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观身”
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至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本章就不顺次翻译了,前面的意思在字面上已较浅明。只着重解析“故以身观身……”这句。
经典中的理念或名句,都包含了多层意思,而非只有一层。以我个人的理解、再结合一些其它解读,认为“以身观身”有如下几层意思:
一、唯一普世之理
天下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没有两个一样的人。世人多如繁星,各个不同彼此。但在这千差万别中,又有其一元性和一致性,万物都由“道”这母体产生,这就是共同之处。所以,如果自己能悟道、合德,就可以将这经验和道理推及、传播给一切人,放之四海而皆准。而相比之下,自己的其它一切好恶、标准、思想,都不可以不假思索地强加于他人,否则早晚必碰钉子。唯有“道德”之理、之行,方能普世。(家、乡、邦、天下同。)
二、理解他人
有“以心度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意。自己想怎么被人对待,别人也是一样,所以就得先怎样对待别人。想人之所想,感人之所感,对别人的苦乐能“感同身受”。最终的目标是能理解所有人,能站在所有人的立场,这样就能省去很多不必要的嗔恨、误解、矛盾,就能实现和谐。(家、乡、邦、天下同。)
三、取长补短
以我之身与人之身作对比,取长补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善者为师,不善者为资”①,他们都有值得学习或警戒的地方。如果我能行道合德:对同样能行道的人可互相切磋,对不能行道的人可适时引导。如果我不能行道合德:对能行道的人求知拜学,对同样不能行道的人则观其弊病、引以为戒。(家、乡、邦、天下同。)
四、主次轻重
道家有一个“身-家-乡-邦-天下”这样的从核心到外围的主次结构。首要的绝对的核心一定是先修身为己。正如庄子言:“道之真,以持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道的真髓,用来修身养性;它的剩余,用来治理国家;它的渣滓,用来治理天下——讲得极为明白。这与儒家相异,而为笔者所认同。所谓最大即是最小,最大的“天下”在这道家思想中反而是最小,摆在最外、最轻的位置,帝王的功业只是圣人闲暇之余的事。己身的性命才是最大,美其名曰为他人为社会作贡献,个人身心都不修养好,贡献的效果能有多好?维护好自己的身心,人人如此,这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想当今社会,有很多要求加班加点、不顾健康地为公司、为国家“拿业绩”、“作牺牲”、“取得竞争优势“……,然后许给你的是“报酬”和“名誉”——是对你最重要的吗?这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五、天下皆我,无人无我
以身观身,最终泯灭人我之分,人之身即我之身,我之身即人之身。最后达到无人也无我,天下大同。(家、乡、邦、天下同。)然后也泯灭我身与我家、我乡、我邦、我天下之分,把它们都看作“我身”这核心的延伸,我家我乡我邦我天下皆我之身。不仅如此,还能把其它一切的家、乡、邦、天下都看作“我身”的延伸,普天下皆我之身。最后达到无我、无人、无家、无乡、无邦、无天下。天人一体,一切皆空。
①
见《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