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非同一控制下合并的公允价值调整

(2016-06-26 12:24:21)
分类: FICO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鬼才信公平这字,只是书上这样写写而已)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的成交价格。在购买法下,购买企业对合并业务的记录需要运用公允价值的信息。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依靠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在实务中,通常由资产评估机构对被并企业的净资产进行评估。公允价值概念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提出,六、七十年代觉得这个比较扯淡,于是慢慢淡化,后来美国经历过一系列财务丑闻,复又得以重视, 有人说新准则最大的亮点就是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由于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变化,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局限性日益凸显。由此,传统财务会计计量属性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以提供反映现金流量和公允价值的信息。可见,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存将是传统会计计量属性的发展趋势。 
公允价值的使用几经跌宕起伏,持续至今,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焦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相当长时期内甚至现在也依然被许多人认为是完全对立的两种会计计量属性。就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孰优孰劣,学术界和实务界有不同的见解,但学术界许多研究都认为公允价值必将取代历史成本,不会持续并存。 (搞学术的就是吃饱坑实务的,你要让他来做公允价值报表调整他也蔫巴歇菜),但根据大叔观察,很多实务派认为公允价值就是个P,
什么是公允?(这个时候评估届的人就出来忽悠了,公允评估谁家强,跑去山东找南翔),我倒觉得不要客观点就好。
       FASB在其1998年发布的SFAS133中提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最合适的计量属性。***通过调查研究,国内虽然发现公允价值在使用过程中虽然存在很多问题,但大多数人仍坚持公允价值应扩大使用范围(起码评估届人士欢迎啊,他们就有活可干了, N年前我在S市,评估师刚评估好一栋大楼为80亿,评估结果揭晓前改了,成60亿了,据说头天晚上有人请评估师应该是泡了下妞,果真无下限啊这是)
   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资产的计量属性,目前会计界尚存在争议,主要是管理当局利用公允价值被动性地左右报告损益,对未实现收益和利得进行入账时高估企业的价值,报表项目之间由于计量属性不一致而不可比,最致命的是取得成本太高!比如请评估机构那也是要银子的.中小合并报表调整公允价值毛线啊,自己坑自己那是,但是考试时,你必须照搬书本,老实做题!否则的话你考100年也拿不到证,合并实务中如果你一味死搬书本,那可能是自己坑自己.

  新准则增加了共同类科目,属于金融业专用科目,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及衍生工具最合适的计量属性,新增的共同类包括清算资金往来、货币兑换、衍生工具、套期工具、被套期项目 ,如果是合算金融工具和衍生工具,财务核算用公允价值, 这也就是算了.
   问题是要将公允价值推到非同一控制下的合并, 说道合并报表的公允价值调整了,有人认为,合并报表嘛,从购买日(非同一叫购买,购买法嘛,同一控制叫合并日)那购买的资产负债项比如存货和固定资产如果全部消耗了,后续新增加的存货和固定资产在合并报表时不再搞公允价值调整,这我就放心多了
(1)资产评估的公允价值和会计核算中的公允价值
会计中的公允价值是一种资产计量属性,建立在企业持续经营假设基础上;资产评估的公允价值是在交易假设,公开市场假设,持续使用假设和清算假设前提下的中介活动,资产评估中的公允价值的内涵和外延比会计计量要宽得多, 评估届和会计界衔接不够,甚至资产评估准则和会计准则相互矛盾 ,
关于这个命题,2年前吧,曾在1个CPA群争论过,过程不扯了, 争吵显得好木有礼貌.
(2) 非同一控制下的部分资产负债公允价值评估如下:
a.应收账款、应付帐款,对短期应收款项按应收取的金额作为公允价值;
对长期应收款项或长期负债,以按适当的现行利率折现后的现值确定其公允价值。
b存货。产成品和商品按其估计售价减去估计的销售费用、相关税费以及购买方通过自身努力在销售过程中对于类似的产成品或商品可能实现的利润确定;在产品按完工产品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仍将发生的成本、预计销售费用、相关税费以及基于同类或类似产成品的基础上估计可能实现的利润确定;原材料按现行重置成本确定。 c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无形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以购买日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本身不存在活跃市场,但同类或类似资产存在活跃市场的,应参照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确定其公允价值;同类或类似房屋建筑物也不存在活跃市场的,应运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 说说存货和各类固定资产吧,问题是,评估后,ERP财务模块如果继续采用帐面价值核算,而根据,境外收购需要做PPA分摊,按照公允价值编制合并报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12b0b44820102wbpo.html (目前准则允许使用下推会计)
  但有"权威专家"又要说了,下推会计不能算真正的公允价值,充其量只能是一种重置计量,如果类似油田企业每年要请莱得斯科重新评估原油储量,那就复杂了, 好比金融及衍生工具那样扩大到整个资产负债,那会计实务和报表合并就真得玩了. 没得玩得时候,实务作报表人人就达到了作报表的最高境界:
不看账居然把报表给做出来了,真是太神奇了(真有这样的事情,估计很多表姐表妹都这么干过).后来有个老财务接话了,这还神奇,起码财务还知道报表怎么搞出来的,最神奇的是:领导自己都不知报表上的数字怎么来的,居然把字签了!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所以中国也搞萨班斯法案,连带法律责任,尤其是那一帮在上市公司骗钱的混蛋们,谁TMD乱签字谁坐牢,估计报表信息化推广的就会很快!) 

