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童正军:《除法的意义》课后反思

(2015-04-01 11:34:18)
标签:

佛学

教研

数学

小学

交流

分类: 心路思语

       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除法的意义”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直接影响到以后学生正确选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建议中提到:让学生摆学具、看课件演示分的过程等活动,充分感知“平均分”在除法中的两种表述,真正把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落到实处。

     低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数学活动中必要的操作既可以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体验、理解数学的知识,形成永不忘记的感知记忆。因此,我在教学中把学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摆一摆、分一分,先根据要求摆平均分成多份,得出每份的数量,理清“总数÷份数=每份”这一数量关系,学生在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什么是总数、什么是份数、什么是每份的数量,同时体会到除号就是平均分;再根据要求每几个分一份的要求动手来分,有了前一次的经验,学生很容易就能分辨出算式中每一部分表示的意义,归纳出“总数÷每份=份数”这一数量关系。

       课后,带给我的反思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两点:

一、有效利用直观形象形成感知经验。

       一堂课并不是教师说得多,学生就学得好,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理解记忆应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独立的思维,让学生亲自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动手操作是最简单的手段。而平均分从其分的过程看,又存在两种不同的分法:一是先确定每一份是多少再分,二是确定平均分的份数再分,但从其分的结果来看是完全一致的,都是把一些物体分成相等的几份。学生只有在动手实践后才能建立表象,从自己的主动学习中感受同样多的概念,每个数量的意义。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也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平均分,教学从现实情境入手,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数学,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用数学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合理利用已有经验迁移知识。

       从把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明确除法就是平均分活动的数学概括,只有让学生体会和了解了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学生能有序地、有条理、完整地表述除法的含义,动手把一些物体按每几个一份进行平均分,已有的经验和表述在这时就可以迁移过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各种能力,学生头脑中除法的模式初步建立。

       在课改实验中,我们应更多的思考学生如何学,如何教学生学会学习,远比思考如何把知识讲明白更重要,还课堂的主动权以学生,让他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快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