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叶谦曾记云:“兰江之瑞山有山而院者三,东曰广岩,中曰无垢,明因枕西,林壑尤邃,山之穴於其中可二百馀丈,宅幽而势阻,沿麓而上古木千樟,坚筠万箇,环翠交陰,日月吐吞云烟偃薄,居其下者漫不知寒暑。尝试登而临览焉,高出云端,下涧泉流挹山光之回旋,蒞群木之俯仰。人迹罕至,鸟鸣更幽静,览胜概信未有出其右者。”
当今永昌街道与诸葛镇重新开发的岩寺则有四处,分别是瑞溪的杜岩寺、童店的东岩寺、诸葛的西岩寺和郭偲寺。西岩等寺的共同特色是因山岩建院。
瑞溪村杜岩寺
杜岩寺在桥下河东北200米左右,主殿在杜岩洞中。杜岩洞是一天然溶洞,洞深几十米,可容纳数千人。唐时建寺,盛于宋、元、明、清几遭兵焚,屡建屡毁,至1949年前后成废墟。门面以突出的岩壁为依托,飞檐翘角,向上飞腾。两旁有几幢楼房,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掩映在苍松翠竹间,显得既庄严又幽静。置身其中,俗世的喧嚣就此离去,俗世的烦恼暂且忘却。杜岩寺,建于唐中和二年(882),至元明两朝而始衰,迄到清末竟成丘墟。清代为莲塘岗何氏所有,清同治六年卖给潭塘坞姚氏。民国14年(1925)姚裕昌邀邻村父老。父老四出募捐建筑围墙,落成寺宇,并延请僧徒治理事务。从此云龛法座庄严,香火鼎盛。杜岩寺所处之地峻石嵯峨,群峰拱秀,前邻瑞水,萦绕如带,后挺悬崖,矗立十丈。崖下有旷,地广数十亩。洞中有两处小池,泉清如镜,冬暖夏凉。近其旁,但闻其声铿铿然,若奏丝竹,每当风和日丽,鸟语花香,满地点缀,游者依依不舍,流连忘返。据父老递传,是居士杜函舍所居为寺。宋治平年间(1064-1067),改为无垢教院。思中原有观音、达摩、十八罗汉、地藏大王等佛像。1952年佛像毁,曾经为乡电影队反映场所。
一位称之为释果仁师的女法师在内住持,自2000年起已经达20个年头,除了恢复以前的众多佛像外,还增添了关公、四大天王、西方三圣、千手观音、消灾延寿药师佛、释迦牟尼佛等佛像。还浇筑了通寺的水泥路。
杜岩寺有一段离奇的故事。南宋庆元年间,进士章光大记载了这件事。当时,僧人宗静欲立山门,因附近没有土石可取,一筹莫展。一夜,他做了一个梦,有神仙对他说:“但于岩下取之,得泉而止”。宗静按照神仙所指示,在岩下进行挖掘,真的好挖的很。宗静将这些土用以制成泥砖,建成了山门。土越挖越多,洞越来越大,可容纳数百上千人。后来,果然有泉涌出。到了有泉水涌出时,土也没有了,洞也挖到头了,四周都是红红的石壁。宗静将这泉水命名为“梦泉”。宗静在挖土时还意外地获得了石剑和雷斧。不知到了什么时候,石剑和雷斧遗失。这石剑和雷斧,是上古时大禹治水时所遗之物。何以为证?宗静在梦中,神仙对他吟了一首诗,但因鐘声醒来,只有五句。诗曰:“海变桑田因禹力,持竿去者绝踪迹。岩峦拱耸巨鳌形,林木参差碧波色。岌嶪峰前鋪像教......”