比如非同一控制下要购买1家公司,2016/06(我写此文时候)请评估机构进行了评估,但是到2017年4月才正式接手,理论上,在2017.04实际购买日确定被购买方可辩论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这没有问题),如果再评估,评估费搞低点(我没有做过评估,有次问评估师,你们搞评估的是不是和我们做ERP一样一样的,有个套路,忽悠忽悠就拿钱走人,答案是YES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3) 下推会计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7910月公布了下推会计(Push-down axxounting)的文献;加拿大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CASSC)1987年也发表了一份关于下推会计的指南,提议并允在购买法下运用下推会计编制合并报表 什么是下推会计? 根据AICPA的文献,下推会计定义为:一个会计主体在其单独的财务报表中,根据购买该主体有投票表决权股份的交易,重新确立合并和报表的基础。这一交易导致该主体发行在外有表决权股份的所有权发生重大变革。也就是将原来由收购公司在合并时对所获得净资产的公允价值,调整下推到被收购子公司的会计报表中。 显然,采用下推会计后,原来由母公司在购买日进行的公允价值分配和确定的合并商誉金额,将直接在购买日记入子公司帐户,使得合并后子公司帐上所记录的资产和负债,已不是合并前的帐面价值,而是合并日的公允价值;相应地,有关资产的增值和合并商誉也只影响子公司记录的折旧和推销费用等,合并报表的工作底稿上就不再出现有关增值与合并商誉的处理和摊销业务,合并程度大大简化。  也就是说,从记账源头就解决问题!报表直接抓的就已经是公允价值!鉴于下推会计存在的弊端,也有反对声,这就不扯了,还是那句,事情没有对错,只有利弊!
   重点:非同一控制下,一般存货早卖光了,公允价值可以不考虑存货调整,真要搞调整,调整下固定资产就行了( 实务中非同一控制下几十家境外子公司,数十万级的资产,账面和公允差的关键还是一塌糊涂的,而且还有数百张报表要主附钩稽,所以我很想知道网上报道的那家用100亿RMB/公允价值购买人家账面价值5000万资产的钢铁公司境外子公司合并时 公允价值是如何调整的? ),你不调人家要说你执行会计准则不力,或者再大点,就是做报表的普遍财务素质低下.  有个事务所的老审计多我说:你不调整是不执行准则, 这是原则性错误; 你调整是否真的十分准确那另当别论, 说白了就是要给准则一点面子, 也给人家审计一点面子,说明您老人家在非常郑重在做报表,不是瞎掰数字!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3EN00SIGG.gif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