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勾、句、芶、苟、敬

(2013-10-07 19:03:47)
标签:

苟氏

芶氏

家族

文化

历史名人

分类: 个人日记
[备注]
   本资料内容均来自于[中国姓氏研究著名专家学家袁义达
邱家儒两前辈]所著:中国姓氏大辞典 一书。
[前言]
    
中国姓氏大辞典
》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属于中国疆域内的全部汉字姓氏。这些姓氏全部来自于历史文献和近代人口普查。作者历时40年,一共收录了23813个姓氏,其中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十字姓1个。笔画最少的姓为1笔,笔画最多的姓为30笔。除汉族以外,当今55个少数民族均存在使用汉字姓的情况。目前仍在使用的中国人姓氏超过7000种,汉族和少数民族姓氏大约各占一半。
    目前最具争议的姓氏问题是:祖国大陆地区实行简化字后,有的姓被不规范地随意改成另一个字姓。
    关于姓氏形成的多源和始祖的问题,其实,中国姓氏的产生与其出现的历史背景有关,一个姓氏出现的始祖应是这一汉字姓氏的开姓祖,开姓祖只有一位。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不管是集体或者个人改掉自己原有的姓氏,采用某一正在使用的姓氏,实际是放弃原姓的血统,改认别姓的开始租为代价的。比如,北魏孝文帝命华北地区的鲜卑人全部改为汉姓,经过几代后,这些
鲜卑人忘记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姓氏,他们的后代也很快被同化成了汉族。只有史官们在史书中忠实地记录了这段历史,而家谱中则很少提到。
    中国民间修谱开始于宋朝,大规模普及是在明清时期。在家谱中,各姓各地开基祖以下的历史是真实可靠的,开基祖以前的历史需要
斟酌和考证,谱系断层是无法回避的。但是,修编家谱时普遍存在开基祖以前的历史和对接问题,加上民间修谱的不规范和伪作,所以,家谱可研究的价值和应摈弃的糟粕都是显而易见的。一部好的家谱就是一部家族的真实历史,各族各姓各家谱的总和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姓氏历史,也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缘历史,可见续谱修谱的历史责任与深远意义。当代“盛世修谱”的时机已经来到,我们有责任参与和推动这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活动。探讨中国姓氏的源流、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群迁移等问题是一种科学文化的研究;而家谱修谱中的历史对接和祖源问题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血统延续思想的一种反应,实际上更多反映的是一种文化寻根现象。当今
续谱修谱要正确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尊重历史,正视现实,又不必去争论无法复原的谱系断层问题,更不能去伪造家族的某段历史,而是需要科学地规范家谱的修篆工作,提高作为中华民族三大历史支拄之一的家谱的学术质量与社会价值。
[说明]
现将 
勾、句、芶、苟、敬此五字姓之各来源与相之关联辑录谨供相互学习与交流及探讨。
勾gōu
[英文] Gou,Kou,Kau,Gud。
[读音] 旧音去声〈gòu〉,今音平声〈gōu 〉(12)。
[源出]① 同句氏。勾芒氏之后。
出自少昊氏,重为勾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名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7。亦见(正字通)86。勾芒,即句芒,亦称木正,为官名,专门负责制作曲柄尖头的耒耜的官。上古少昊的部落中有重,该,修,熙四个亲属部落,重担句芒,后来被尊奉为木正(446)。②羌人姓,见姓解(9)。三国时蜀巴西人多勾姓(1127)。3:本句氏,避宗讳改为勾,见宋史(5460
)。
[
民族]①黔东南苗族勾姓(Gud),出自氏族名(1428)。②蒙古(639),满(344),土家(387)等民族均有此姓。
[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0063%。贵州,重庆。河北三省市多此姓,约占全国勾姓人口的62%。
句gōu
[英文] 
Gou,Kou,Kau,Chu。
[读音] 句,作为姓有沟〈gōu 〉、构〈gòu〉、和巨〈jù〉三音,且源出不同,宜分三姓。
[源出]①出自少昊氏,叔子重为句芒木正,世不失职,以官名为氏,见《元和姓篆》(6,7,17,60)。②春秋时邾文公迁于句绎(即小邾国地,故地在今山东邹县东南),后以邑名为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 》(7)。③句吴,吴地,在今江苏镇江南;句无,越地,在今浙江诸暨南,见《万姓统谱》(15,552),以地名为氏。 ④出自句井氏,见《新篆氏族笺释》(444)。 ⑤羌人之姓。晋明帝太宁三年北羌王句除附赵。晋安帝义熙六年有句岂降西秦,《均见通鉴》(242)。
[郡望]平阳(17,60,418)。
[演化]句姓,自宋建炎以来,避高宗赵构之讳,有易其姓者,如加金者钩光祖,加丝者絇纺,加草者苟堪,增字者句龙如渊,音章句之句
〈jù〉者句思等,数世之后不复别矣(17)。
[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0005%。河北
、山西、 云南三省多此姓,约占全国句姓人口的90%。
[人物]句如,春秋时越大夫(21)。句中正,宋时益州华阳人,曹州录事参军,氾水令(17,21)。
句gòu 
[英文]Gou, Gow。
