意马”,“猿”和“马”指的都是普通人心中多如恒河沙数的杂念,杂念不能归一,心性也就无法安定,修行的第一步功夫,就是要看好、管好自己的念头。所以孙悟空本领再大,也要从管“马”的小官做起。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不同的身体形相,让人产生不同的身份认知,例如“男相”、“女相”、“年轻相”、“老人相”等,正所谓“色不迷人人自迷”。但不管什么相,本质上都是一堆白骨,心灵要解脱,就不能被表面的色相、白骨迷惑。怎么办?就要观空、悟空。如《金刚经》所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过这一关很难,所以孙悟空不得不三打白骨精。

孙悟空大战红孩儿和牛魔王。红孩儿为什么是“红”的?因为人发火,火是红的,心是狠的,孙悟空只有请代表慈悲的观音现身,洒下甘露水,才能熄灭心头火。红孩儿的父亲是牛魔王,这是更大的火,孙悟空不得不请来象征各种善因善缘的各路神佛,甚至调出了牛魔王本性中潜在的以柔克刚的因素——铁扇公主,费了好大的劲,才降服了这个“牛”脾气。

唐三藏过木仙庵。这是一个非常清幽的境界,里面的住户不是文人雅士,就是美貌才女,连唐三藏都一度流连其中,和他们一起吟诗作对。我们看到,在现实生活中,有喜欢谈禅讲道的文士,错把吟风弄月、内守幽闲当成了禅,自欺欺人,迷而不觉,就是落在这种境界中出不来。好在唐三藏警醒,又有“悟空”相助,所以能跳出这种很美的“文雅”魔境而继续前进。

总之,唐僧师徒经历的每一难、过的每一关,都是心灵中的无明和烦恼。直到把心灵彻底澄清,再无任何迷惑,才算到了灵山妙境,登高成佛。不过成佛不是在高处不胜寒的地方,而是在低处的百姓日用之中,所以还是要把经典运回东土大唐,普渡众生。

《西游记》以形象化的手法,很好地诠释了中国文化,尤其是佛家文化的思想境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愧是经典名著。

                                                  2015-4-10

 

载于《茂名日报》2015-5-11

http://www.mm111.net/mmrb/data/20150511/html/11/content_2.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