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邢窑(中)
(2014-05-17 22:01:15)
标签:
内丘邢窑说邢窑章回体文化 |
分类: 【说邢窑】系列 |
此刻,正在田间地头四处察访寻找内丘邢窑的贾忠敏,忙里偷闲,在一个晴暖的冬日去中冯洞村探望生病的姐姐。在与姐姐闲谈中,他的目光被窗台上放着的几件残损瓷器所吸引,近前一看,有碗、盘、瓶,还有残佛,其中有一件青瓷子母猴,大猴背着小猴,小猴还冲着他笑哩!贾忠敏大喜过望道:“这些东西是从哪儿弄来的?”姐姐有些不解地答道:“是你外甥成须在菜地里落土时捡回来的,咋啦?”贾忠敏闻言扭头冲出家门,东打听西打听,一口气找到了外甥成须,劈头问道:“你家窗台上的东西是从哪儿来的?”外甥一听是问那些破瓷器,笑道:“那些东西啊!前几天俺在菜地里落土刚时捡来的!”贾忠敏急道:“快领我去看看!”
俩人一起来到刚落过土的菜地里,只见地上不时散落着一些瓷片,有青的有白的,还有三角形的支钉,蘑菇形的窑柱,还伴有红烧土。贾忠敏知道,这一带一定是过去的窑址,他兴冲冲地捡了不少标本,在回来的路上,还有碰见的村民告诉他:在他们叫做“窑王台”、“窑儿台”的地里,也有不少这些东西。贾忠敏想:“这些名字一定与烧窑有关”,在上面果然也找到了好多瓷片。
其实这“窑王台”和“窑二台”说的本是同一个地方,它位于中冯洞村西南、李阳河道中,是古时候烧窑取土后留下的一个突兀的大土台子。相传明朝年间,中冯洞村有一个王姓小儿在台子上玩耍,突遇山洪暴发,瞬间肆虐咆哮的洪水自上游犹如脱缰野马般直奔土台而来,大有一口吞下这拦路土台之势,这阵势吓坏了王家小儿,由不得嚎啕大哭起来,其实这漫天洪水本是一条黄龙所化,听到这小儿的嚎啕哭声,他便慢慢静下来仔细打量这小儿,发现他是个大命人,有官运之相,不欲吞噬,便绕台而去。因为是王家小儿在上面,洪水才绕台而去,从而保住了土台子及后面的村庄,这王家小儿长大后,果然在嘉靖年间考中进士,做了大官,历任咸宁县知县、刑部主事、兵部武选司员外郎、陕西参议副使等职。于是,后人就把那个土台子称作“绕儿台”,或“绕王台”,“绕”在内丘方言里旧读(yao,音“窑”),而它也确实是过去先民烧窑时留下的台地遗址,故而常被人误读为“窑王台”或“窑二台”。
有了这次发现,贾忠敏寻找窑址的兴趣更大了,也更有目标了,他沿着河边一直向上查到大冯村,找亲戚,访朋友,在田间又发现了两处同样的瓷片堆积。
闪过年儿,贾忠敏就住在姐姐家,挨家挨户进行走访,一块地一块地的进行勘查。在这个村子里,他看到精致的粗白瓷钵,农家用来喂鸡;精美的青瓷碗,用来盛油漆;造型奇特的佛像,被放在角落里。贾忠敏在这些从窑址出土的遗留物和残瓷片中,采集了不少完整的瓷器和残片。他带着这些遗物和标本,上省城找人鉴定,并获得了肯定的回答,不久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开始了。
且说1984年,贾忠敏参加完由省文物局举办的文物普查培训班回来后,就和同事们投入了全县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工作。
时新任文保所长的贾忠敏,在孙建华局长的大力支持下,和文物组的李同信、贾永禄,以及文化馆副馆长姚卫国,美术组的苏献国,文艺组的刘爱敏、姚小丽等同伴们吃住在农村,他们钻到一人深的玉米地里去寻找,渴了就在路边上买个大西瓜吃,吃完了西瓜再钻到玉米地里继续寻找,经过不懈努力,他们先后在县城周边的西关、史村、白家庄、洞上、大冯、中冯、北岭、新城、永固、四里屯、南双流、北双流、西丘、五郭、瓷窑沟等地发现古窑址17处,获得大量各时期不同器形的陶瓷标本,及窑具和瓷片堆积,其中还有“盈”字刻款和三彩,初步证明邢窑不但在内丘,而且是以县城为中心的,是一个庞大的陶瓷烧造区,举世罕见。
1984年,在县城西北县蜂窝煤场出土唐白釉高足杯。杯通高5.0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4.3厘米,较完整。
