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理念及主要特点

分类: 学习情况 |
部编语文一年级上册教材编写理念及主要特点
主讲:徐轶 (人民教育出版社)
编写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重要理念:
讲座要点:
一、本册教材结构体系
二、各部分内容的编写理念及主要特点
入学教育:"我上学了"
"我是中国人":国家认同,爱国主义教育。
"我是小学生":身份转变和认同。老师陪伴成长。
"我爱学语文":读书,写字,(习惯,情感)。奠定语文学习基础。
编排创新:先识字单元,拼音放在之后。
编排理念:降低难度,平稳过渡。树立汉字学习的重要地位。入学初,培养习惯为主。
识字课的文化韵味很深,这是汉语为主。
"快乐读书吧":
拼音包入识字,拼音是帮手。
"语文园地"
七个板块:前四个固定,后三个交叉出现。
拼音
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会汉语拼音。
编排原则:
综合性,实用性,便捷性高效。
四大特点:
1.加强整合,综合发展。
2.精选音节,提高效率。
3.联系生活,强化运用。
4.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特点一:加强整合,综合发展。
整合之"情境图":
关键词"故事情境"
一幅图里,有多个拼音,且含故事,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学习拼音。同时,培养观察力。
单韵母,"示音""示形"。
复韵母
以"示音"为主。
一幅图里,通过故事,挖掘出很多有趣的音节。
词语
拼音后的所有词语,学生能自己拼读。词语间,有逻辑关系,培养语感。
儿歌
给孩子学习拼音,提供大背景。
每篇课文后,有识字任务。
在语境中能认。
认识音节和汉字越来越多,成就感满满。
体现弹性,有所侧重。
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特点二:精选音节,提高效率。
新旧版本比较:
看以前的版本,音节孤立,生硬,与学生生活和自身经验脱节。
新版,强调带调拼读,紧密联系学生口语实际。
精选高频常用音节。
优选呈现方式,注重拼读结果。
"直呼"或"拼读",可以根据实际选择。
让所有音节学习,有意义。
以"穷尽"或"例举",呈现音节。
搜罗所有音节,让学生了解。
如"ne"和"chua"
拼音书写
字母到音节;精心选择音节;只抄写,不默写。
特点三:联系生活,强化运用。
语境中复习巩固;形近字母,放在音节中辨析。
游戏、活动中巩固和运用。
发展思维,更多元,更有价值。
有机融合,语音特点。识字拼音结合,对比形近字学习。
字母表的新功能:
说名字里有哪些声母和韵母。
看到背后的东西,开发更好的资源。
特点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难点之一:形近字母的区分。
难点之二:易混字音分辨(平翘舌,前后鼻音,鼻音边音)
难点之三:特殊的拼音规则(jqxy,ai ei ui)
难点之四:学习内容相对集中。(i u Y W yi wu yu)(an en in un yuan yin yun)
颜色区分:所有声母蓝色,韵母红色,音节黑色。
b_p f_h r_l u_i en_e un_ong
老师一定要发正确的音,可以借助录音。给学生标准的模仿源。
降低难度,拼音只是学习汉字的拐棍。
多用正确的刺激,不要用错误的误导学生。
拼音学习的目标(分年段)
凡事是孩子读错的地方,说明他拼音也没掌握,可以及时补课。
理念:知识取向还是运用取向?
基于孩子学习兴趣需要,育人的需要。
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不需刻意。拼音错了,可以不扣分。
编写理念及主要特点(识字写字)
特点1.追求识字写字的科学性:
科学选择字种,
合理安排字序。
独体字不一定比合体字简单。
识字,主要考虑意义的难度。
如:"妈",先认,不写。学习了"女""马"后,再写。
遵循汉字学习的规律性:
依据字理,学习象形字
依据字理,学习会意字:
常用字构形。
"我的发现"
依据字理,体会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
"女"字旁的汉字相关知识。
字与字间的联系
每一种识字方法,都要适度适量。
帮助学生学习汉字汉语,而不是探究字理字源。
"鸡"的"又",只是一个表义符号。因为繁体简化,失去理据。
特点3.凸显丰富的文化内涵。
特点4.夯实识字写字基础。
难点:"目""日""田",第二笔为"横折"。
"昌"下面的"日"有钩。
了解合体字的基本结构,
形成大的结构概念
"书写提示":
全套教材系统安排。
打好写字基础。
一年级重点强化笔顺规则。
加强运用
"字词句运用"
"车"的组词,设计巧妙
"阅读"编写理念及主要特点:
1.双线组织,单元结构
朗读:
读准字音。
读好句子间的停顿。
阅读理解:
获取文中基本的、明显的信息。
"不全文注音":《小蜗牛》
每册都有"不全文注音"课文。一上1篇,一下2篇。
不要过分依赖拼音。
发展多方阅读能力。
"日积月累"属于阅读理解。
不作书面考查
"和大人一起读"
幼小衔接的栏目。
重在阅读的兴趣培养。
课外阅读:"快乐读书吧"
课外阅读课程化。丰富阅读途径和阅读方式。
注音原则:给汉字注音,兼顾学习普通话(轻声、儿化、变调)
排版:字大,拼音小。(拼音辅助地位)
特点1.构建系统的交际目标体系。
交往中说话的"交际原则"。
每次活动的交际目标明确。
特点2.精选符合儿童需求的建立话题。
特点3.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
"我"要一直在场。
特点4.注重培养交际意识和交际习惯。
"对象意识""场合意识"。
"尊重"(认真倾听)。
"体察"(为对方着想)
"我说你做":
游戏形式开展交际活动。
"注意听""让别人听得见"。
彼此尊重是人际交往的前提。
从"自我人""自然人"到"社会人"。
打破"自我介绍""认识新同学"常规做法。
"真实的生活情境",极具现实意义。
具备初步的"场合意识""对象意识",了解基本的交际规则。
看图说话
培养观察、想象与表达的有机整合。
"公众演讲"能力培养,让孩子每期都有机会站在前台,大胆表达。
后一篇: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教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