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2016-06-13 16:01:41)

 九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内外比较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回答文后问题。(19分)

【甲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乙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②,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③,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④,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②溉汲:取水。③穿井:挖井。④使用,这里指劳动力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是鱼之乐也(                        (2)子固非鱼也(            )

(3)及其家穿井(          )                  (4) 闻之于宋君(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庄 子 与 惠 子 游 于 濠 梁 之 上

(2)宋 君 令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4、用原文填空(3分):

甲文中的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是因为惠子的一句反问“                           ”,而挑起的。乙文中是“国人道之”“宋君令人问之”都是因为“                        ”而引发的。

5、甲文中,庄子认为鱼儿“出游从容”,是很快乐的,这表现了庄子怎样的心境?乙文中宋君 “令人问之于丁氏”最后知道真相,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4分)

                                                                              

答案:1、(1)这   (2)本来  (3)等到,到了  (4)使……听到

2、(1)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2)(我说的是挖井)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动力,不是在井中得到一个人。

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2分)丁氏穿井得一人(1分)

5、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2分)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2分)(言之有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①。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②玉人③,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注释:①子罕:人名。②示:给……看。③玉人:琢玉的工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惠子相梁(                        (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

(3)宋人或得玉(          )              (4)若以与我(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2)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不若人有其宝

4、用原文填空(3分):

甲文的惠子知道好朋友庄子来看望自己,却在别人的挑拨下,马上对庄子起了疑心,进而大动干戈:“                                        ”,庄子用一系列比喻,并用“                                                          ”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乙文中的子罕用“                                                              ”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5、甲文中的庄子和乙文中子罕有什么共同之处呢?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1、做宰相        国都,京城         有人      如果

2、(1)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2)我把不贪财物的品质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

3、(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2)不若/人有其宝

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我以不贪为宝)

5、他们都具有清高自守,视爵禄财富如粪土,把高尚的品德、廉洁的情操当作宝的特点。

三、课内外对比阅读,完成文后问题。(19分)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夏后伯启与有扈(1)战于甘泽而不胜。六卿请复之,夏后伯启曰:“不可。吾地不浅(2),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3)不善也。”于是乎处不重席食不贰味琴瑟不张(4),钟鼓不修(5),子女不饬(6),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

故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

注释:(1)夏后伯启、有扈是古代的人名。(2)浅:狭、窄小。(3)教:教化.(4)张:乐器上弦。 (5)修:设置. (6) 饬:谨慎、恭敬。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2)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       )    (4) 期年而有扈氏服。(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固欲胜人者,必先自胜。                                                        

3、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1)登轼而望之                     (2)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4、用自己的语言概括。(4分)

(甲)曹刿认为作战要取得胜利的前提条件是:                                 

(乙)夏后伯启认为自己打仗不胜的原因为:                                   

5、结合甲乙两段内容,说说作战要想取得胜利需要做到哪些? (3分)

                                                                                   

                                                                                 

答案1、(4分)(1)目光短浅 (2)案件 (3)好(4)满一年

2、(4分)(1)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完全耗尽。(2)所以想要战胜别人,就一定要先战胜自己。

3、(2分)(1)登轼/而望之(2)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也

 4、(4分)(1)政治上取信于民。(2) 要胜别人必须先战胜自己。

5、(3分)(1)政治上取信于民;(2)军事上抓住战机,知己知彼;(3)想要战胜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

附译文:夏后伯启与有扈氏在甘泽作战却不能取胜。.大臣们请求再次出兵攻打,夏后伯启说:"不可以。我的国土不小,我的百姓不少,进行战争却不能取胜,(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我的德行浅薄,教化不好而造成的啊。"于是夏后伯启就坐卧时不垫两层席,吃饭不用两样菜,不听音乐,不设置钟楼,自己子女不穿带有装饰性的衣服,.亲近亲属,尊重长辈,尊敬任用有贤能的人。一年以后有扈氏归顺了。

因此,要战胜别人,就必须首先战胜自己,要批评别人,就必须首先要批评自己;要了解别人,就必须首先要了解自

、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巨,臣之妾畏巨,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巨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说苑》)

[注释] ① 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少孺子:年轻人。③ 三旦:三天。④ 委身曲附:变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 务:一心,一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     (2)虽欲言(    

(3)子来何苦沾衣如此 (     )     (4)如是者三旦  (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今 齐 地 方 千 里            (2)蝉高 居 悲 鸣