童店村东岩寺
东岩寺位于永昌街道童店村,距童店南一华里,里胡村东半华里之东岩山腰。据《东岩禅寺简述》介绍,该寺创建于宋乾德年间(963-967),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宋代右文殿修撰中奉大夫范处义,元代将
士郎、浙江省掾唐元嘉,明代兰溪县知事吴国琪等地方名流均曾为东岩院题名并勒石。宋乾德初,兰溪永昌下方村的方氏祖先清晏上人因爱其泉石在此创建,当时叫广岩教院,至治平二年(1065)由皇帝赐额″广岩院"。
东岩寺周边是重重叠叠的山峰,茂密的竹林,沉浸在雾霭之中,宛如仙境。寺院巧妙地依着岩石的洞穴而建,寺内正中新修的大殿,是典型的清代风格,红柱黄墙黛瓦,在黑色的山岩和绿色蓊郁的树木映衬下相当惊艳。站在殿外抬头望,山顶上郁郁葱葱的草木,显得突兀森郁,很有气势。进入殿堂,里面是一个极深广的洞穴,颇为轩敞。洞穴里有新塑的诸多佛像,有释迦牟尼佛、消灾延寿药师佛、文殊菩萨等等,依稀可见东岩禅寺昔日的宏伟状况。殿的左边有一块断成两截的石碑,碑长2.15米,宽0.85米,刻着《东岩方祠田记》,碑文字迹多有漫漶,余字尚可分辨,碑记“邑西之望有柱峰,而南五里有东岩……岩多,无如此之广者,故曰广岩……”。明代有一位叫凌瀚的诗人曾经为东岩寺写过这样一首五言律诗:
古刹无人到,山门有客开。
三春自芳草,二月落残梅。
簷矮雲低度,松高鹤远来。
乾坤足生意,深院浸苍苔。
东岩寺从始建历经兴衰,可谓是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从兴到衰乃至毁,又重建,慢慢地至香火鼎盛。据相关资料记载;绍兴年间(1131一1162),下方始廿三宣义公大构殿亭,捐田地、山塘百余亩,以赡众僧。该寺地广,规模宏大,殿宇数十间,香客成千上万。当时有瀫西诸寺之甲。
其修建年代:
释迦大殿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公赞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方氏重修,明崇祯九年(1638)方氏重修,清同治年间(1863一1874)方氏偕僧莲性重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方氏重修,民国8年(1919)方氏偕僧昌敌、昌用重修。大殿前杆于宋庆元(1199)师悦建。
佛堂五间于宋乾道九年(1173)师悦建。法堂五间于宋乾道九年(1173)师悦建。法堂五间于宋绍熙四年(1198)公赞建。罗汉殿于宋绍熙四年(1193)师悦建。观音阁于宋乾道九年公赞建,清康熙年间僧明宗修。藏殿并轮藏于宋绍熙二年(1191)师悦建。钟楼三间于宋绍兴四年(1134)公赞建,宋隆兴六年(1168)方氏宗族重修,清顺治十五年(1658)方氏宗族重修。
山门于宋淳熙四年(1177)公赞建,明崇祯七年(1634)石芸重修,清康熙九年(1670)又重建,清光绪年间僧莲性重修。方丈于宋淳熙三年(1176)公赞建,宋嘉泰二年(1202)闰十二月进士范宗书丹并题。子孙堂于明崇祯七年(1634)六常建。关公殿于明崇祯七年六常建,清康熙廿五年(1686)邦璋重修。新楼三间于明崇祯七年六常暨普成、普悦重建。方公祠三间于明万历六年(1578)六常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巢同六常重建,清同治年间方氏宗族重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方氏宗族又重修。释迦大殿中楼、方公祠于清康熙廿五年(1686)公裔孙邦璋重修。客堂四间在大殿前厅左旁,清光绪十九年(1893)方姓重修。客堂三间在傍左岩下,清光绪年间僧悟性建。地藏王像在岩下,清光绪年间僧洪度塑,民国9年(1920)僧昌照添装全身。