[源出]东都士大夫言,其先仕蜀为句邑大夫 ,因以命氏,见《古今姓氏书辩证 》(7) 。同勾姓。宕渠句氏出賨族,属巴氐氏人,见《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姓氏研究》(837)。
[郡望]东都(561)。
[分布]成都嘉州皆为盛族,亦有徒长安或高邮者(7)。今四川多此姓。
[人物]句扶,三国时巴西人,蜀国大将,封宕渠侯(7,15,17)。
句jù
[英文]Ju,Jiuh,Jyu。
[源出]①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困民之国,句姓,见《姓氏考略》 (60,86) ②句(gōu)姓改音,见《姓觿
》(17)。
[郡望]华阳(17,418)。
[分布]天津武清,河北景县
、黄骅、获鹿,山西太原,江西新余,湖北武昌,新疆塔城等地均有此姓。
gōu 
[英文] Gou,Kou,Kau,Coe。
[读音]用姓音
平声〈gōu 〉,亦读苟〈gǒu〉(12) 。
[源出]得姓
勾芒(重):单一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帝少皞氏(少昊氏)之子重,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山海经》、《路史》等记载,“古有困民之国,勾姓,为此姓之始。”勾,又写作“句”,其姓最早见于古籍《山海经》中的记载。相传,远古帝王少昊氏的一个儿子名重,死后被封为木正,为五行神之一,主管山林草木,掌管天地间植物的生老病死,号称勾芒。重的后代中有用他的神职官名“勾芒”之“勾”作为自己的姓氏者,也有后裔加上“艸”为部首,称芶氏。 本姓勾,宋绍兴年间避高宗之名讳,加草头改姓芶,见《通志·氏族略》    与芶氏同宗的勾氏族人到了南宋初期,为避南宋高宗皇帝赵构之名讳,只得有人将“勾氏”改为“句氏”,有人则加“艸”字头改为“苟氏、芶氏。即近期演化为苟〈gǒu〉 姓。
[郡望]建宁郡[益州郡]
[民族]布依族亦有芶姓(651)。
[分布]分布较广,但人数较少(3) 
gǒu
[英文] 
Cou,Goou,Kou。
[源出]① 黄帝之子得姓者一十四人,其一为苟,见《国语》 (6,12,17)。②相传舜之后有苟氏,见《路史》(60,62)。③春秋时楚大夫之食邑,以邑名为氏,见《路》(17)。④春秋时晋大夫荀氏之后避难改称苟氏,见《急就篇》(11,21)。⑤苟,草名,有此草长之处多为丰饶之地,居者遂以苟为氏,见《通志·氏族略》(11,12,60)。然有人认为此乃无据之俗说(26)。⑥北魏时改代北若干氏为苟氏,见《魏书·官氏志》(7,12,17,60,70)。此为氐人之姓(242)。⑦为避宋高宗赵构之名讳,句氏加草为苟氏,《急就篇》(11,60)。⑧后晋高祖石敬瑭,姓敬者为避名讳,析敬为苟文二姓,见
《齐东野语》(17,21,60)。
[民族]
族哭吾已氏(房名),汉姓为苟(194)。②畲(244,555)、仡佬(499)、回(3)
、佤(1375)等民族均有此姓。
[郡望]河南
、河内、西河(17,21,60,418)
、山西(261)。
[演化]佤族姓苟亦称
涅苟氏(1375)。
[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026%。四川、陕西、甘肃、湖北、重庆、贵州六省市多此姓,约占全国苟姓人口的85%。
[人物]苟变,春秋时卫人(21)。苟唏,晋时河内山阳人,累官阳平太守,拜尚书右丞(21)。
敬jìng 
[英文]Jing,Ching。
[源出]
黄帝之曾孙敬康之后,见《通志·氏族略》(12,60,62)。②系自妫姓。陈历公子完奔齐曰敬仲,子孙以谥号为氏,见《风俗通》(1,6,7,12,17)。③清高宗改翰林院编修苟华南姓敬,见《清朝通志·氏族略》(23,62)。四川重庆两地敬姓民间多读敬为(苟gǒu)音,此乃苟华南一族之后。
[演化]宋时因避翼祖(赵匡胤之父赵敬)名讳改敬氏为苟、文二氏(23)。
[郡望]平阳(17,60,418)。
[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人口的0.0059%。四川省多此姓,约占全国敬姓人口的74%。
[人物]敬丕,春秋时秦宰相(6,21)。敬显
儁,字孝英,北齐平阳人,从神武帝平寇乱,累功为兖州刺史,见《奇姓通》(20,63)。《奇姓通》作复姓[敬显]而诸姓书均作姓敬,名儁。疑《奇姓通》有误,今姑存备考。
[附录
]
勾、句、芶、苟、敬之郡望地名对照表
[句gōu郡堂]平阳
:古帝尧所都。三国魏置郡。治平阳,故城在今山西临汾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句 gòu 郡堂]东都:[资料暂缺]
[句 jù  郡堂] 华阳:南宋侨置郡。治华阳,故城在今陕西勉县西北。北魏改为实土。辖境相当今陕西勉县,宁强。
[芶 gōu   郡堂] 建宁:三国蜀置郡。治味县,古城在今云南曲[清]。南齐改建平郡。
[gǒu 郡堂] 河南:汉改三川郡置郡。治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流,双洎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原阳等地。
[gǒu  郡堂] 河内:汉置郡。治怀县,故城在今河南武涉县西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gǒu  郡堂] 西河:三国魏置郡。一称河西。辖境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地区。
[gǒu  郡堂] 山西:战国、秦、汉时,通称崤山、函谷以西为山西。一说太行山以西称山西。
[敬 jìng 郡堂] 平阳:古帝尧所都。三国魏置郡。治平阳,故城在今山西临汾西南。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
                            [作者   芶光武     二零一三年九月十七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