1984年,在县城外贸窑址(贾永禄)发现“盈”字款白瓷片。
1984年3月,在中冯洞村出土隋青釉钵残件。釉青中偏黄,通高15厘米,口径25.5厘米,底径9.0厘米。
1984年5月,在西关窑址出土唐青釉钵。钵通高14厘米,口径25.5厘米,底径8.0厘米。
1984年7月,在县城北街出土白釉点褐彩敛口钵,较完整。钵通高7.4厘米,口径12.5厘米。
1984年8月,在中冯洞窑址出土一件较完整的隋白釉钵。钵通高16.5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7.5厘米。
1984年8月26日,在双流洞遗址采集到一件唐代的青瓷人形灯。灯呈男人蹲坐姿势,残高11厘米,平底呈方,人物造型美观,面目丰满,上身袒露,右手上举托灯盏,左手下垂置膝上,除底外,通施黄褐釉。
1984年10月,在西丘村出土隋青釉长颈瓶残件。瓶高23厘米,底径8.2厘米。
冯先铭
李知宴
李辉柄
王莉英
金家广
程再廉
刘龙启
内丘方面与会的是:
中共内丘县委副书记
内丘县副县长
中共内丘常委、宣传部长
内丘县文教局副局长
内丘县文物保管所副所长
还有姚卫国、李同信、贾永禄等(遗憾的是缺少了知名媒体的记者)。
专家们在历时两天(12月8—9日)的实地考察后,在县服务楼小会议室召开了“内丘邢窑鉴定会”。
在鉴定会上,冯先铭会长首先发言,他说:“来之前,我不知道内丘有邢窑,后来听说内丘发现了邢窑,所以我非常想看看。昨天,大家一起看了窑址,今天又看了实物标本,标本虽然不多,但它能反映一些问题。从窑址出土的瓷片来看,有北朝的白瓷,隋代的白瓷,还有盛唐时期的细白瓷。唐人李肇谈邢窑在内丘是有根据的,内丘发现了邢窑,证实了历史文献记载。1950年,我同陈万里先生来过内丘瓷窑沟(我们不是盲目来的),在那里没有发现唐代窑址,大部分是宋元的,当时没下结论。1980年,杨文山发现了临城祁村窑后,我们也去了,是听消息后去的。当是内丘没有发现邢窑,我们都认为祁村窑是邢窑。祁村发现了玉璧底碗,但没有“盈”字印记。当时有关临城窑的文章陆续发表了几篇,大家的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
冯会长顿了顿又接着谈到:“如今,内丘发现了邢窑,证实了《国史补》与《茶经》的记载。祁村的白瓷片与这里的少数相似,这里是正宗。比如说王麻子的剪刀,可以说这里是真正的王麻子的剪刀”。
这时程再廉工程师插话道:“也可以说是少林的正宗!”大家都笑了。
冯会长继续道:“这里的品种很多,很丰富,除了白瓷、青瓷,还有“三彩”。这些证明了“三彩”不仅仅河南巩县、陕西耀州有,內丘也有。由此可见,北方唐墓出土的“三彩”,可能就有内丘的。总之,这次发现很重要。陕西大明宫遗址发现了有“盈”字邢州窑白瓷玉璧底碗,还有越窑,X窑瓷器,这些都是贡品,供宫廷使用的。有关内丘邢窑整个历史情况,要接受过去的教训,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这个发现是河北省重要的一个发现。邢窑在历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省城应该支持。建议由省出面,地方配合,把他搞清楚。”
冯会长结束发言后,接下来是李知宴先生发言,他说:“这里发现了邢窑,这个消息我才知道。我这次来很高兴,看到了丰富的瓷片。过去临城我也去了,在那里没有发现有‘盈’字款的瓷器。临城陈刘庄有个庙碑记载:古代内丘很繁华,是古代陶瓷贸易的集散中心,路子很宽广。古代的内丘窑一定是个大的作坊区,比较广。今天内丘发现了这么大的古瓷窑区,证实了李肇的历史记载。发现不在早晚重在其意义,这次发现的意义不在临城之下。临城走了第一步,你们走了第二步,希望你们尽快把报告写出来,以引起领导的重视。这里的品种很丰富、很复杂,比如说三足黑釉鍑,就是一种罕见的器物。我在日本见过一个小的,日本人认为他们收藏的黑釉鍑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他们的还没有这里的大。邢窑历史长,品种也多,过去发现的研磨器都是粗瓷的,咱这里是用细白瓷做的。”
