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丽的彩虹》教学设计

(2016-03-12 22:35:28)
标签:

教学论文

分类: 示范引领

《美丽的彩虹》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材内容分析:

<<美丽的彩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十单元中的一篇主题课文。这首儿童诗按彩虹从出现到消失的过程,通过人物的对话,描绘了彩虹的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彩虹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神往之情。这首诗歌分为六节,每一小节浅显易懂,很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学习本文,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

学情分析:

彩虹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美好的,孩子们对它更是充满了向往之情,这就有了学习这课的感情基础。与此同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大的潜力。而这首儿歌给孩子们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空间,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讨论交流,体会彩虹之美,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2、认字13个,继续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太阳图片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趣,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那现在我们就来猜一个谜语,请注意听好了:天上有座彩桥,不用水泥和木料,只好看不好走,太阳公公把它造。谁能告诉我它是什么呢?(生答后,师板书:彩虹)  指名说说怎样记住字。

2、你们见过彩虹吗?能说说自己见过的彩虹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没见过也不要紧,小朋友,请看——(出示课件:彩虹图片)欣赏完了这些画面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能用一个词形容一下彩虹吗?(美丽、漂亮、好看……)是啊,很多人也有同感,还有人特意为它写了一首小诗呢,题目就叫──(补充课题:美丽的) 

3、谁能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课题?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⒈大家想知道课文中的彩虹是什么样的吗?那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课文吧。(课件出示课文,并同步播放课文录音。)

2、自读课文,认识生字。 

好听吗?想不想自己试着读一读?哎,别急。如果你在读课文的过程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师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的方法并小结。)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开始吧!

3、互读课文,并检查生字的读音。 

同学们读得真认真!现在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好不好?读完后,互相检查一下生字的读音。如果全读对了就奖给他一颗星星,不会的教教他。

4、检查学习生字词。

(1)课件出示词语。

雨过天晴  神奇   遥远  仙女  戴上  天空  银河  

越来越淡  头顶  下滑  颜色  巨大  项链  一定      

①现在我们来做个闯关游戏,首先进行的是词语闯关。请看大屏幕。谁愿意接受挑战?指名读。(恭喜你,闯关成功!来教教大家。)

②学生齐读生词。

③学生赛读。

(2)课件出示生字。(瞧,调皮的字宝宝们跳了出来,你们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

晴  神  遥  仙   戴  顶  滑 

    淡   空  丁  定  巨  色

①指名读,并给生字找个好朋友 

②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些生字?(换偏旁、形近字比较、猜谜语、加一加、减一减……)

③这里有一个字宝宝很有趣,老师编了一句儿歌,你们猜猜它是谁:一个土一个田,共字在下面,左边斜钩加一撇,别忘带个点。(戴)

④老师教读。

⑤现在我们继续闯关──“开火车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体会内容。

1、自由读文一遍,看还有没有不认识的生字,注意读准字音。

2、全文有几节?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找五位同学轮读课文。要求:其他人认真听,想一想,他们的字音是否读准。并用手指着字,别人读到哪,指到哪。

3、指名评价后,学生齐读儿歌。

4、通过刚才的朗读,哪位同学告诉我,彩虹像什么?你是从课文中哪一节知道的?能读读吗?(师板书:神奇的桥)

1)他读得怎样?谁评价一下?

2)指导朗读:要把“神奇”读得重些,表现出彩虹的奇妙;把“遥远”的音拖长一些,表示很远。

3)老师范读。

4)学生齐读。

5、彩虹还像什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1)指名回答后,读出相关语句。(师板书:美丽的项链)

2)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如美丽、更加

3)学生齐读。

6、师引读:是啊,天上的彩虹太美了!丁丁看着看着,越看越觉得彩虹像————,他说————。冬冬看着看着,觉得彩虹像————,她说————

7、丁丁、冬冬把彩虹描绘得如此美丽,那你们觉得五颜六色的彩虹还像什么呢?播放课件,再次欣赏彩虹图片。

1)学生边欣赏边想象,然后四人一组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如 :围巾、彩带、丝带、拱形门、发卡、滑梯……

3)说得真好!你想当小诗人吗?朱老师和你合作,我们一起把刚才说的变成小诗。好吗?(课件出示句式:我说,彩虹是——)引导学生编诗。

8、那小弟弟、小妹妹看到这美丽的彩虹,又说了些什么呢?谁愿意为我们读读课文的4、5小节?

