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六和塔

(2018-07-05 16:28:08)
标签:

休闲

图片

分类: 休闲远足

六和塔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为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 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古代汉族建筑文化的成就。

六和塔名称之由来,历来说法不一,或谓取诸佛教典籍《本业璎珞经》中之六和敬,或谓取诸道教之六合,即:天,地,东南西北四方;或谓源自《晋书·五行志》六气和则沴疾不生,盖寓修德祈年之意

民间则一直流传六和镇江的故事:古时钱塘江性情暴躁的龙王,经常无缘无故兴风作浪,打翻渔船,淹没农田。有个渔民的儿子六和挺身而出,发誓要学精卫填海,用石头填满钱塘江,不让龙王再危害人间。六和扔了七七四十九天石头,终于降伏了龙王。后人为了纪念六和的壮举,就在月轮山上修建了一座宝塔,并以六和的名字作为塔名

六和塔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000余年。六和塔的建造缘由比较特殊,它并非因为单纯的佛教意义而建,据《咸淳临安志》:智觉禅师延寿始于钱氏南果园开山建塔,因地造寺,以镇江潮,塔高九级,五十余丈,内藏佛舍利。

太平天国中改寺名为开化寺。原建塔身九级,顶上装灯,为江船导航。宣和五年,塔被烧毁。南宋绍兴年间重建。明正统二年,修顶层和塔刹,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重建塔外木结构。乾隆皇帝游此,为每层依次题字立匾,名曰: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

从塔内拾级而上,面面壶门通外廊,各层均可依栏远眺,壮观的大桥,飞驶的风帆,苍郁的群山,赏心悦目。宋郑清之有诗句云:径行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现存六和塔,平面八角形,外观八面13层,内分7级。高5989米,占地888平方米。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六和塔毁于兵灾。南宋绍兴22年(1152年),高宗赵构因见钱塘江潮破坏民居,侵毁良田,为患甚烈,便命有关官员预算费用,重建六和塔。

僧人智昙愿将自己的财物倾囊奉献,还历经艰辛,四方募化筹集资金,当地官吏富户和众多善男信女纷纷尽力支持,百姓出资出力。历时十余年,至隆兴元年(1163)仲春,新塔五层告成,岁末全部完工。

这次重建的六和塔共有七层,规模上虽然比塔初建时略有收缩,但依然庞大富丽,而精整、坚固则超过旧构,在浙江佛塔中规制、造型和功能都堪称首屈一指。

元朝时(1333-1335),六和塔曾因年久破败而作修缮。明嘉靖十二年(1533),倭寇入侵杭州,腾腾烽烟劫火中,寺与塔均遭破坏。

1573-1620年,佛门净土宗著名高僧袾宏(莲池大师)主持大规模重修六和塔,塔的顶层和塔刹加以重建,还调换了塔身部分中心木柱下面的磉石构件。

清朝雍正十三年(1735),世宗允胤认为这座古塔关系到国计民生,下诏特拨国库帑金,命浙江巡抚李卫再作大规模修整,前后历时两年才竣工。

清乾隆十六年(1751),高宗弘历南巡到杭州,两次专游六和塔,还赋写诗章数篇。对钱塘江、月轮山一带的山河风光,这位以风雅自命的当朝皇上大加赞赏,发出了壮观至是真空前,那更息心安四禅的感叹。兴之所至,他还重新撰写出一篇塔记,并在塔前牌坊上题写了净宇江天四字;又取佛学寓意,在六和塔一到七层上各赏赐御书四字匾额,而且一至五层还各有佛、道偶像供奉。乾隆的题额。

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六和塔又因天灾人祸而日渐破损,外部木结构部位甚至败落无存,颓败朽衰持续了将近五十年。直到光绪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在捐资修筑钱塘江堤坝的同时,更以余财重修六和塔。经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据史料记载,朱智重修六和塔,工程极为浩大而艰巨,仅仅搭扎施工必需的脚手架一项,就花了三年时间。

196134日,国务院公布六和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此前后,六和塔又经过多次维修。建筑学院专家组按照<</span>威尼斯宪章>精神,以加固、维护为主,确定了维修方案。19915月,维修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工程主要是调整塔顶屋面坡度,加固地柎钢结构,同时更换各层屋面全部屋瓦一万余张。199112月竣工。

六和塔是著名的观潮胜地。钱塘江潮汐,是自然造化的杰作,素有世界奇观之誉,一年四季天天都能领略,尤以中秋前后最为壮观。

早在南宋时,六和塔就是观赏钱江秋潮的最佳地点之一,近年来,这一带的潮势明显又趋壮阔。登古塔,观大潮,成了月轮山的新游赏内容。宋、元、明三代,以六和塔为中心的杭州江干一带不独观潮之人众多,甚至还形成了许多传统人文活动景观。明以后,由于江道弯曲,潮势逐渐东移,海宁盐官镇遂成为新的观潮中心,但六和塔仍一直是秋观江潮的重要地点。

六和塔不仅白昼宜观潮,月夜亦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载有六和塔夜玩风潮一文,言作者燃点塔灯,在横空月色下静观海门潮起,但见月影银涛,光摇喷雪,云移玉岸,浪卷轰雷,白练风扬,奔飞曲折,势若山岳声腾,使人毛骨欲竖。此情此景,别有一番风致。

据传,《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与行者武松最后在六和塔为僧,圆寂于此。

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得胜,班师途中,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休整,鲁智深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雷响,听到门外又传来了千军万马的喊杀声,大将军花和尚从禅床上一跃而起,操起不离左右的禅杖,冲将出来,面前出现的却是另一幅情景,原来是浩荡的钱塘江大潮奔涌而来。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

和尚智深却另有情怀。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觉得这是宿命。他呆立几许,回到寺中,默默坐上禅床,对一众面面相觑的徒众,说了几句偈语,而后坐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