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杭州纳泰科技咨询
www.nataid.com

有限元分析中关于材料本构及破坏准则算例-砖砌体剪压复合受力试验模拟算例如图。材料强度实测值为砖f1m=18
N /mm2,砂浆f2m=6. 56 N
/mm2。采用分离式模型建模,均取SOLID65单元,材料模式分别采用MKIN+CON-CRETE材料和DP材料,有限元模型如图8。砖和砂浆的应力-应变曲线按式(3)~(4)确定,其中砖取ε0=0.001
45,εu=0.002,E0=1.28×104MPa;砂浆取。ε0=0.002,εu=0.005,E0=0.4×104MPa。系数C、φ按式(1)、(2)计算得到,其中取σt=0.1σc,计算得到砖的C=2.363
52MPa,φ=60.57°,砂浆的C=0.955MPa,φ=57.54°。迭代法采用修正NR法。在试件两侧施加轴力N,在中间砖顶施加剪力V,两侧砖底砂浆底面竖向和Y向(由外向里)自由度约束。计算时轴力施加完毕后再按第二载荷步施加V。
各模型极限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对比列于表。采用MKIN+CONCRETE材料,极限承载力计算值较试验值略低。采用DP材料,膨胀角取0即采用不关联的流动法则时,极限承载力计算值较试验值偏高,φ≠0时计算值较试验值明显偏大。
图给出了各模型的裂缝(压碎)图及塑性应变图。可见,当N N/u较小时,裂缝破坏集中于灰缝处(图c、d、e),抗剪承载力较低;当N
N/u较大,采用MKIN+CONCRETE材料时,破坏主要体现在砖体出现大量裂缝(图9a、f),抗剪承载力大幅提高,这是由于N
N/u变大使砖和砂浆间摩擦力增大,且砂浆与砖共同作用时砂浆的变形对砖产生较大拉应力所致,这与试验现象相吻合;当N
N/u较大,采用DP材料时,计算所得破坏主要集中在灰缝上下端,这与试验现象不符。
因此,砌体承载力分析采用MKIN+CONCRETE材料计算值比试验值稍低,具有较好的精度,且破坏现象符合实际;采用DP材料时建议φf取0,其计算值比试验值偏高,纯剪时误差较大,精度不及MKIN+CON-CRETE材料模式。
该试验采用如图10所示的1:2缩尺模型[19],分非预应力墙(W -1,W -2)和预应力墙(PW -1,PW
-2)两类。截面尺寸及配筋详图10,材料性能见表3、表4所示。以该试验模型为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FW
-1(非预应力约束墙,对应于试验中W -Ⅰ和W -Ⅱ)、FPW(预应力墙,对应于试验中PW -Ⅰ和PW -Ⅱ)和FW
-2(取消构造柱和圈梁后的非约束纯砌体模型,以对比约束砌体与非约束砌体的受力性能),如图11所示。混凝土和砌体均采用SOLID65单元,材料模式采用MKIN+CONCRETE。混凝土取强度平均值,C20抗压强度为19.
04MPa,抗拉强度取为1. 9 MPa,C30抗压强度为26. 11MPa,抗拉强度取为2.
61MPa,应力应变曲线按混凝土规范采用;砌体采用按砌体规范计算出的强度平均值,抗压强度为3. 19 MPa,抗拉强度为0.
29MPa,应力应变曲线按式(3)、(4)采用。钢筋采用LINK8单元,材料模式为双线性随动强化模型BKIN。加载采用荷载步法,FW
-1和FW -2第一荷载步施加竖向荷载σ0=0. 333 N /mm2,第二荷载步在圈梁左端施加水平推力360
kN。预应力墙FPW第一荷载步施加竖向荷载σ0=0. 333 N
/mm2,第二荷载步施加预应力,第三荷载步在圈梁左端施加水平推力360
kN。预应力采用降温法施加,模型中预应力钢筋除上下两节点分别与锚具和压梁节点耦合,其它节点和周围混凝土节点在X、Y向位移通过约束方程耦合在一起,Z向自由。
更多阅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