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教育文集《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读书笔记

(2015-11-15 09:06:11)
分类: 学习情况

         

              读于永正先生“五重教学法”有感

 

于永正先生教了近四十年的小学语文,积淀了五句话: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简称“五重教学”。

一、重情趣

先生认为“情”字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先生关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因为他们最需要老师的同情、理解。他从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学生,因为用一把尺子量全班学生,量出来的只能是失望灰心,甚至愤怒。所以,先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从不企图把全班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想一想,在平常的教学中,对于某些差生的表现,我们为什么生气、愤怒,甚至出现了不理智的行为,就是因为忽略了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是用一把尺子量全班的结果。所谓“差生”,只不过在学习上比别人逊色一些,在其他领域里,“差生”不一定就差,许多“差生”在成人后变得很有出息,而且对老师也很有感情。因此,我们做老师的也要像先生那样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才能彻底改变对“差生”的看法,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关爱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跟着我们学习都能感到快乐,都能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作为语文教师,不爱语文教学就教不好语文,更要紧的是上课要有情。只有关注了教材和学生才能体现一个“情”字,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课前,先生总是找准文章的感情基调,一遍又一遍地练读,不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决不罢休。先生认为,教学艺术首先是善待学生的艺术,是在师生之间的情中。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我们总可以清楚地看到先生把自己的责任定位于组织教学,是引导、是点播、是鼓舞、是激励,在他走进课堂之前,就准备了一百高帽子,上课的时候,随时戴在学生头上。因为,他清楚地知道,在儿童的世界里,伟大不是大海,而是溪流。说到语文教学中的“趣”字,先生认为绝不是凭着课件、教具、表演以及各种形式的合作来体现,而是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沉入文字之中寻“趣”,教学设计要有新异性。另外一点,先生强调教师要有幽默感,幽默是教师强有力的助手,它能是使学习变得轻松,能使师生在愉悦的交流中融为一体。

二、重感悟

什么是感悟?先生认为,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领会。怎么悟呢?一个字:读,一边读一边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先生在这一部分的讲述中着重讲解了他在教学中是怎样体现一个“读”字的。于永正先生备课先备读,拿到一篇课文他总是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一直读到“其言皆出吾口”“其意皆出吾心心”为止。课堂上,先生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流畅,每篇课文,他都花一节课时间指导读,做到每个人都读通顺,一部分人读出感情。接下来的第二件事是品味赏读,在微观上探究,在这个环节中,或抓住在文章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的词语,表现力特别强的词语;或抓住特别精彩的句段;或抓住表现手法上的精彩之处等等。第三件事就是精彩之处熟读成诵。在此过程中,先生的责任是指点迷津和激励,他认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为了在阅读中学会阅读,为了发展语言,为了提高人文素养而读的,而不是单单为了理解、领会内容而读的。如果把时间过多的用在“小组合作”上,用在讨论评价上,是有悖于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的。

三、重积累

说到重积累,先生认为还要从学习语文的目的谈起。学习语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掌握语言这个工具,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哪里来?走进校门以前,是听来的,是在听说的实践中习得的。进了校门则主要是从书本中读来的,在读、写的实践中学得的。语言靠积累,能力靠实践。积累,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包括情感)的积累。这三者缺少了任何一点,都学不好语文。语文教学就是要强调记忆、积累,而理解是在积累的基础上大脑自动调出、匹配的过程。于先生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绝不能就课论课,搞平面搬移运动,也不能将课文任意肢解搞散装零售式的分块教学,更不能关起门来教学,而是要强调整体感悟和科学有效的积累。第一,语言的积累。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重视课外阅读;把做读书笔记作为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老师说: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拥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第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现在的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也太少。学生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再加上书读得少,因此他们的心理词典所储存的词条就少得很。这势必影响他们的理解,影响他们良好情感的形成。于先生建议:经常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带到博物馆去,带到军营去,带到工厂去,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学生的生活丰富了,感受自然就增多了。与此同时,语文老师更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重积累,才能得心应手。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重迁移

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语文是人类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当然掌握了就是运用。在教学中,要边学边用。美国著名的教育家特而福特提出了一个口号叫为迁移而教;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举一隅而以三隅反的理论,强调的也是一个字。学了不用,或者不会用,知识就成了死的了。语文教学中的迁移主要是指的是读的迁移和写的迁移。对学生号召,示范,检查,鼓励;对家长,动员。动员他们为孩子做(或买)书柜,刻藏书印章,买课外书,订报刊。对学生的号召、示范、检查、鼓励缺一不可,要四管齐下。一旦学生得到益处,被书倒了,到了手不释卷的程度,那就意味着养成习惯了。但读课外书要引导。对一些不爱读书的学生,请家长多买童话和故事情节紧张、有趣的书读,以便吸引孩子;对粗心的学生,常看他们的读书笔记,常常和他们讨论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人人做读书笔记,主要是摘抄。不动笔墨不读书,还要求每位学生读书做记号。凡是读过的书一定要留下读过的痕迹(只要是自己的)。凡是不认识的字要查字典,为其加上拼音,写上注释。凡不理解的词语做个问号,凡认为写得精彩处、重要处,划上波浪线,等等。养成做记号的习惯十分重要,它可以养成思考的习惯,可以培养学生抓要点的能力。什么叫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会读书的人。怎样进行由读到写的迁移呢?从大的方面来说,小学生的作文练习,都是由读到写的迁移,所以应该十分重视作文训练。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是一切学习的开始。于老师的经验是,他从不先考虑什么创造,但也不要求学生刻意去模仿,更不要去抄袭,一切都有在不经意中,一切都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因材施教。从小的方面来说,根据学习的课文,进行片断仿写。在教学中,于老师“大”“小”都抓。每次小练笔都让学生学得有意思,愿意写。虽说要“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但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量要适度,要求很低。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把孩子教死,要少做题,多读书。要让孩子读出灵性来,写出童真来。
    
五、 重习惯

先生所谈的习惯包括两点:一是学习习惯,二是运用语言的习惯。在教学中,他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教学最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习惯只要是指:爱读书报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做读书笔记的习惯,遇到生字查字典的习惯。而运用语言的习惯则要靠反复的练习和实践才能逐渐养成。先生还特别重视“身教”,他常把自己买的书带到学校里读,故意把自己的读书笔记落在讲台上让学生看。人们常说,小时候,人是习惯的主人,长大后,人是习惯的奴隶。从小培养好习惯,可以受用一生。

掩卷深思,为什么先生会对语文教学能够如此高瞻远瞩?他既能跳出语文教学纵览全局,又能出神入化的融入其中,归根结底,我想还是缘于对语文教学的挚爱,对学生的挚爱,对教育事业的挚爱。由此我想,我们做老师的,只有像于永正先生那样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爱”字,爱自己的教学,爱自己的学生,才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