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定会很好》教学设计
(2019-10-30 23:09:19)分类: 科研任务 |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略读)。本组教材以“童话故事”为主题,以“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和“尝试编童话、写童话”为双线目标。四篇童话故事联系紧密,各有特点。这篇童话讲的是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被砍伐后做成手推车、椅子、木地板的故事。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承接前面精讲课文《去年的树》,“略读提示”的两个问题基于本年段学生认知特点和《课程标准》第二学段阶段目标的具体要求提出。第一个问题——“从种子到木地板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即为教学重点,紧扣《课程标准》中“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第二个问题——比较《去年的树》和本文的异同,遵循了《课程标准》的:“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同时,在比较阅读中,发现童话的特点,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落实本单元目标。
童话伴随着学生成长,三年级的学生内心对童话充满着喜爱与兴趣,他们己具有初步的自主阅读和主动思考的意识,但多数只关注故事情节的新奇有趣,而故事内容的把握、童话特点的发现需要教学中进行有效指导。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三年级学生适合运用直观的“思维导图”进行故事构思的梳理与语言架构的辅助。
本课恰为“承上启下”的单元位置与作用体现:精读课文方法的运用,为后面另一篇精读课文课后习题(“导图”绘制)的铺垫。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缩、努、茎”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大树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发生的变化,懂得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会随着成长的过程而发生着不断变化的。
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了解大树在成长过程中情感发生的变化。
突破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出含有“很好”的句子,同时抓住“那一定会很好”这一主线进行研读,准确找出“树”每次产生这样想法的原因,进而体会其内心对于“很好”意义的不同理解。
难点:懂得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会随着成长的过程而发生着不断变化的。
突破方法: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树”在经历了“种子——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这一成长过程中对于“很好”意义理解所发生的变化来理解;另一方面,还要联系自己的成长经历进行比较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深刻主旨。
教法与学法推荐:
教法:创境激趣法,通过话题交流、想象体验等形式创设趣味交流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童话故事,也有效地拉近生本之间的距离;抓主线组织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那一定会很好”这条线索引导学生边读边感知“树”的情感变化,体会其对“快乐”的理解所发生的前后变化。
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进行课文的充分预习,并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带着问题和思考深入到课文中,通过抓“树”的内心情感变化,实现对文章内容即主题的理解;延伸理解法,在感知“树”对“快乐”的理解所发生的变化联系到自身的认知变化,更好地深化文本认知。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一:
一、话题交流,引入学习
1.板书“很好”,指导学生朗读词语,说说对这个词语意思的理解,教师补充(比好还好、非常好),同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会产生这样的感觉(看到美丽的风景、劳累过后休息……)。
2.引入课题: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很好”的感知,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感受。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一棵树对于“很好”的理解是怎样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板书课题)。
3.指导学生朗读课题,注意读出“一定”的朗读重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由熟词“很好”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唤醒愉悦的情感体验,同时引出对“一棵树”关于“很好”感觉的遥想,自然激发探究故事的积极性。
导入二:
一、想象体验,引入学习
1.质疑想象:孩子们,你们渴望长大吗?(渴望)教师适时引导他们说说为什么渴望长大(长大了就可以更加自由了、长大了能够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教师引入:有一棵大树,跟你们产生了一样的想法,它一直渴望长大,做一棵能够自由行走的树,它的愿望实现了吗?孩子们,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中去看个究竟吧。
2.板书课题,引导学生齐读课题,想一想课题在朗读时需要读好哪些地方。教师根据学生的感知提醒他们注意强调“那一定”三个字的朗读重音。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通过交流“长大”这一话题,让学生由自己的真实愿望想及“树”的感受,自然激发了探究了解故事的兴趣。
