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人、书法家祁石印象   李彦乔

(2015-03-05 18:26:59)

                              诗人、书法家祁石印象

                                       李彦乔

 

祁石出生于山西寿阳祁氏书香世家,是一代儒宗祁寯藻后裔。祁寯藻不但是晚清名相,而且还是著名的诗人和书家。祁石继承家学,在诗与书方面也颇有造诣。

祁石作诗博观约守,唐宋兼采,沿袭了祁寯藻的雅正大气,大部分诗作写得豪迈奔放,而又不失细腻与典雅。为了陶冶诗情寻觅诗意,祁石几乎走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他就像一个苦行僧那样,在如画的山水间不停地行走,别号八方狂客由此而名。为了节省一个铜板,他住最次的旅店,吃最次的饭菜,有时一包方便面便可骗过辘辘的饥肠。凭着他的执着,贫穷的祁石终于成为一个最“富有”的人。“今来拜岱宗,夜上日观峰。石卧闻松啸,风披见雾腾。拿云霞散海,击水浪连空。大块金轮起,玉皇变赤童。”(《泰山日出》)是何等的大气!“北饮黄河水,西吞秦岭峰。壁削争万仞,岩垒竞千层。步谷阴风卷,攀阶怪石封。敢鞭白雪虎,直上揽天星。”(《登华山》)是何等的豪迈!“太白楼外太白游,万里山川大鹏收。牛渚涛声惊赤壁,洞庭月色冷黄洲。诗成天姥神仙乐,笔落长安鬼怪愁。仗剑出峡风浪恶,一樽美酒驾扁舟。”(《登太白楼》)是何等的伟岸。“太行久卧气吞荒,快意登楼阅大江。万顷沙洲湖吐纳,一条玉带海翻扬。峡曲惯惹骚人怨,野旷能平壮士伤。莽莽昆仑冰雪在,急流领唱太平洋。”(《金陵阅江楼上》)是何等的雄壮!“夜半山人静入梦,一弯新月已敲门。花生叶长东墙上,无奈鸡犬三两声。”(《夜半》)是何等的奇绝!“野风生古树,山月起荒村。群鸟飞天尽,独留踏雪人。”(《双凤山麓》)是何等的淡定!
  祁石简直天生就是一个诗人!他的诗绝对是其坦荡纯真,洁介远俗性格的再现。
  祁石不仅诗写得文采飞扬,他的书法也很是了得!他的草书汪洋恣肆而又收放自如,他的行书温婉细腻而又不媚不俗。在谈及自己对书法艺术的体会时,祁石非常强调气,即所谓正气。他认为有气才能有魂,魂因气而生,气因魂而存,二者相得益彰。的确如此,他的书法作品就充满了豪迈之气,恰到好处地诠释了自己对书艺的见解。
  站在祁石的书法作品前,你会感到一股浩然之气扑面而来。他的草书起伏跌宕一气呵成,仿佛九天落瀑,让人顿生惊心动魄之感。他的行书稳健劲秀,刚柔相济,笔随意走,意随笔行,随意中透出灵动和典雅,气韵如太极之曼妙而悠长。读祁石的书法,就仿佛读到了他的内心。

祁石性格沉毅、爽直,疾恶如仇,傲岸不羁。他主张“作诗作字要正视现实,力戒媚俗丑怪之笔,浮滑粉饰之调。”所以其诗风书骨雄奇豪放,互相表里,文人气息极其浓郁。

祁石十五岁开始临习书法,始学颜、柳、褚与王羲之,又广涉百家,其中于汉魏《郑文公》、《石门颂》临习功夫很深。对北齐高僧安道一写的经书摩崖心摹手追,并沿秦上溯至古籀。对他的祖先祁寯藻的人品书艺推崇有加,而对张旭、怀素其人其书更是喜爱成狂,特别是把傅山尊像供于巢中,日日瞻拜,沐手而书。他是抱着一颗敬畏的丹心虔诚而神圣地匍匐在这些书法大家的脚下,一笔一划丝毫也不敢怠慢,别号半痴由此而得。他虽然奋力追随却绝不泥古,而是博采众长志在破茧。四十年后的今天,祁石的书艺终于出类拔萃自成一格。但是,对待自己的创作,他从不拘泥守成,每幅作品都要追求变化,求新求变恐怕会成为他一生难以圆满的梦境。

需要强调的是,祁石只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他在艺术上孜孜以求的过程一定是极其艰辛的,个中甘苦不是常人可以体味。因开发祁氏文化与地方当权者意见不合,竟然辞掉县政协常委,远离势利,安贫乐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过着一种近乎隐居的生活,时呼“怪人”。他说:“艺术是寂寞之道。”这或许是他从自己的生活、艺术实践中悟出的真谛。祁石生性顽健好动,从小热爱武术,为了他所钟爱的诗艺与书艺更上层楼,竟然千里迢迢不辞辛苦跑到道教名山武当拜在了三丰派掌门人钟云龙道长门下,诗剑相参,拳书互通,心无旁骛地在太极之道中寻悟升华,自饮其苦又自尝其乐。他把诗道、书道、武道三道合而为一,已臻化境。识者称祁石为“痴狂隐一怪,诗书剑三奇”。
  还没有听说祁氏门内有谁步祁寯藻的后尘,期望成为诗人与书家,祁石或许是一个唯一。他的灵性和对艺术的独特感觉好像是与生俱来的,仿佛如鱼得水、如鸟投林,一发而不可收。祁寯藻非凡的艺术才情直到一百五十多年以后才在祁石的身上得到传承。
   祁石就是这样一位颇有造诣的诗人和书家。可惜的是,由于多年的蛰居又淡于名利,至今了解他的人并不多。但愿世有伯乐,别让祁石这位在艺术的道路上苦苦求索的隐逸之士被喧嚣的大潮淹没。

                                           (此文登载于2012年10月3日《书法导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