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
(2019-11-03 21:12:40)分类: 科研任务 |
点评《9*那一定会很好》课堂教学
童话故事《9*那一定会很好》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这篇课文其实是以一粒种子的经历对学生进行奉献教育,让孩子们明白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周听了章亚玲老师执教的这一课,收获颇丰。章老师基本功扎实,过渡语设计精心,师生互动默契,现小记如下:
一、脉络清晰,主题鲜明
本节课,教师依据学情和单元目标,紧紧围绕“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经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这一问题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充分阅读阅读文本。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抓住种子在不同阶段不同的想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品读文本,理解句子“那一定会很好”的不同内涵。最后,让孩子们针对种子一次又一次地改变自己的状态直至变成木地板的过程谈谈自己的想法。整节课的教学步骤有条不紊,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让孩子们在反复的品读中获得情感体验。
二、注重学法,夯实基础
教师在学生自读文本的过程中,不管是生字词的学习还是文本的阅读,每个环节给他们的要求都非常明确,帮助他们养成会读书的好习惯。同时,一些细节的处理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育其他孩子用心聆听,让他们明白:聆听是一种美德,也是学习的过程;当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教师没有急于给出正确答案,而是引导其他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直至达成一致意见等等。
三、展开想象,获得启示
边读边想象是本单元要落实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有机地将读书与创造思维结合起来,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本节课,通过代入角色让学生想象“那一定会很好”的言外之意,让他们切身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想象中获得启示。比如:引导学生想象种子在泥土中的难受及生长时的努力,体会愿望的实现要经过不懈的努力;想象手推车装着东西跑来跑去的快乐以及椅子看似休息,却还给人们提供方便,感受它们在奉献中获得快乐的心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读童话中受到启示,这也就达到了童话教学的目标。
有待商榷之处:
略读课文的教学应改变精读教学环环紧扣的线性推进,采用大刀阔斧的板块式推进,以抓住文章主要信息为基本目的,粗略地、非精细地读,但在粗略的同时也要有所侧重,有所发展。在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放手,引导学生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本组最感兴趣的一次变化历程读一读,演一演,体会主人公的心理。这样,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与栩栩如生地表演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在读与演中展开想象,亲身体验,感受种子的坚持不懈,大树、椅子、木地板的无私奉献,在评价之中又一次将文本的理解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