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4.4 看繁荣莒溪镇 想僻壤天井村 清明故乡行之三
标签:
苍南莒溪蔚文桥莒溪新貌莒溪老街莒溪情结 |
分类: 温州本地区 |
上接 2018.4.4
丁埠头谢氏民居
莒溪,与我有不可割舍的一段情,是亲情,以前天井没有通公路,从温州回故乡有时就会在我的姑父家歇上一夜,然后第二天继续爬山,或者吃个中餐,继续前行,受到了盛情招待,莒溪也成了我的一个“驿站”。
莒溪,对我来说有很多难以忘怀的记忆,我当年 下乡在天井,参加生产队劳动,当时还要交公粮,尽管是地瓜干也要挑上百来斤翻越两座大山到30里外的莒溪粮管所(现在的刘基庙)收购,有时也会背上几根长长的毛竹到莒溪卖,换点小钱,或买回一些大米(因那时我父母还是有剩余粮票给我和祖父祖母买点大米改善生活,要不只能是一年到头吃地瓜干了)。所以莒溪对我应该不会陌生。
不过莒溪还是有令我不快的地方,首先是它的方言,我们家乡讲的是平阳方言接近温州,因为我们是鳌江的源头,顺水言通,解放前及解放初期天井归平阳吴垟所辖,后来划给了分水岭另侧的桥墩管辖,过分水岭一路经莒溪到桥墩直至灵溪都是闽南方言,语言不通也许也会少了一点点地域的亲和力。莒溪曾经几次成为我们天井村的施权者,免不了有盘剥弱小和雁过拔毛的嫌疑或作为,尽管我所知晓的陈年旧事已 是N任领导以前所为,例如对一些扶贫资金、修路补助克扣吞食,但这些都导致了我对莒溪产生一种不太感冒的印象。
莒溪虽是一座山村小镇,总人口不多,但它辐射面积很广,是周边这一大片山乡的资源集散点,历来就成为附近几十里方圆的唯一集镇,当然到了现今年代,这里有很多“贫困资源”(当贫困变为资源时)可以被利用, 随着上面扶贫力度增大,加上近些年城镇化发展迅速,充足的阳光雨露更促成了昔日山村小镇的繁荣建设。
莒溪近些年的快速繁荣与它所管辖的十几个山村的某些衰败不无关系,如原先的十几所村校现在都已经关门,这些孩子从 幼儿园开始(据说不上幼儿园就不能上小学)就要到莒溪就读,直到小学、中学,特别是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一个孩子就要一个大人陪读,陪读肯定还要租房子,拖家带口,这给一个原本不大的小镇增加了不小的消费群体,某种意义上说是贫困山区为莒溪小镇的繁荣添砖加瓦了。
如我们天井小学关门后,村里的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要完全依赖35公里外的莒溪,一直到小学、中学毕业。
家长从幼儿园开始易地陪读,这听起来有点破天荒,可事实就是这样,也不知道是否是时代的进步,不过起码算是新时代新事物吧!
现在的莒溪镇区环境大为改观, 外观上整洁漂亮多了,它有秀美峡谷奇峰,原生态自然景观受人青睐,它还是一个有历史文化的山区小镇,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刘基庙,保护良好的清代石拱木廊桥——蔚文桥,还有新辟的石洞红色旅游点等人文景观。
莒溪是一个老镇,但是最遗憾的是消失了那条充满历史记忆的莒溪老街,那是一条大块卵石铺就的,沿街 贯穿着一条清澈诱人的水渠,居民平时可以直接自家的店门口、房前取水洗涤,这些水甚至可以饮用,沿街的老店铺紧紧相连,可惜这一切没能给我们的后人留下,哪怕是小小的一段。


莒溪古廊桥——蔚文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89),单孔石拱木廊桥,昔日是去平阳或平阳到泰顺必经之路,




“大清乾隆己酉年(1789年)孟秋月建”




两联为“吴宫花草埋幽径,魏国山河半夕阳”,龛中有塑有关公像









知音石




难得找到莒溪老街的踪迹,清清渠水还在流淌,可两边的老街却没能留下片段,据说是因为一场大火把整个老街毁灭

现在繁华的是新街,老街的遗址已经被人所淡忘


莒溪新貌





新建的塔,据说是复建的沉香塔


新修的碇步



莒溪古廊桥——蔚文桥,建于清乾隆年间(1789),单孔石拱木廊桥,昔日是去平阳或平阳到泰顺必经之路,





“大清乾隆己酉年(1789年)孟秋月建”




两联为“吴宫花草埋幽径,魏国山河半夕阳”,龛中有塑有关公像









知音石




难得找到莒溪老街的踪迹,清清渠水还在流淌,可两边的老街却没能留下片段,据说是因为一场大火把整个老街毁灭

现在繁华的是新街,老街的遗址已经被人所淡忘


莒溪新貌





新建的塔,据说是复建的沉香塔


新修的碇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