导入三:
1.《去年的树》中鸟和树这对好朋友那份浓浓的友情让我们感动,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那一定会很好。
2.标注“一定”,再读课题
3.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我们到故事中去找找答案。
【设计意图:承接前面精讲课文《去年的树》,由标题入手,激发阅读兴趣。】
二、了解故事,明确主线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想一想故事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自主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适时出示部分读错的生字并予以指导,重点指导读准:“努”的声母是“n”;“茎”读后鼻音,且是第一声。
(2)引导学生根据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教师适时归纳(主要讲述了一粒种子在逐渐成长为大树这一过程中,不断体会成长的快乐),同时引导他们深入到课文中,根据“种子——大树——不同变化”这一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教师适时归纳。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一共几次出现了“很好”这一词语。
(1)学生自读思考问题,并将含有“很好”的句子画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一共出现了4次),教师引导他们从文中准确找到“很好”一词所在的句子,课件出示:
A.“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B.“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C.“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D.“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3)引导学生齐读句子,试着比较四个句子出现形式的异同(这四个句子都表现出了树渴望拥有的“很好”的感觉,只是后面三个句子都是以“要是”开头的假设句),教师适时引导他们明确课文以“那一定会很好”为主线,串起了种子到大树再到慢慢变老这一生命过程。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采取了自主学习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夯实了朗读基础,也通过抓句子的方式逐渐明晰了课文的线索,为进一步感受“树”的成长经历奠定了基础。
三、探究交流,感受成长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看看从开头的“种子”到结尾时的“木地板”,文中的“树”前后都有哪些经历?
2.学生交流,教师归纳板书: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同时引导他们从文中找出每个成长阶段在课文中所在的段落。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中含有“很好”一词的四句话,看看“树”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种想法的。你从中体会到它怎样的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种子的想法:
生:种子第一次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在它被泥土裹得紧紧的,感到很难受的时候。
师:如果你就是这颗小种子,你最希望做什么?
生:我希望赶快挣脱泥土,自由自在地冒出来呼吸空气。
师:你有过种子的这种感受吗?
生:有,就是被爸爸妈妈管得特别紧的时候。
师:这样的时候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生:我特别想赶紧长大,然后就能离开家到外面去了,那样他们就管不了我啦!
师:你好像说出了很多孩子的心声,小时总想快点儿摆脱父母的束缚,觉得那样就自由了(板书:小时候)。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第4自然段找出大树产生了怎样的想法,为什么会产生那样的想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抓住“做一棵会跑的树”体会大树长大后对“很远的地方”的渴望,同时抓住第5自然段中的“这棵树的树叶向着农夫哗哗哗地拂动起来”体会其迫不及待的心情。
(3)品读课文第7-12自然段,看看当“树”在经历“手推车——椅子——木地板”这个过程,对“很好”的体会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引导他们抓住“跑起来的时候、呼呼的风声”体会“手推车”觉得“跑来跑去”是一种快乐,“慢慢变老”时觉得能够“坐着休息一会儿”是一种快乐,而“越来越”老时则觉得“躺下”是一种快乐(板书:长大——慢慢变老——越来越老)。同时引导他们明确“树”对于“快乐”的理解是随着成长而不断发生着变化的。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说一说:自己从小到现在,对于“快乐”的理解是否也像故事中的“树”那样发生了变化?教师及时点拨,引导他们进一步明确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成长。
【设计意图】此环节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以“树”的前后情感变化为突破口,边读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其内心对于“快乐”的不同感知,提升了品读感悟能力,也初步明确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四、课堂小结
1.质疑讨论:孩子们,故事的作者只是在写一棵树的成长故事吗?
2.教师小结:其实文中的“树”是我们人的真实写照,我们不也一样吗?小时候渴望长大、渴望自由,长大后总是喜欢满世界地跑来跑去,觉得那是一种快乐。但是,当我们慢慢变老后,才发现原来最大的快乐就是能够平静安定地生活着。正因为我们在不断地成长,所以对于“快乐”的定义也就必然地发生着变化。
板书设计:
9.那一定会很好
种子——大树——手推车——椅子——木地板
(小时候——长大——慢慢变老——越来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