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示范引领 |
“莲花品性”与“君子美德”
——《爱莲说》教学设计
杭州师范大学
一、教学理念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读《爱莲说》,如果只是着眼于莲花品性,而不能确认其君子美德的象征意义,则此文的学习就违背了作者初衷,也放逐了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宗旨。
要确立莲花的人格象征意义,一方面,需要从借物喻人的视角引导学生读懂莲花与君子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需要引入周敦颐的创作背景和生命历程,立象尽意,以事显理,是学生切实体悟知行合一、人花合一的生命境界。
二、教学目标
1.核心目标:在美读课文和群文阅读的过程中,感受莲花的高洁品格,向往君子的人格境界。
2.条件目标:熟读并美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莲花的名句;理解文中的衬托手法,体会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了解周敦颐的生平事迹,对其高洁人格生出崇敬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莲之缘:了解花的隐喻
1.
2. 牡丹与富贵。呈现唐人写牡丹的一些诗句。引导学生感受牡丹所代表的富贵文化。
(二)莲之爱:感受表达意图
1.
朗读《爱莲说》,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之后,用单横线画出所有写菊花的句子,用双横线画出所有写牡丹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所有写莲花的句子。
2. 菊花与隐逸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朗读上述语句。讨论:为什么说“陶后鲜有闻”?
3. 牡丹与富贵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朗读上述语句。讨论:“宜乎众矣”的究竟是什么?
4. 莲花与君子
予独爱莲。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朗读上述语句。了解周敦颐生平。讨论:“同予者何人”中,“同”的到底是什么?思考:作者的意图是写莲,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
(三)莲之神:品读君子人格
1. 感悟莲之形。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一大题。
莲的颜色
莲的姿态
莲的花茎
莲的叶柄
莲的香气
莲的外形
莲的位置
讨论课堂练习第一大题。
2. 理解莲之神。完成课堂练习的第二大题。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
莲花,濯清涟而不妖
莲花,中通外直
莲花,不蔓不枝
莲花,香远益清
莲花,亭亭净植
莲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讨论课堂练习第二大题。思考:作者真正爱的是什么?师生合作朗读《爱莲说》。
(四)莲之志:感悟高洁人生
1. 刚正不阿。了解周敦颐《罪不当死》的历史故事,感受周敦颐刚正不阿的君子美德。
2. 清正廉洁。了解周敦颐《拒收端砚》的历史故事,感受周敦颐清正廉洁的君子美德。
3. 心系天下。了解周敦颐《支持变法》的历史故事,感受周敦颐心系天下的君子美德。
(五)莲之承:弘扬爱莲文化
周敦颐在文章的结尾发出这样的感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他当然希望,莲之爱,后继有人。可以告慰这位圣贤的是,周之后,“莲”成了中华民族又一个高贵精神的象征,“莲之爱”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力量源泉。
板书设计:
爱莲说
烘云托月,莲花品性独敬爱
借物喻人,君子美德永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