客堂三间在大殿傍左亭,民国九年(1920)僧昌照建。库房在岩下一带约有十余间俱像石室,而寺西另有奇观。岩穴更为广阔深遂,岩前飞瀑如簾,此地题有"云石室"三字。寺中自创祭皿法器无不俱备。
该寺1950年后渐毁,至“文革”时全毁。之后,一些女信徒曾多次想复建,但都没有成功。2009年夏,童店村人善智(俗家童冬水)入寺住持,经他和诸多信众努力,由当地善男信女重塑佛像,慢慢扩大,又成为一方宝刹。
半山腰仅存一井,该井的挖掘,还有一段令人称奇的传说。
东岩寺初创阶段,由于当时人烟稀少,寺中的和尚也不多,生活用水靠着悬崖石壁间的清泉汨汨流淌也绰绰有余。可到了宋绍兴年间,寺庙扩大,寺僧增加,四方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生活用水仅靠石壁间,悬崖上的泉水已远远不够。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寺庙的主持和下方村方氏头首商量,要挖一口可供应寺中用途和善男信女吃饭、洗漱的井。下方村的方氏对祖先开创的事业当然赞同,也筹集了大笔的钱财捐到寺中,和寺中的和尚一起进行挖井。按照常理,打井一般都会选定在山谷的低洼处。寺中的主持是个地理专家,带着寺里的和尚和下方方氏一帮人,用了几日的时间在山脚的谷底进行了细致的勘探,但看来看去,挖洞取样,附近都没有大的泉源。最后,想想实在没有办法,主持只有设坛,祈求清晏上人和佛明示。
说来大家都不会相信,到了第三天,那个供桌上的一个香榧突然滚了下来,一直滚到寺的正前方。主持和下方的方氏头首心里一动,这是始祖清晏上人或是佛祖的暗示吧。主持本是一个地理专家,当即前往香榧的落脚处,仔细地观看了一会,从石壁间流淌的泉水路线进行分析,确定此处正是山泉的汇合之处。
第二天,选了一个吉时,破土动工。那一日,前来看稀奇的附近百姓站满了寺中。挖啊挖,挖了不知有多少深,也没有见到一丝泉水。寺里的主持和方氏头首相信清晏上人和佛祖会保佑,坚信迟早会挖到泉水。就这样,他们指挥底下人一直挖了七七四十九天。这一天,两个挖井的人刚下到井底开挖,就好像听到有人在讲话。他们连忙停了下来静听,果然,两个清晰的老年妇女的声音传了过来。只听一个老奶奶问另一个人说:“嬷嬷,你家有没有米筛,借我用用。”另一个苍老的妇女声接着回答:“某某娘,我家有,你过来拿吧。”后来,又传来走路的脚步声。这两个挖井的人怕了起来,连忙向上摇摇绳子,示意上面的人把他们提上去。来到地上,这两个人把在洞里听到的这些话讲给主持和大家听。主持一听,思想了一会,与方氏头首一商量,决定停下。寺里的和尚和方氏族人看看挖了这么多天,连一滴水都没有看到,心里虽然失望,但听到有这样稀奇的事发生,怕再挖下去,
会把地底挖穿,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那些看稀奇的百姓们也议论纷纷地散去。
可过了三天,奇迹出现了,这口原本没有水的泉井竟然有水溢了上来,得到消息的附近百姓又赶到寺中来看稀奇。神奇的事件,使东岩寺更增加了神秘感。后来,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绝,成了远近闻名的佛教胜地。
双牌村郭偲寺
郭偲寺,又名石室寺、安隐寺,隐隐约约地半藏在一方巨大的岩石下面。此寺约建于唐咸通年间(866),迄今已有1140余年。俗传,唐代丞相郭偲公务过此处,见似世外桃源,遂修建了这座寺院。旧时,寺内悬有郭偲的画像,脚蹬草鞋,肩背雨伞,严而可亲。也有人说,郭偲是皇家血脉,因权力之争,隐姓埋名,逃难于此当了和尚。住持释悟璜大师说,郭偲是唐代平定“安史之乱”的一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人。大殿拱顶高数丈,钟乳犬牙交错,其间岩石悬一滴清泉,晴雨如常,昼夜不尽,下承方池,即所谓龙井也”(光绪《兰溪县志》)。水质清澈甘洌,善男信女争相取之,以为明目治病之神水。民国间,寺内香火鼎盛,有和尚10多人,良田30余亩。
