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埠古镇办学的前世今生
(2020-02-24 21:19:03)
游埠镇中心小学位于本镇裘家路,占地面积 2664 平方米,建筑面积 452 平方米。游埠镇中心小学清光绪三十四年创办,称公立游埠两等小学堂。校址在潦溪桥古若兰(寺)内,民国初年改为学校,迁入游埠镇关王庙。民国 17 年(1928)改名区立游埠小学,有5个班级,学生 165 人,其中女生 24 人,教师 4 人。25 年学校迁至镇东塔园殿(即大乘庵),改为县立自治实验区中心小学。是年扩建校舍 35 间,有 7 个班级,学生 200 多人。29年改为游埠乡国民中心小学。31 年日寇侵占兰城,又进犯龙游、衢州,学校为过境日寇洗劫,被迫停学。民国 32 年,经过筹备,学校恢复,改为金湖两乡联校。民国 34 年 8 月抗日胜利,复称游埠乡国民中心小学,37 年学校有 8 个班级,学生 560 人,教师 17 人。
新中国建立后,改称游埠区中心小学。1953 年学校试行“五级计分制”。并担负游埠区各小学辅导任务。至 1956 年,每年在校学生均超过一千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教学工作陷入混乱,图书,教具,课桌凳椅很多被“造反派”破坏。1969 年“宣贫队”进驻学校,领导“斗批改”。并将游埠区中心小学改为镇五七小学。1976 年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改为现名。1977 年部分校舍划为游埠公社中学使用。1987 年该校共有班级10 个,学生 427 人,教师 17 人,其中腾宝明老师,被评为金华市教坛新秀。
游埠镇中心小学兴办至今,已有八十年历史,曾编过几次校歌,民国 26 年编的一支校歌,歌词系本镇曹百川(时任暨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所写。解放前在该校就学的学生,现虽已斑发老年。还能背唱全部歌词。歌词是“和安旧屋,塔院遗址,黉舍崔巍,照泽宏。兴
学逊清末,建校抗日中。童蒙赖养正,才器制陶熔。乡里矜式所有式,政教源流本贯通”。
新中国建立前,游埠镇没有中学设置。建国后,与于1951 年 7 月,在游埠区中心小学附设一个初中班。1952 年 2 月开办私立游埠初级中学。当时为金华专区第二所民办中学。1956年转为公办。嗣后学校多次更名,今称兰溪市游埠中学。1976 年又创办初级中学,至此本镇有二所中学。其简史如下:
兰溪市游埠初级中学位于镇东塔园殿,原区中心小学校址。校园占地 11646平方米,建筑面积 3430 平方米。创办于 1979 年改为游埠区中心学校,分设中学部与小学部。1982 年有初中班 10 个,学生 504 人,教师 32 人。小学部有班级 6 个,学生248 人,教师 9 人。1986 年实行分级办学,撤消区中心学校,小学部并入镇中心小学,中学部改为游埠初级中学。校内设施已初具规模。实验室有各种仪器 706 套件,价值 12000 元。为防停电,镇政府购置柴油发电机一台,送校备用。
1981 年以来,全校师生经常开展第二课堂和科学实验活动。1983 年 10 月参加县办“智多星”活动,作品“饭盒提架,多用书架”获纪念奖。1985 年参加全市“创新家”活动,“磁控立体中国地形图”获一等奖,“天文望远镜、立体贴画、盆景笔筒”获二等奖。
1966年、1967年、1968年三届毕业生同时领取初中毕业证,即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三届同时领取毕业证,亦称老三届。笔者乃原游埠初级中学六八届毕业生。
兰溪市游埠中学位于本镇裘家路原西山殿址。校园占地 21312 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 8172.87 平方米。1951 年 7 月创办时,附设于游埠区中心小学,仅有一个班,学生 43 人,课务由区小教师担任。1952 年 2 月,报请金华专员公署批准,成立兰溪县私立游埠初级中学。当时为金华专署第二所民办中学。学校暂设原国民党游埠警察所内(现区食品厂酿造车间)当年春秋两季。招收三个班学生,共学生 200 多人,教职工 10 人,首任校长由区长高玉春兼。为了建造新校舍,由本镇各界人士组成的董事会,进行筹集资金。又发动镇机关干部和工、农、团、妇组织参加建校义务劳动。于同年冬迁入新校舍(即今址)。
1956 年改为公办,称兰溪县第二初级中学。有班级 6 个,学生 301 人,教职工 22 人。1958 年 9 月增设 2 个高中班,招收高中生 70 人。学校改为兰溪县第二中学。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校内办了小农场,占地 10 多亩,并饲养猪、羊、鸡、鸭等。
1959 年秋,孟湖和三港初中并入,全校有高初中班 13 个,学生 572 人,教职工 30 人。1960 年被定为五年一贯制(初中 2 年,高中 3 年)教育改革试点。招收了三个试点班。
1962 年撤销试点工作,校名改为兰溪县游埠中学。8月高中班并入兰溪县第一中学。复称兰溪县游埠初级中学。
“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收到冲击,领导和部分教师被批斗。教学设备、仪器、、图书等被“造反派”恣意抢夺殆尽。学校陷于瘫痪。1968 年 12 月,学校由游埠公社接管,只剩 3 个初中班,教师 5 人,学制改为两年。1970 年师生人数逐步增加,恢复高中部,学
校仍改为现名。1975 年学生增至 1021 人,教职工 39 人。
1976 年 10 月粉碎“四人帮”,教学恢复正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与纠正部分教师的冤假错案,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1979 年 9 月初中恢复三年制,翌年 9 月高中恢复三年制。1981 年初中停办,有高中班 12 个,学生 701 人。自 1954 年至 1986年,累计初中毕业生 3702 人,高中毕业生 2733 人。现有教职工 56 人。其中公办 45人,大学本科毕业 5 人,大专毕业 25 人,中专毕业 10 人,初中以下 5 人。
该校经过不断扩建,已初具规模,四周环境幽静,设备也较完善,图书室内有各类图书9700 多册。理化生物实验室 2 个,置有各种精密仪器,并备有发电机一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