4.请从两篇短文中各找出(归纳)一个成语。(2分)

                                                                                5.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5分)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

                                                                                 

答案:1、(4分)(1)指责(2)即使(3)对男子的尊称,相当于“您” (4)这样 

2.(6分)(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并且传入我的耳朵的人,受到下等的奖赏。(2)这三者都一心想得到他们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及后面的祸患。

3.(2分)(1)今 齐 地/方 千 里            (2)蝉/高 居 悲 鸣

4.(2分) 门庭若市或从谏如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5.(5分)(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

(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五、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上(汉文帝)下诏赐民十二年租税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税。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①!”慎夫人②衣不曳地,帷帐无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其后七十年间,国家亡③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④廪庾⑤尽满,而府库余财。——《汉书·食货志上》

【注释】①何以台为:还要露台干什么呢!②慎夫人:汉文帝的宠妃,在宫中与皇后平起平坐。③亡:通“无”。④ 都鄙:京城和边邑,借指全国。⑤廪庾:粮仓。

1.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  )           (2)亲戚畔之(   

(3)尝欲作露台(   )                 (4)慎夫人衣不曳地 (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攻亲戚之所畔    肉食者谋之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以示敦朴  

C. 为天下先        此为何若人         

D. 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6分)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召匠计之,直百金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得 道 者 多 助                       (2)遂除 民 田 之 租 税

5. 用自己的话说说汉文帝治国的做法及效果如何?第一则材料中孟子所提倡的什么主张可以体现?(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分)(1)限制  (2)通叛  背叛   (3)曾经  (4)拖

2.(3分)D

3.(6分)(1)震慑天下不能靠 武力的强大。

(2)(汉文帝)召见工匠计算露台的花费,价值百金。

4.(2分)(1)得 道 者/ 多 助                  (2)遂除/民 田 之 租 税

5.(4分)做法:汉文帝减轻百姓赋税,节省宫廷开支。效果: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富足,国库充盈。 体现主张:施行仁政。

六、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孙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尤病诸。”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然:吃惊不安的样子。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尤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特别担心做不到呢。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2)入则无法家拂士(       

(3)官大者,主恶之  (         )     (4)吾施益博(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2)可以免于患乎?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行 拂 乱 其 所 为            (2)有三 利 必 有 三 患

4. 用原文语句填空。(3分)

乙文中狐丘丈人的忧患意识是:

                                                           

5.乙文中孙叔敖是怎么避免祸患的?结合【甲】文用自己的话来解释。(4分)

                                                                              

答案:1.(4分)(1)指国外(2)通“弼”,辅佐(3)讨厌,厌恶(4)广泛(每小题1分)

2.(6分)(1)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可以凭借这种做法免除祸患吗?

3.(2分)(1)行/拂 乱 其 所 为            (2)有三 利/ 必 有 三 患

4.(3分)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  

5. (4分)孙叔敖认为在得到“三利”之后应更加小心谨慎、心系百姓。这表明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的“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句的意思基本一致。

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1~5题。(19分)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齐桓公①问管仲②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③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④之则安,辅⑤之则强,非⑤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⑥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注释①齐桓公:春秋诸侯,五霸之主,姓姜,名小白。  ②管仲:齐桓公的贤相,名夷吾,辅佐桓公成霸业。  ③苍苍莽莽:形容广阔无边  ④与:亲附,拥护爱戴  ⑤非:非难,责怪。  ⑥人:这里指统治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池非不深也(                    (2)亲戚畔之(            )

(3)曰:"贵天" (          )              (4)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           )

2、翻译下面句子。(6分)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君人者,以百姓为天。

                                                                      

3、请用“/”标出下列语句中的语音停顿。(每句标一处)(2分)

(1)夫环而攻之          (2)百姓与之则安

4、用原文填空。(3分)

甲文的中心论点是“                                                        ”,乙文中                                                           ”,印证了甲文中的结论“                                                                    

5、甲乙两文共同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了               ,甲文从          的角度来论述的,乙文则更加强调               的重要性,“天”即               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护城河    通“叛”   以……为贵(认为……尊贵)   

2、(1)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君:名词作动词,做……君主)

3、(1)夫/环而攻之      (2)百姓与之/则安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以民为本”(人的重要性或人心所向)   施行仁政   要以百姓为尊贵    百姓是国家的基础 (意思对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