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试析

(2014-02-13 08:07:45)
标签:

杂谈·诗词·邢窑

分类: 【说邢窑】系列
    近日,为搜集唐诗中有关瓷器的诗句,特别是有关邢瓷的诗句,重读了唐代诗圣杜甫的七绝,《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曰:
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报刊上看到过对此诗的一些争论,又上网在百度上搜罗了一下,各种解读瑕瑜互见,不尽人意。有人认为:大邑,就是今天的四川大邑县,始名于唐咸亨二年(671),早杜甫出生41年;韦就是当时的大邑县令韦班;二十世纪以来也发掘出不少隋唐窑址,及大量的瓷器标本,重要的是杜甫曾生活在四川,故他所乞的大邑瓷碗,就是当时大邑县烧制的。
    窃以为实则不然,何也?
    首先,行文有瑕疵。诗题中的“韦”,有人认为是当时的大邑县令韦班,那么杜甫为何不直呼其名为《又于韦班处乞大邑瓷碗》,或呼其官职为《又于韦县令处乞大邑瓷碗》呢?而称其“韦处”,怎么有一种穿越之感呢?诸如“韦局”、“韦队”、“韦组”之类。再看杜甫类似的诗题: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酬韦韶州见寄》
                           《赠韦七赞善》
                                                ······
     类似诗题比比皆是,博友不难类比。
    其次,“邢州瓷器”是李林甫(683—752)对《唐六典·河北道》所载:“河北道贡”的加注。该书始篡于开元十年(722),先后有陆坚、张说、萧嵩、张九龄等人主持,历十年成书,开元二十六(738)年李林甫奉敕加注,此时杜甫(712—770)年方27岁。
    “类冰类玉,类银类雪”是陆羽(733—804)所著《茶经·四之器·》中对邢州白瓷的评价详见拙文《陆羽<茶经·四之器>试析》)。<茶经》成书于唐肃宗(761—762)年间,此时杜甫(712—770)尚在。
    “雕镌荆玉盏,烘透内丘瓶”是元稹对邢州内丘瓶的褒扬,此诗作于++年,后收入《元氏长庆集》,长庆是唐穆宗的年号,是指(821—824)这一段时间,此时距杜甫故去不过才五十余年。
    “凉风盈夏扇,蜀茗半邢瓯”是唐咸通(860—874)中时任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刺史薛能对蜀中邢瓷的赞誉;此时距杜甫故去已近百年。
    “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是皮日休(约834—902后)对邢越瓷器的诗评,与杜甫(712—770)所在时代相差了百余年。
    其三,1984年,首次在内丘西关北窑址采集到隋透影白瓷标本;1988年,内丘西关北窑址出土隋代透影白瓷标本200余片;2006年,在内丘西关北窑址隋代地层出土冶炼玻璃坩埚;2006年,在内丘学道街窑址出土唐透影白瓷碗1件;2012年,内丘邢窑研究会副会长智英豪在西街窑址拣选出唐代透影葵口碗1件。要说类玉,还有啥瓷能比这透影白瓷更类玉呢?而内丘的精细白瓷更是风靡天下。
    其四,唐李肇《国史补》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嘉州刺史薛能《夏日青龙寺寻僧》诗云:“凉风盈夏扇,蜀茗半邢瓯。”足见内丘邢白瓷无人堪比的魅力与影响。
    综上,从唐玄宗开元起,到唐末止,诗书文献对邢瓷的赞誉是自始至终的。再以人称酒中诗仙的李白为例,他生于701年,卒于762年,年长杜甫11岁,在他的诗中对饮酒器具有许多精到的描写,如: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行路难》
           琴奏龙门之绿桐,玉壶美酒清若空。       《前有一樽酒行二首》
           雉子班奏急管弦,倾心酒美尽玉碗。       《雉朝飞》
           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玉壶吟》
           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       《梁园吟》
           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
           君看昔日汝南市,白头仙人隐玉壶。       《对雪醉后赠王历阳》
           白玉一杯酒,绿杨三月时。               《赠千徵君少阳》
           顾惭青云器,谬奉玉尊倾。               《献从叔当涂宰阳冰》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玉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               《广陵赠别》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玉壶挈美酒,送别强为欢。               《送梁四归东平》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客中作》
           饮酒入玉壶,藏身以为宝。               《拟古十二首》
           红罗袖里分明见,白玉盘中看却无。       《白胡桃》
    而在杜甫的诗中,此类描写也有很多,如:
             酒尽沙头双玉瓶,众宾皆醉我独醒。       《醉歌行》
           研寒金井水,檐动玉壶冰。               《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
           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郑驸马宅宴洞中》
           客醉挥金碗,诗成得绣袍。               《催驸马山亭宴集》
           边酒排金盏,夷歌捧玉盘。               《送杨六判官使西蕃》
           生意春如昨,悲君白玉盘。               《废畦》
           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严公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
                    
