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议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2016-05-12 23:34:32)
标签:

教学论文

分类: 示范引领

              浅议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新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背诵优秀古诗文不得少于160篇”,并且在后面附录了75篇推荐篇目。由此可见,古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也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语文素质。鉴于以上认识,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品字析词,感受语言之美

     在教学古诗词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词中的关键字词,引导学生去品读,感受其语言之美。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文中“绿”字是诗眼。这个字究竟妙在何处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诗人王安石推敲这个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诗人开始用了“满”、“到”、“入”,后来才改成了“绿”字。通过仔细推敲,我们发现,其他文字只表达了春风的到来,而“绿”字则将无形的春风化为鲜明的形象,既有色彩又有动感,不仅把春之色写出来了,而且把春风给江南披上了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了出来,使我们在朗读时自然地产生一种“春意盎然”的画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抓住古诗词中的重点字词句,深入浅出地剖析其用字、遣词、造句的精当,才能使学生真正品味到古诗语言的精确美和凝练美。

二、展开想象,感悟意境之美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两句话就足够,不一定需要繁复冗长的解说。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以及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悟诗词的意境之美。

比如:在《忆江南》的教学中,学生们就很难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一句体会到位。他们大都只能体会到:“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儿开得比火还红;绿绿的江水比绿草染过还绿。”可实际上,在诗人的眼中,春天的江南是多姿多彩的,远比学生们描绘的丰富。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们说丰富呢?此刻,引发学生想象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时,就利用课件播放与这首诗意境相符的古筝乐,并采用散文描述法——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作者,一边听一边闭上眼睛想象,想象自己正在江边边走边看,并出示填空题引导学生描述:迎着(  )的春风,我沿江而行,一上,好景美不胜收。你看,那(  )的(  )正(   )……江南真(   )啊!有了具体的想象指导,学生们对意境的感悟也就丰富了起来。

三、通过吟诵,鉴赏情感之美

   吟诵是用一定的语气、语调,用抑扬顿挫的声音对古典诗歌进行有节奏的诵读。它使学生在领略诗歌韵律美的同时,更能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吟出诗文“言犹尽而意无穷”的余韵。汉语诗歌有四种表达方式:唱、吟、诵、念。为使小学生的情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教师在组织学生吟诵时,也要结合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进行。轻松喜悦的心情,往往表现为明快而跳跃的节奏,如白居易的《暮江吟》,诗歌写的是深秋夕阳落山时江中美景,通过吟读,学生体会到“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的美景。悲伤哀痛的情调就要读出缓慢而低沉的节奏,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在旅途上的孤单寂寞之情,思念家乡亲人之意,浓浓的乡愁,随着悠扬的钟声飘向空中,回荡在学生的耳畔。

吟诵的过程中,还可以借助于一些电教手段来点拨渲染。配乐诗朗诵便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描写与友人惜别的场景,表达与友人难舍难分之情。诗中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可以让学生看录象:滔滔的江水滚滚向前,一片孤帆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通过边看视频边听《送别》的旋律,一种与朋友分别后依依惜别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这时,吟诵这首诗,已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情,引导学生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去感受其语言之美,领悟其意境之美,鉴赏其情感之美。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升语文素养,获得美的享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