李同信插话道:“咱们这里也有粗瓷的。”
李知宴继续道:“细白瓷研磨器,不像是窑工研磨釉料用,可能是宫廷贡品。”说到这里,他又转向程再廉工程师道:“程工,请您搜集一下地质方面的资料,好进一步考证。”
程再廉道:“我只能搞面上的,有关点上的,还得请你们。”
接下来是李辉柄同志发言,他说:“临城窑杨文山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是肯定的,已经喊出去了,吹到了国外。他们的工作还是不错的,杨说内丘没有烧瓷的条件,我当时就说不能那么讲。邢窑在临城,我是同意杨的看法。文章是根据报告写出来的。有人问过:过去明明文字记载邢窑在内丘,为什么到了临城?这个问题一直还没有解决。我过去说过:将来在内丘发现了邢窑,也不能否定祁村窑为邢窑。因为型制一致,问题不大,前一段的工作还是无可非议的。临城做了大量工作,找到了边沿,这里又迈出了一大步,看来和文献记载是一致的。内丘发现了邢窑,证实了文献,填补了空白。这里的隋代白瓷,和临城贾村基本一致。贾村隋白瓷胎底较灰,施化妆土,釉色发黄,这里也有,窑具也差不多。看了这里的匣钵,和祁村完全一样,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盒式匣钵”。盒式钵里只能烧一件,质量好,成品率高,残品少,如今捡到一块细瓷片是不容易的。定窑没有这样的匣钵。我认为祁村与这里是一个体系。杨文山同志写了一篇有关贾村隋代窑的文章,在某种程度上,我相信他的看法。现在发现了邢窑,我很高兴,应该把遗址保留下来,现都盖上了房子,垒上了猪圈,宣传出去,外国人要来看,咱再说重要,怎么讲呢》让人家来看什么?”
说到这里他停了片刻,然后接着道:“希望你们还要辛苦一年,找到遗址,很好地保护起来。最后希望你们尽快写出报告,以便研究。”
接下来是王莉英同志发言,她说:“我们对内丘白瓷很重视。唐代邢窑白瓷,我们过去陈列时,邢窑烧造地点都是按文献记载记得内丘。但是,始终没有发现窑址,外国人要问,我们没办法回答。1980年临城发现了白瓷,与文献记载的形制基本上一致,我们就改了。改时心中还感觉到不舒服。今天内丘发现了窑址,回去后再改过来。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填了这个空白,我们看了窑址,拣了些瓷片,又看了看你们采集的标本。临城我也去了,那里窑址分布比较散,器型品种没这里多。这里,除常见的品种外,还有唐三彩,有仿金银器造型印花器具残片。另外还有北朝时期埋藏的白瓷。这些临城没找到。建议窑址要有重点的发掘,请人选好点;宣传工作要跟上;要进一步做好保护工作,派人到民间收集零散文物。经费不足,可根据情况向国家文物局打报告。”
接下来是金家广同志发言,他说:“各位专家都发表了意见,我很同意他们的看法。我是搞历史教学的。今天看到了你们的发现,我很高兴。有关邢窑在内丘,古人有文字记载。过去我教学都是讲邢窑在内丘。后来,临城发现窑址,听说后我把它改到了临城。内丘发现了邢窑,今天我又得把它改过来,内丘发现了邢窑,丰富了我的教学内容,充实了我的教材。遗址要保护,一定不要在遗址上搞建筑了,要加强宣传,通过宣传,群众还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多的线索,县政府要支持他们。”
程再廉工程师最后讲到:“我打算把内丘的地质资料搞出来,我过去曾写过《何处是邢窑》一文,内丘有烧瓷条件。现在临城贾村烧缸就是用的内丘瓷土。从地址上看,在邢台以北,赞皇以南,京广线西侧广大范围内,发现隋唐古瓷窑是可能的。”
会议结束后,冯先铭会长乘兴为贾忠敏书写了唐代诗人皮日休的《茶瓯》诗,并叮嘱道:“赶快把调查报告写出来,以便供专家学者研究,只有调查报告写出来,发表了,影响才会大。”
1987年,由贾忠敏、贾永禄执笔,经知名专家指点,并在冯先铭先生力荐下,《河北省内丘县邢窑调查简报》终于在《文物》杂志第九期头篇位置发表。