晚唐咸通年间,藩镇割据,国破家残,争战倾轧,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裘甫一举,震撼浙东。黄巢义军,转战两浙。因此,取名安隐寺,是有其寄托的。传说郭偲官至丞相,但有人查了自唐大和九年(835)邑人
舒元舆为相,至开成、会昌、大中、咸通,35年间竟然易相15人(19人次),其间并没有郭偲任丞相的记录。不过,由于当时处在战争之中,吏制混乱,皇帝常随意封、削官员,郭偲任丞相之事失载,亦未可知。宋明时,兰溪双牌有书院多处。嘉靖年间,设立了郭偲禅馆授徒。明代著名学者胡应麟的父亲胡僖有记:“余未及第时,尝业郭偲寺中。”残存的郭偲寺系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日寇侵兰时,郭偲寺曾充当过很短暂的临时县治。上世纪90年代中,管村村民开始自发清理,后释净一大师至此,集民间众力,民营企业主慷慨相助,加上管村“两委会”重视,逐年兴建至今之规模。
现由释悟璜大师在此住持。而今的偌大寺院其实是一间可容千人的天然大石室,从山坳底向上望,所见的重檐歇山式屋顶,其实是大雄宝殿正门。寺内大殿顶上是犬牙交错的钟乳石。上20余级石阶,循着环形依次是观音殿、大雄宝殿、地藏王殿。
寺内大小约30尊佛像的雕塑正在精雕细琢之中。再往里,贴着石壁上下二层各七、八间禅房和客房,都恰到好处地与大小洞室结合,各处建筑冬暖夏凉,恬静安谧。
殿后朱村西岩寺
西岩寺位于诸葛镇锦溪村殿后朱自然村范围,与永昌街道社塘村交界,是诸葛镇规划的八大开发旅游景点之一。西岩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是兰溪现存佛寺中“寺龄”最大的。
兰溪县志载:西岩寺,又叫明因教院,在瑞山乡西岩,旧名石佛,唐贞观中建,宋治平初改今额。西岩寺洞窟狭长,一洞便将佛殿、僧房和佛坛悉数包纳。寺内尚存古代若干佛像,都因势凿岩而就。造像温和、庄严,衣袂生动,可惜佛像头部在动乱年代已遭破坏。
【于石诗】丹崖翠壁数千尺,绝顶僧房三四间,老树倚岩岩倚屋,白云飞去又飞还。
西岩寺地处的山并不是很高,但西岩寺就是建在红岩石下,高高的黄色院墙依岩洞而建。黄色的墙体上绘写着“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非常醒眼。正大门上书写着“西岩寺”三个字。寺院前是一片茂密的竹林,春风拂过,竹叶沙沙清脆;偶闻鸟语声声,轻声低鸣;实乃野趣丰饶,地气充沛;草木深深,福佑其中。
历经千年沧桑岁月,眼前的西岩寺于2001年11月对外开放。先后换过许许多多的大师与弟子。现在主持寺内日常事务的是大东北吉林人释证空大师和他的两个弟子释觉维、释觉庸。寺内设置的大小菩萨和佛像数量已经相当,除了原来尚存的释迦牟尼和达摩祖师石雕像(俗称石佛)外,现在陈设的泥塑佛像可多呢。我国佛教中四大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皆齐全。释证空大师指着旁边的神位说,这两张红色的纸牌上表有2028位大师的名字,也就是说有2028位大师在这里圆寝。他在这里已经有九年的时间,亲眼看到过好几位生前的他们。
为了成就这项事业,把寺院做大,释正空大师化了好多心血,募捐来的钱都是精打细算地用。除了重塑佛像外,一条逢山开的路达数公里,又要征用山地,又要雇用挖土机筑路,钱就化了不少。他正在招商引资,设想招来外地老板来这里投资建旅游景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