(1)各找一名男女生读。生评价,看是否读出了疑问的语气。

(2)指导朗读。注意这里有许多小问号,应该读出问的语气,把声音扬高一点。

(3)全班分男、女生合作读这两节。

(4)小弟弟、小妹妹原来是问了不少问题,他们真会观察、真会思考。你们可要向他们学习哟!那你们有没有问题想问彩虹姐姐?

9、这么美的彩虹,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见到呢?你是从课文的哪一节中知道的?(生回答后,师板书:雨过天晴)

播放课件:(雨过天晴,彩虹出现的动画)

1)理解“雨过天晴”。(贴太阳图片)

2)抽学生读此节。

3)齐读第一节。

10、彩虹出现在雨后,特别是夏天雷阵雨之后,时间一般很短。你们看,彩虹的颜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渐渐的,它怎么啦?(课件演示:彩虹慢慢消逝的过程)

(1)课文哪一小节描写了这个变化?(指名读,师板书:回到白云中)

(2)越来越淡怎样读才能让人感到淡?

(3)你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样的词语?(如:越飞越高、越来越大、越走越远……

(4)是的,彩虹的颜色越来越淡,它最终回到了白云中间。让我们用自己美妙的声音、带着对彩虹的喜爱之情再读读这首小诗,让这一美景永远留在我们心中。(学生齐读课文)

四、拓展欣赏。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彩虹姐姐交上了朋友。来,我们一起听听她的自我介绍,看看这一美景是怎样形成的。(播放课件)

 2、学习了这首儿歌,我们都知道了彩虹是美丽的。那同学们,你们谁能告诉我,还有什么是美丽的?(如:美丽的鲜花、美丽的白云、美丽的田野……)

3、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非常棒。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件小礼物,想不想要?(想)老师的礼物是一首儿歌,名字叫《七色光之歌》。也让我们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每位老师。好不好?(播放儿歌)

五、作业设计。

1、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画一画彩虹。

2、科学实践:做人造彩虹的小实验。(选择一个晴朗的白天,最好是在上午或下午,背对着太阳,口里含水向天空用力喷出去,就会在水幕中看到彩虹。)   

六、板书设计。

美丽的彩虹

            神奇的桥

      雨过天晴  ─────>   回到白云中间       

美丽的项链    

 

                                                                                                                                                  

教学反思:          

《美丽的彩虹》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学习中又渗透了自然小常识。因此,学生学习起来很有兴趣。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基础。所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而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有效运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上课伊始,利用课件直观、形象地对学生进行彩虹的图片展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审美的乐趣,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样,为引出课题作了铺垫,同时也为下文的学习打下了一个很好的情感基础。

2、初读课文时,播放动画和课文录音,力争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他们更快地入情入境。同时利用课件设置闯关游戏,很好地引导了学生学习并掌握生字词。

3、在感悟文章内容时,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首先,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提出问题:你们觉得五颜六色的彩虹还像什么呢?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问彩虹姐姐?这样一来,很好地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他们的思维高度活跃,引发了创新火花,开启了思维之窗。接着,我用生动、真实的课件,将雨过天晴的情景再现了出来。学生入境自读感悟以及教师的指导将彩虹的美用朗读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最后,运用多媒体展示彩虹的消失过程,这样就和刚才展示彩虹的出现,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呼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大自然这一奇特现象,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拓展欣赏环节,播放课件,通过彩虹的卡通形象作自我介绍,让学生在很轻松的环境里,对彩虹这一现象的形成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学生开拓了眼界,初步培养了他们崇尚科学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