那么,在1985年是什么样的发现把这么多的专家汇集到了内丘呢?在内丘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呢?这正是:
【本节参阅文献】
话说1983年,内丘县委、县政府成立指挥部,决定举全县之力扩建中兴街。拟建中的中兴街位于内丘县城西门外,南北走向,东依县城西城墙旧址,西临干涸的护城河,建成后将南通北达,东接西联,成为城区最大的商贸街区,县城新的发展中心。
据清康熙九年《内丘县志》载,这西城墙乃北魏孝文帝重置中丘县治时的东城墙,“唐文宗太和九年,河龁(音he,咬)西北隅,乃东迁焉,今城之西垣即旧城之东垣也。”中兴街就拟建在这座城墙的西侧。
城建指挥部化解土方任务,各单位分片包干,义务劳动,利用冬春季节,填沟去坎,使往日狭窄的小路,转眼变成了宽阔的路基。
1985年春,开始挖掘排水基坑,路东的排水基坑紧挨过去的西城墙,工人们刨开刚刚解冻的泥土,在四、五尺深的地下,挖出不少碎瓷片。早就在工地上奔忙的贾忠敏闻讯赶到,一眼就认出这是隋唐时期的陶瓷片。工人们继续挖,又挖出大量的红烧土、窑柱、三角支钉、匣钵等古窑遗物,贾忠敏见状急忙向时任县文教局局长的孙建华作了汇报,孙局长随即发动文化馆全体同志,不分昼夜的在工地上轮流值守。后来,又陆续不断地挖出大量的整器和陶瓷碎片,在相邻的礼堂后院的地下,也发现了大量的细白瓷片,通过简单的汇总整理发现,这一带不仅瓷片堆积多,陶瓷种类和文化内涵也相当丰富,年代跨度上自北齐时期,下至晚唐五代,不仅有青瓷,还有白瓷,其中有的白瓷碗底残片上还刻有“盈”字,另外还有三彩,这或许可以证明,当年在中冯洞(北洞)发现的三彩标本不是偶然的。
1985年2月,在西关窑址出土一件较完整的唐黄釉深腹碗。碗通高7.3厘米,口径17.2厘米,底径7.5厘米。
1985年3月,在西关村出土一件唐白釉葫芦口瓶。该瓶葫芦口,束颈,圆肩,弧腹渐收,平底,白釉泛黄,积釉现绿,施釉不及底,胎白发灰,轮制痕迹明显,高25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0厘米,通体完整。在县城西街出土一件较完整的唐白釉唇口碗,碗通高14.9厘米,底径6/5厘米。
1985年4月,出土一件唐代陶制龛形一佛二菩萨。
1985年5月12日,在礼堂北建中兴市场时,出土一件黄釉鸳鸯系印花扁壶,壶高21厘米,口径5.0厘米,底径14厘米,口、径、底均呈椭圆形,口沿为寛唇扁嘴,束颈,圆形腹足平底外撇,壶肩置一对鸳鸯系,通体施黄釉,两腹满饰印花图案,外饰连珠纹,内饰葡萄灵芝纹,中间一对舞人。出土于邢窑遗址,显然是邢窑的典型器物。
1985年6月,在西关河里出土唐白釉执壶。釉呈灰白色,高17厘米,口径6.2厘米。
1985年8月,在礼堂北县电影院出土唐白釉撇口碗。残裂粘接,通高5.5厘米,口径18厘米,底径8.5厘米。
1985年8月24日,在县民兵训练基地出土一件唐三彩鍑。鍑侈口,卷沿,短颈,折肩,直腹下放,平底,下附三矮兽蹄足,施赭、黄、绿三彩釉,釉不及底,通体完整,高17.5厘米,口径13.5厘米,底8.0厘米。
1985年10月,在礼堂北窑址出土一件完整的唐莲花形神兽纹印模。印模瓷质浅桔红色,高3.0厘米,直径6.0厘米。
1985年12月,在西关窑址出土一件口沿有残缺的隋青釉深腹碗。碗通高9.0厘米,口径14.6厘米,底径7.0厘米。
作为邢窑的信证,内丘的发现引来了众多的专家学者,时任“河北省邢窑研究组”组长的省轻工业厅总工程师刘可栋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年的12月,河北省邯郸市召开磁州窑学术研究会成立大会,全国的各路著名陶瓷专家云集于此。其间,程再廉和刘可栋以内求县政府的名义亲自到会,邀请与会专家到内丘看一看,,刘可栋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你们还是到内丘亲自看一看,内丘到底有没有邢窑遗址!
