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王庠书原文及翻译
(2014-07-24 17:57:59)
【原文】
别纸累幅,过当②。老病废忘,岂堪英俊如此责望邪③?少年应科目时,记录名数沿革及题目等,大略与近岁应举者同尔④。亦有少节目文字,才尘忝后,便被举主取去,今皆无有,然亦无用也⑤。实无捷径必得之术⑥。但如君高才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而其实皆命也⑦。
但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⑧。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⑨。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10。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11。甚非速化之术,可笑可笑。
【注释】
①王庠(xidng祥):字周彦,七岁能文,十三岁丧父,闭门穷经史百家书传注之学。
②别纸:另外几张信纸。这里指另几张写有恭维苏轼内容的信纸。
③英俊:才智出众的人,这里指王庠。责望:本为责难怨望,这里是期望的意思。
④应科目:参加科举考试。科目,分科取士的项目。名数:户籍。
⑤节目:本指树木枝干交接处,木结坚实难攻,故言节目。
⑥必得之术:指应举者在应举时一定能得到功名的方法。
⑦可得之道:作者《答王庠书》曾言:“如君自信不回,必不为时所弃,又况得失有命,决不可移乎?勉守所学,以卒远业。”
⑧卑:自己的谦称。过:经过,引申为“遍”。尽之:指完全掌握书中的内容。
⑨一意:一个方面的问题。余念:指其他问题。
10事迹:过去的事情。故实:故事、史实,指足以效法的旧事。典章:制度、法令的总称。
11迂钝:迂缓蠢笨。八面受敌:比喻遇到各种问题。
【翻译】
你在另外许多信纸上写的赞颂我的话,说得不恰当。我年老多病,记性不好,怎么能经受得住你这才智杰出的人对我寄托这么高的期望呢?我年轻时参加科举考试,所记的户籍、制度沿革以及应试的考题等资料,大致和近年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所记的内容相同。我也写了些难度较大的文章,刚被录取,就被主考官拿去了,如今我都没有了,即使有也没有什么用处。实在没有捷径可以找到肯定能得到功名的方法。但像你这样才力高强,在学习上积累几年功夫,自然能寻得求取功名的方法,而其实能不能得到功名都是命中注定的。
不过,我的意见,却想要求学的年轻人,读每本书都要读几遍,完全掌握书巾的内容。书中内容丰富,好比进入大海,各种宝物都有,人的精力有限,不能同时把它们拿光,只不过拿那些需要拿的东西就是了。因此我希望求学的人每次先确定一个问题去钻研书本。比如想要研究古今兴亡、治理得好坏的经验教训、圣人贤人发挥的作用如何,就将这作为一个问题,有目的地来钻研书本,不要想到其他问题。然后,再去钻研事迹、史实,以及典章、文物制度一类的问题,方法也和上面讲的一样。钻研其他问题也仿照这个办法。这个办法虽然迂缓、蠢笨,但一旦学问到家,即使在治学时遇到各种难题,也能应付自如,和那些泛览群书、未作深入钻研的人就不能同日而语了。这实在不是什么速成法,可笑,可笑。http://www.5ixuexi.net/wenyanwen/jingdian/5868.html
【内容分析】
后生王庠向苏轼求教应举的经验和治学的方法,苏轼写了这封答信。他在信中一方面告诉王庠,应举“实无捷径可得之术”,同时又以通俗的比喻向对方介绍了自己积累多年的读书、治学经验。即每读一部书都要认真读几遍,完全掌握书中的知识。每读一遍都要集中钻研一个方面的问题,如此积学数年,打下雄厚的基础,就能在学术上立于不败之地。后来黄庭坚说:“古人有言:‘并地一向,千里杀将。’要须心地收汗马之功,读书乃有味;弃书策而游息,书味犹在胸中,久之乃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尽心于一两书,其余如破竹节,皆迎刃而解也。”(《与王子予书》)他讲读书要有明确的目的,要刻苦,要专心致志,要有重点地读透几本书。这些和苏轼所提倡的踏实学风和比较合理的读书方法有相通之处。他们的看法对我们今天治学读书仍有借鉴作用。
【注释】
【翻译】
【内容分析】
前一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
后一篇:一个人,一首歌,念一段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