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习题
(2012-12-07 18:01:53)
标签:
教育 |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一、2011年版稿为什么特别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呢?
答: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运用语言是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2、运用语言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3、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难点。4、从教学的现状来看,运用语言往往被忽视。
二、在教学中如何凸显学习语言这一中心?
答:1、吃准学段目标。2、把握教材语言特点。3、重语言文字运用。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答:第一,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第二,培养学生听说读写习惯。第三,有针对性的进行听说读写训练。
四、怎样在教学中落实多读多写多积累?
答:1、落实两个转变:即在怎么教的问题上由老师唱主角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由人文性唱主角转变为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为中心,在课堂上、课堂外都大胆地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2、坚持三少三多:三少,即少问、少讲、少练。三多,即学生多读、多写、多练。3、“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
五、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答:1、要增强培养的意识。2、要在教学中有机的渗透。3、要在日常练习中强化。4、要整体发展互相促进。
六、工具性与人文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首先,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具体表现在两方面:1、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目标时,不可能是单纯的语言文字教学。2、阅读教学中,作为语文能力之一的阅读能力培养,要求不仅是了解文本中的与语言文字,还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文本中的思想内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产生共鸣。其次,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于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中,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第二,人文性教育不能以简单说教、抽象说理、机械灌输的方式进行,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的阅读来理解文本自身的思想意义,通过感悟、熏陶来潜移默化的发挥作用、产生影响。
七、如何将提高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融为一体,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答:1、在朗读感悟中体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2、在品词析句中体现二者和谐相生的自然融合。3、在理解内容和领悟表达中寻求二者和谐相生的路径。
八、引导学生钻研文本要处理好那几个关系?
答:1、处理好钻研文本与拓展延伸的关系。2、处理好个人阅读与集体讨论的关系。3、处理好学习的浅与深的关系。4、处理好教师钻研文本与学生钻研文本的关系。
九、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答:1、创设课外阅读的条件。2、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3、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4、拓展课外阅读内容。5、训练课外阅读的方法。6、拓展课外阅读渠道。7、课外阅读与习作结合。8、建立课外阅读评价体制。
十、语文教学中如何恰当落实课标精神?
答:1、依托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语法和修辞知识。2、紧扣文本领悟语法、修辞之精妙。3、情感朗读,体会语法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4、注重训练,运用语法修辞规范美化语言。
十一、原课标与2011年版课标有哪些不同点?
答:第一,原课标提出语法和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的内容。第二,2011年版课标提出,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第三,精度的评价对不同学段提出了具体要求。第四,文学作品的阅读评价,原课标没有对第一学段、第二学段提出具体要求。
十二、2011版课标与原课标在写作评价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相同点:评价目标一致,重视对修改的评价。
不同点:1、关注不同学段的目标要求。2、关注写作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十三、2011版课标有哪些特点?
答:1、注重提高学生对口语交际的认识和表达沟通的水平。2、具体介绍了考察口语交际的水平的基本项目。3、不同学段的口语交际评价侧重点不同。
名词解释:
1、人文性:
答:所谓人文性就是尊重人,尊重具体的人的生命价值,尊重具体的人的文化及其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