邢客与越人,皆能造瓷器。
轻如云魄起,圆似月魂坠。
枣花势旋眼,蘋沫香沾齿。
松下时一看,支公亦如此。
经过不懈努力,报告终于写出了初稿,他们拿到北京让冯先铭、李知宴等著名专家学者看,在他们的具体指导下,报告终于定稿,省文物研究所派专业人员帮助进行了器物拍照。但在拿去发表时却遇到了麻烦,当时编辑提出邢窑在临城,《临城邢窑遗址调查报告》已发表,你们应将邢窑遗址改为瓷窑遗址。为此,冯先铭会长以故宫博物院的名义致信编辑部(复印件现存内丘县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中):
“邢窑是唐代著名的白瓷产地,三十多年来文物考古界多次寻找它的窑址,临城窑发现后,初步解开了邢窑的迷。内丘邢窑发现后,其意义远远超出临城。内丘烧制品种丰富,为全面研究邢窑提供了物证;遗物分为五期,揭示了邢窑烧瓷历史大大提前,比文献记载早两个世纪;三彩陶器的发现,使唐三彩又增加了一处产地;“盈”字款白瓷碗标本的发现,进一步证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同类白瓷碗标本是内丘产品。”
在冯先铭先生的帮助下,最终使《河北省内丘县邢窑调查简报》得以在《文物》1987年第九期首篇显要位置发表,自此邢窑千古之谜得以真正揭晓,邢瓷千古之器方始大白天下。
然而,这却仅仅是个开始,在此期间及以后几年间,先后在西关村城关供销社旧址、西关村北、县外贸局院内、工商行北,以及县城南部的冯唐、小马、河村等处也发现了窑址。
1986年2月,在礼堂北窑址出土一件较完整的唐青釉浅腹高足杯一件,杯通高6.8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5.7厘米
1986年3月,在县城东关塔角(jue)儿墓出土隋代白釉盘口瓶一件,瓶通高28.0厘米,口径7.5厘米。出土唐代陶俑五件:一件戴风帽玄形男俑,浅黄色,通高27厘米;一件带璞头胡人立形男俑,浅红色,通高22.5厘米;一件戴风帽玄形男俑,浅红色,通高27厘米;一件高冠披巾立形女俑,桔红色,通高30.5厘米,较完整。一件高冠披巾立形女俑,桔红色,通高30.0厘米,较完整。
1986年3月,在礼堂北窑址出土残损隋青釉弦纹高足杯一件,杯通高9.0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5.3厘米。
1986年8月,在礼堂北出土一件唐黄釉长颈瓶,瓶通高25.8厘米,口径7.5厘米。
1987年3月15日,在集上赛村出土唐“翰林”款白釉罐一件,较完整白釉执壶一件:罐通高25.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8.7厘米,短颈,圆肩,收腹,平底,胎白质坚,除底部外,器内外均施白釉,釉质莹润,器外底中心位置,有手题刻划竖写“翰林”二字。1991年12月,在县招待所北楼工地出土一件保存完好的唐代褐釉双系罐。罐侈口,圆唇,束颈,圆肩,鼓腹,平底,肩置双系,器上腹及器内施黄褐釉,轮制痕迹明显,通高17.5厘米,口径9.5厘米;执壶通高15.4厘米,口径6.2厘米,
1987年10月,在礼堂北出土一唐酱釉双系罐残件,罐通高21.5厘米,口径7.8厘米。
1990年6月,在北大冯出土唐青釉老人头形三孔埙一件,釉青偏黄,高6.0厘米。
1992年5月,在县城西关窑址出土一件较完整的唐青釉碗,碗通高4.3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5.0厘米;在西关北一号窑址出土一件较完整的唐青釉罐,罐通高10.5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4.0厘米。10月,在西关窑址出土一件较完整的唐黄釉深腹碗。通高8.6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6.0厘米。
