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埠历史悠久,是浙江省四大古镇之一,文化底藴深厚,人杰地灵,传统文化活动盛名,文物古迹颇多。有千年河道,溪流发源于建德天池山,自建德里叶入兰溪境,经诸葛、孟湖,自北至南流入游埠镇,在镇中穿行的这段长约千米的溪流上进入衢江,故名游埠溪。游埠为龙游县下游的商埠,故名"游埠"。游埠成为埠头,至迟当在东晋兰溪建县之前,明万历年间已经为"镇",兰溪建县以前以后建制多变。唐初就建有码头,素有“钱江上游第一埠”之誉。水运交通方便,沿衢江航道西上可通龙游、衢州至江西;东下可达兰溪、金华、杭州、建德、安徽、上海、江苏。商业繁华,商贾云集,南来北往。早在明清时代,集镇上就店铺林立,手工业发达,农副产品交易兴旺,历来是衢江下游繁华的重要商埠。东有裘家堰,是重要的货运码头,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1636年十月十二日,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徐霞客于1636年十月游金华,在游记中亦有“十二日,平明发舟。二十里,溪之南为青草坑。其地属汤溪。时日已中,水涸舟重,咫尺不前。又十五里,至裘家堰,舟人觅剥舟卸货船同泊焉。夜微雨,东风颇厉。 十三日,天明,云气复开。舟人起布一舱付剥舟,风已转利。二十里至胡(湖)镇,又二十里于龙游,日才下午。候换剥舟,遂泊。
”的记载。南有柴部头,九峰山和仙霞山的柴火源源不断通过水运进入游埠,在不远的柴埠头村附近形成专门的柴火埠头故名。南有洋岗渡口,清吴楷著有“洋岗陲亭古渡头,往来是有官商舟”的诗句见证。
而今保留完整的古牌坊、古楼(鼓楼)、古宗祠(无逸堂)、古寺庙(塔园殿、天皇殿、西山殿以及石壁寺和桥头殿遗址),仍然呈现当年古色古香的景象。更有被人们誉为“五马归槽”风水格局的横跨集镇溪流上的五座石桥,凸显小桥流水的江南胜景。
横贯镇内的游埠溪上有清代所建的"太平桥"、"永安桥"、"永济桥"、"永福桥"、"潦溪桥",总称"五马归槽",堪称一绝。第一座大街桥(永济桥)犹如“天马行空”,第二座柴市桥(永福桥)恰似“红马跨江”,第三座永安桥好比“骏马纵涧”,第四座炭市桥宛如“黑马穿云”,第五座摇车桥(潦溪桥)仿佛“青马飞腾”,令人赏心悦目。更有趣味的是潦溪桥村西的那座山—马鞍山,因形如马鞍而得名,配以五马奔腾,更是让人有一种神秘感。溪畔至今还保存完整的600米古宅、古街,还有海棠池等八大人文景观。漫步于游埠古镇,青砖石瓦,小桥流水,所到之处都是那么古色古香,令人回味。
之所以称为“五马归槽”,缘于一个古老传说,说是水亭明经山的龙脉延伸到游埠溪西岸后被水流阻断,不能抵达溪东,后经高人指点,于是人们群策群力在溪东挖了一口深塘,叫油麻塘,又相继在小溪上架起五座桥,塘为“槽”,桥为“马”,“五马归槽”,果然桥东人丁兴旺、生意兴隆。一时成为龙兰汤三县农副产品的集散地,京广百货的交流中心,列为老金华府三大集镇之一。传说归传说,建桥便利了交通,商业自然会随之繁荣起来。“五马归槽”的说法使人产生无限遐想,并且成为这座千年古镇的一处胜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