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驴行记事:蜜蜡山

标签:
转载 |
这次户外之行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是很久以前,有一座山,山上开着五颜六色的花,山顶上有很多野蜂,蜂王叫蜜儿,是一个得道的神仙。密儿和他的蜂群酿了很多蜜,藏在一个山洞里,到了大雪封山的季节,就把蜂蜜搬出来,与山上其他动物分而食之,吃不完的蜂蜜留在山上凝结成了雪白的蜂蜡,被太阳一照闪闪发光。
山脚下有一个小山村,村头的一孔窑洞里住着一个叫张棉花的小伙子,他吃苦耐劳,善良勇敢,和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冬天,母亲得了怪病,棉花四处问诊,病却始终不见好转。蜂王托梦给他,说山上的蜂蜜,能治好母亲的病。棉花醒来后,不怕天黑路滑,星夜上山,脚和手掌都磨出了血泡,见到蜂王求来了蜂蜜,治好了母亲的病,村民都夸棉花是一个孝顺的孩子。后来,棉花娶了村里最漂亮的姑娘,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久而久之,人们把这座山叫做蜜蜡山,把那个小山村命名为棉花村,而蜂王藏蜜的那个山洞,人们称之为蜜蜡洞。传说毕竟是传说,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却给蜜蜡山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就是冲着这个传说,我们在2018年11月3日,约伴登上了蜜蜡山,见到了蜜蜡洞,走进了棉花村。
蜜蜡山位于汝州市大峪镇的最北端,与登封市的白坪乡交界,海拔1018米,系嵩山南麓余脉,是河南省大红寨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上午8时30分,我们乘车自汝州市区出发,一个小时后到达大峪乡黄窑村,这是本次户外活动穿越蜜蜡山的起点。远远望去,茫茫嵩山横亘在天地之间,而蜜蜡山则状如马蹄,面南背北婴儿般地安卧在群山之中,黄窑村就处在马蹄口两侧的高地上,略偏东。不由赞叹远古先民选址的智慧,背靠大山,日照充足,隆冬季节西北风吹不着,而夏季沟中的洪水又淹不着,算得上是风水宝地。
进入“蹄口”,北行约1.5公里。我们顺着山道,登上东侧的山岗,走过一处开阔的荒草地,迎面便见一处古山寨遗址,只是坍塌得厉害。向西北张望,那里的几座山峰一个比一个高,山脊之上依山傍势建有三个山寨,古朴而有气势,山沟之中则林木茂盛,或青、或红、或黄,真是一幅的完美的山寨秋色图。
继续前行,山势越来越高,山路越来越窄,两侧的悬崖越来越深,有一种在刀刃上行走的感觉。然而,驴友们的兴致却越来越高,悬崖边上,巨石上,各种造型的摆拍,乐在其中。又翻了两座山峰,过了两个山寨,已是正午时分,我们选了一个地势稍缓的石台,小憩就餐。此刻,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席地铺开了各种各样的食材,驴友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有酒有肉有菜,浑然摆脱了红尘的羁绊,忘我于天地之中,别是一番情趣。
下午13时30分,我们继续西行,来到第四座山峰下。山腰间赫然可见两个圆圆的洞口,直径约二尺许,深不见底,这便是传说中的蜜蜡洞,蜂王藏蜜的所在。站在蜜蜡洞口向上打量,则是此行最险峻的一段路程,石径隐于一人多深的荆棘之中,两侧是陡峭的悬崖,人们需引体向上、手脚并用才能够上下。
翻过这个山峰,我们折向西南蜿蜒前行。放眼四周,正南方向是棉花寨,建在一处崖顶之上,南高北低,寨内杂草丛生,有一种历经沧桑的美感。正西方向是汝州盛产草药的老婆寨,山脚之下便是棉花村,碧绿的梯田与村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一派田园风光。望正北看,是登封的地界,茫茫嵩山巍然在望。向正东方向打量,蓦然发现,棉花寨与其它三座山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凡有敌来犯,站在高山之上,四周敌情一览无余,第一座山寨与第二座山倾向于守,守不住则退向第三座山寨,这座山寨既有堡垒又有退往棉花寨的后门。
在棉花寨与第四座山峰之间,有一道深沟,俨然是棉花寨是“护城河”,须下到沟底,沿东山腰走过很长一段距离才能到达棉花寨。所以即使来犯之敌众多,抵挡不住,防御者是有足够的时间撤退的。据说,抗日战争时期,豫西抗日先遣队也就是皮徐支队曾在此战斗过,后来王树声大将率部也把根据地扎在这里,当地的老人口碑相传至今。
我们是下午16时到达的棉花寨,接下来的路况缓了许多,且是下坡路,脚程自是加快。向西而行,穿过一大片橡树林,17时20分到达棉花村。棉花村自南至北有一条小溪,溪床几乎干涸;村中有一棵500余年的老槐村,我们到的时候,就坐在树下。此时,暮色已晚,鸡子纷纷上树寻找安歇的地方,小羊徘徊在树底下,两条狗儿见生人来,急急地跑回家中,几位年长的村民惊讶地看着我们,揣度着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
蜜蜡山之行,历时约8个小时,微信记录23300余步。同行者,汝河纤夫、天雨、一滴水、妞妞、飞花、永远的朋友、糊涂、大山,另有一批新进群的驴友不知姓名,共计28人。他们之中,有父子、有母女、有夫妻、有新交、有故知;长者六十有六,少者不过是八、九岁的孩童。户外感觉:累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