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非马《醉汉》诗赏析
(2015-03-30 08:24:06)
标签:
情感 |
分类: 诗歌 |
非马《醉汉》诗赏析
——即笔于《非马作品研讨会》
冰花
自古至今,写乡愁的诗很多,从李白的《静夜思》到余光中的《乡愁》,都是思乡游子最好的精神食粮。李白的《静夜思》给人以景色的美感,读后会让人赞叹诗人的才华,
家乡是什么,是你的出生地,是儿时住过的小屋,是童年常去玩的小河边,是妈妈和奶奶做的可口饭菜,是犯错时爸爸的责罚。乡愁又是什么?是身在外夜深人静时彻骨的思念,是节假日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的孤独,是岁月的艰辛和苦涩无人或无处可诉,是在域外生存碰到艰难却不能流泪更不能倒下,是做梦和喝醉了都想回到妈妈的身边。。。
而非马的《醉汉》便很到位、深刻而完整地抒发了这种乡愁情怀。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短短的一生,却千回百转,人生之路曲折多艰,如万里回肠回荡着愁绪。游子在外“左一脚/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这首发自游子心灵的形象而生动的呼唤,感动了不同肤色、种族和国家地域的读者。亲情的血浓于水,爱家爱国的普通又高洁的情操尽在诗中。四十个字所包涵的浓浓思乡情结让每位游子为之震撼,过目后就终生难忘。深沉凝炼难以言表的游子经历是诗人赋予此诗意境美与内在美的生命。同时,这诗也凝集了造形与韵律的外在美,堪称乡愁诗中的绝代佳人,是乡愁诗的颠峰之作与经典极品。它属于世界的文化精髓。
人们常说好诗如好酒。而这首题为《醉汉》的诗表面上看发于酒止于醉,散发着浓浓的酒香和醉意,却教人醉更教人醒,字字句句深深地刺痛了游子的心。此诗的标题领军了整首诗,这也是非马善于把题目做为诗的重要部分的一个好例子。
非马这首《醉汉》让我们更体悟到非马飞得有多高多远。这首《醉汉》穿越了时空和地域,永远抚慰着离乡背井的游子,永远在人们的心灵天空上翱翔。
精致的形式,圆熟的技巧--《醉汉》赏析
把短短的巷子
走成
一条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十年
右一脚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向您
走来
《醉汉》是台湾诗人非马的一首小诗。整首诗仅十行四十字,然而内涵丰富,意境优美,读来韵味悠长,如饮美酒,让人爱不释手。诗的前五行集中描绘了一个醉汉一次醉酒后回家的形象。“短短的巷子”被“走成”了“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十九个字就把醉汉酒后精神恍惚、左摇右摆的神态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来。六、七行则从时间上进行揭示:“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这不是醉汉某一次醉酒的经过,而是几十年生活的一个特写镜头。自然,这会让读者产生一个疑问:醉汉是一个醉鬼,沉湎于酒中,还是其心灵受到了某种煎熬,承受着无法言传的痛苦?前者会让人不耻,而后者,则具有某种震撼人心的美感,这正是作者所要诠释的。接着读下去:“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子对母的深深眷恋之情,跃然纸上。
这是诗的表层意象传递给我们的印象,进一步理解,非马是台湾诗人,海峡两岸至今未能统一,国家分裂,骨肉离散,这中间有多少动人的故事,又有多少伤心的故事!一股能以言传的复杂情绪被作者以短短的四十字含蓄而又深沉地传达出来。从这个角度,很容易看出主人公(醉汉)其实是远离祖国怀抱的游子的象征;而母亲,正是对祖国的亲切称谓。海峡两岸,隔海而望,距离是有限的,作者把它比作“短短的巷子”,然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限的距离却被无限拉长,成为“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并且是“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长时间的跋涉和渴望,却未能看到祖国的统一,这该是一种什么心情呢?痛苦还是失望?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作者并未言明,这就留给读者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从而也拉近了读者与诗的距离。最后,作者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这里,“努力”是必要的,也是一个游子对母亲(祖国)的最热情的回报。
这首精致的小诗之所以美丽感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人称转换运用得很巧妙。前七行的主语由题目构成,可以看作第三人称(醉汉),即“(醉汉)把短短的巷子/走成/一条曲折/回荡的/万里愁肠/左一脚十年/右一脚十年”。此时,作者(读者)和主人公(醉汉)的生活或者情感上还保持着一定的理性距离,然后在最后三行,作者开始揭示主题:“母亲啊/我正努力向您/走来”,第三人称也顺势转换为第二人称(母亲-您)和第一人称(我),这样,作者与读者与主人公(醉汉)一起融为第一人称(我),彻底剔除了作者,特别是读者心目中人为的距离,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的境界,进而使主题得以揭示,情感得以升华,小诗的结尾也因而显得别有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走来”一词把镜头拉近,表达了作者的希望和信心。
总之,精致的外在形式,圆熟的表达技巧,以及诗所不可缺少的激情,共同构成了这首小诗的亮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