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问卷分析

(2019-02-24 11:26:07)

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问卷分析

为了切实可行的搞好我校基础教育教学科研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组老师精心设计了“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调查问卷”,以充分了解目前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更好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现根据问卷统计,分析如下: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我校四、五、六中高年级的50名学生。这些调查样本很具有代表性,基本上能够反映我校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真实状况。

本次研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展开,问卷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1.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这些基本信息的差异会影响问卷调查结果的不同;

2.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3.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了解的实际情况。

二.调查结果

1.学习兴趣不浓厚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有些兴趣”。同学们当被问到“您是否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时,有22人选择了“非常感兴趣”占整个调查人数的34%,有7人选择了“有些兴趣”占整个调查人数的14%,有24人选择了“没有兴趣”。这充分证明大部分同学们都不大认同传统文化有学习的价值,而且对于学习传统文化兴趣不浓厚,这就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设置了很大的阻力,如果提高小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必须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开始。

2.传统艺术较受冷落

当学生们被问到“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您的看法是?” 对仁义礼智信等传统道德,您的看法是?有8人选择了“非常认同”,其中占所有调查人数的16%。有15人选择了“认同”,占所有调查人数的30%,而选择“不认同”的有24人,占所有调查人数的48%,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们对中国传统道德不是很了解。这主要是因为生活在今天的孩子不愿回顾彼时的文化,体现了孩子们也“急功近利”的思想。

3.学习根基不牢

同学们对传统节日了解甚少。传统节日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以风俗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对传统节日的认识是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起点。在这项调查中,15%的调查学生只知道1-3个民族节日,这充分说明学生们对民族节日的认识十分有限。

4.急需回归传统道德

调查看出,如今的学生的道德伦理观基本上是利人利己,双赢观念。但是在问卷中也有同学们基本较认可传统道德,对于传统态度持支持的态度。从这个调查表中,当问到:“你对国粹京剧的看法是?”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有28人回答的是“很重要”。

5.有学习传统文化的环境

家长大部分支持孩子学习传统文化。“您的长辈对您了解或学习传统文化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32名家长“支持”,占64%的比例。

我们可以发现孩子学习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环境比较理想。

三.对策与措施

1.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要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应努力拓展传统文化的舆论空间,营造浓厚的学习传统文化社会氛围。我们应该在校园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载体,展示中国传统文化,让学生处处生活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时时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其次,要在课堂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舆论环境,让传统文化走上艺术舞台,文学作品;最后,由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宣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

2.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流传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如经史子集一样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所在。如果让小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必须在小学生日常接触的学科课程中体现出来。在课程设置方面,应选以课外教材《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五字鉴》、《千家诗》、《唐诗三百首》;课内教材是主要应该做好课文中的传统经典的教学以及《说文解字》等古代蒙学和小学课程作为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和“日积月累”中的对联、诗、词等的拓展。

3.塑造优雅校园文化

古人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环境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的确,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成为师生成长和发展的圣地、养育人文精神的大课堂。而环境文化是由碎片构成的,“碎片”是环境文化的元件。学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校园文化环境”的名片、展台和符号。在学校的墙面上可以悬挂一些格言、警句,这些格言、警句可以用中国的毛笔书法艺术表现出来;在走廊里面可以用镜框装裱几幅精美的中国画,以增加学生的传统文化熏陶。在教室里面的墙壁上面可以张贴些传统文化的句子,让有限的教室空间生发出无限的教育资源,这样学生随时可以感受到人文的抚慰,艺术的熏陶和大师的召唤。

4.开展文化实践活动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更好地发掘、整理、倡导和传播民族精神,并不断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增强学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1)课题组教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文化遗址、名胜古迹等。通过现场视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博大精深,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2)组织学生深入当地社区开展民俗文化采风活动,直接参与当地民风、风俗中去,真切领略民俗风土人情,亲身感受这些久传不衰的民间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在实验老师的带领下,编辑整理自己所了解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精神食粮。

4)课题组教师应引导学生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如“小笔头文学社”“经典诗文朗诵团”,依托这些社团积极开展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使其成为小学生丰富多彩、直观生动的课外课堂,并与课堂传授有机结合、相互补充,使学生把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和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以促进学生的传统文化认同。

 

                                         课题组

                                       201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