    纵观五万多首唐诗,对各色瓷器的描写比比皆是,结合各窑址历史发展脉络,参照历史文献,比对各窑场通过考古发掘出土的典型器物,综合认为:所谓大邑瓷碗,实际就是当时烧瓷大都邢州内丘县的产品。
    关于对大邑的解读,还有另一首唐诗或可反证,即张谓《送皇甫龄宰交河》,诗云:

将军帐下来从客,小邑弹琴不易逢。

楼上胡笳传别怨,尊中腊酒为谁浓。

行人醉出双门道,少妇愁看七里峰。

今日想如轻武骑,多应朝暮客临邛。

    此小邑该当作何解释呢?是小邑县呢?还是小县? 

   现就手头资料,试析一二,以为抛砖引玉。
   首先,依据《新华字典》,就诗中的几个字词略做简介:
   又——(1)、重复,连续,比如:又立功了,又下雨了等。(2)、表示加重语气、更进一层,比如:他又不傻,你又不是不会等。(3)、几项平列的连词,比如:又高又大,又高兴又着急等。(4)、再加上、还有,比如:十又二分之一等。(5)、表示某种范围之外另有补充,比如:又加了一件棉袄等。(6)表示转折,比如:刚才还记得,现在又忘了等。
    于韦——解一:人名,待考;解二:(1)在,(2)对于,(3)到,(4)自,由,给,(5)向。
    乞——乞求,向人讨、要、求:乞怜,乞恕等。
    大邑——邑:(1)、都城、城市,比如:通都大邑等。(2)、县。大邑瓷碗即(烧瓷)大县烧的瓷碗,内丘置县烧瓷始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年(496),早于大邑唐咸亨二年(671)置县烧瓷175年,隋时就烧造出透影白瓷,唐玄宗开元(721)始,就开始烧制刻款贡瓷,如“大盈”、“盈”、“翰林”等。
    锦城——成都的别名。
    君——(1)、旧时指帝王、诸侯等。(2)、敬辞,比如:君住江之头。(3)、君子,古代指有地位的人。
    其次,通读全诗,我觉着其中饱含着一种愤懑之情:我第一次来你没给,这一次来你又不给,于是写下这首诗,以泄胸中怒气。  
   释意:
     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又一次到姓韦的那里讨要制瓷大都来的瓷碗。
    大邑烧瓷轻且坚——人家烧瓷大都烧的瓷器是既轻盈又坚硬。
    扣如哀玉锦城传——用指头弹一弹,其声响就如上好的玉一般在锦城到处都有流传。
    君家白碗胜霜雪——你家的白瓷碗虽然胜过霜雪百倍。
    急送茅斋也可怜——就是现在火急火燎地送到我的茅草屋里,我也看不上眼。
   其三, 故唐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全诗释读如下:
                          人家烧瓷大都烧的瓷器是既轻盈又坚硬。
                       用指头弹一弹,其声响就如上好的玉一般在成都到处流传。
                       你家的白瓷碗虽然胜过霜雪百倍。
                       就是现在火急火燎地送到我的茅草屋里,我也看不上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