1993年3月,在西关北窑址出土唐青釉人头形胡人三孔埙,釉青偏黑色,高5.0厘米。
内丘大礼堂是1958年,在由内丘、临城、柏乡、隆尧四县合并为内丘县时修建的,它位于内丘(明正德六年重修)县城的西南角,经过近半个世纪的风雨洗涤,包括与之相对新建不久的县电影院,如今都已成为濒危建筑,于是县领导决定拆旧建新,建一条商业步行街,使之形成以此为据的新的商贸中心,这一带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邢窑遗址的重点保护区,建前考古勘测就成了重中之重。3月下旬,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牵头组成的,有内丘、临城文保所参加的考古队入驻工地,开始对拆迁后的涉建范围进行初步勘探、试掘。4月初,在此基础上,经上报国家文物局,于5—8月份进行了重点考古发掘。
此次发掘,共布探方46个,其中西南区5个(T1—T5),面积为7X7米;中西区5个(T6—T10),面积为6X6米;东北区10个(T11—T20),面积为5X5米;东南区26个(T21—T46),面积为5X5米。总布方面积1325平方米。由于T3、T39、T40是布在3月份试掘的探沟上,故没有重复发掘。其中,东南区是这次发掘的重点区域,出土的遗迹、遗物也最多,计有灰坑166座,窑炉十座,以及作坊、土坯、墓葬等。
窑室是指窑门和烟囱之间的空间,除窑床与烟囱之间的烟道壁为直边,其余周壁为弧边。穹隆顶、蓝色烧结面,周壁下部有高0.7米高的烟熏痕,窑顶及窑壁上留有挖窑时留下的铲痕。窑室通长2.58米,南北1.78----2.52米,窑床面距窑顶2米,火塘底距窑顶2.64米。
从Y5中残存有砖坯和Y8中有瓦砾堆积和窑炉附近地层中出土瓦坯的情况看,窑炉的主要作用是烧制砖瓦,但也不排出时一窑多用。即烧制砖瓦又烧制瓷器的可能,从其所在的地层位置和填土中不出晚于初唐遗物的情况来看,窑炉的年代大于等于唐代早期。
上层共4座,编号为Y2、Y3、Y7、Y10叠压在第二层下,除Y2、Y3南北排列为一组外,其余以个体为单位,皆被破坏严重,除Y10外仅存火塘。
Y10是本层窑中保存较好的一座,也仅存窑床的一部分。斜南北向,火塘在东南。通长为4.3米,寛2.7米,火塘呈半月形,直壁、平底,最大寛0.85米,深0.75米。南壁斜坡形出灰道,南高北低,南北斜长0.75米,南端寛0.2米,北端寛0.4米,北壁有单行砌砖10层。窑床南北长2.5米,东西宽2.7米,烟囱部分已毁不存。
此次发掘,十座陶瓷窑炉集中出土是邢窑发掘的第一次;遗物制作年代从隋至晚唐延续不断,是此地制瓷不曾间断的证据;出土的素烧佛龛和佛像等为邢窑发掘首次,且数量大、种类多,还有少量彩绘作品;“官”字款是重大发现,有助于对以往同类款器的解释;此次“盈”字款出土较多,器形有碗、盘、罐、壶等,证明这一带应是该款器物的主产地。
专家建议:以后凡相关范围内新的动土地段,仍应进行考古配合发掘等工作。
遗憾的是,发掘后的礼堂窑址被沙土回填,在做了一些施工调整和保护措施后,商业步行街如期开建并投入使用。这正是:
毕竟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节参阅文献】
1、《内丘县志·馆藏文物》
3、《内丘之窗·出土文物》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