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18 潋城古堡(上) 闽东北古堡行(8)

标签:
潋城城堡冷城古堡潋城古堡抗倭城堡福鼎潋城堡 |
分类: 闽赣湘鄂专辑 |
紧接上篇 福鼎灵峰寺 闽东北一日行(7)
到潋城已经是17:50,只好趁着天亮快 走潋城,但正月的天说黑就黑,当最后走到老宅、南门时已经天黑,拍照也只能借助闪光灯了。很遗憾这次给潋城留的时间实在是太少了。
潋城之“潋”,来自水波荡漾,多美的名称,后来( 会否是文革地名大简化时期)可能为了写读方便,不知是民间百姓还是官方出主意用方言谐音“冷”代替“潋”。至今大多甚至官方也就沿用了这个“冷城”。好端端的“潋城”变成了带有凉气的“冷城”。
至今潋城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城墙、城门等历史遗存,真是难能可贵。堡内至今仍有沿街水渠穿越流动,给古堡带来活力。
潋城是今天闽东沿海行中第三个城堡,不免想起了我们浙南地区也有很多抗倭城堡,如蒲岐城、磐石城、海安城、金乡卫、蒲壮城等。 自明代以来倭寇长期骚扰闽、浙、苏一带沿海,尤以嘉靖、隆庆年间为甚,为抗击倭寇,闽、浙、苏等沿海要地兴建众多城堡,官方实行卫所制,如大京就是一个“千户所”,潋城城堡和传胪城堡应该属于民间的防御体系,在抗倭的同时还有防匪防盗功能。
由于图片较多,潋城所见分上下两篇介绍。
潋城村, 别名潋村、古称蓝溪。沧海桑田,如今看到村前良田,历史上曾是大海(从地图上看应该是个海湾),这里背山面海。明嘉靖十一年(1532)为御倭患而筑城,据称当时立于城上极目,但见城下海波潋滟,故把原蓝溪村改名“潋城”。潋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潋城城堡,位于福鼎秦屿潋城村。明嘉靖十一年(1532),为抵御倭寇,朝廷委派官员监建,由王、叶、杨、刘等几个大姓分段建城堡。城堡石构,周长1127米,城墙高5~6米,宽4~5米。垣墙高1.5米,厚1.2米;环城设四座炮台;有东、西、南三个城门,城内有环城路、古街等,水道四通八达;城外有护城河。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此处设有储存谷物的潋城仓。清乾隆年间,杨家溪巡检司移至潋城,设潋城巡检署,负责就近巡防缉捕等事宜,至今,这里还保留衙门里的名称。潋城城堡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潋城堡内, 堡内分为四境,每境均供神明。城东门属东麓境,建于宋代的泗洲文佛石屋仍在,须弥座上雕有双狮戏珠等图案;城西门为金鏊境,里有登城台阶与门里一侧的石质佛龛。有庙称“杨八宫”;城南门为庆云境,大门前的石幢保留明代的风格,有建于清道光年间的顺懿庙,供奉“顺天圣母”。北门因旧时风水之故,不设城门,俗称“衙门里”。“衙门里”有“齐天大圣宫”。城中有一渠水穿城而过。
陈靖姑,在 南门内有清道光年间兴建的顺懿庙,当地人称“临水宫”,也叫“通天圣母庙”,供奉着陈靖姑。福建地区民间有“海上女神妈祖,陆上女神陈靖姑”之说,传说中的陈靖姑出生于唐天佑二年,卒于后唐天成三年。陈靖姑归天成仙后,法力无边,他为世人“医病、除妖、扶危、解厄、救产、保胎、送子、决疑”,成为天下妇女儿童的保护神。不但是福建,陈靖姑也是浙江南部等地的地方神祇,这里大多叫“陈十四娘娘”,其生前或死后尊称极多,如临水夫人、顺天圣母、顺懿夫人、天仙圣母、慈济夫人、碧霞元君、注生娘娘等。陈靖姑的传说更具有传奇色彩,因降雨解灾又斩杀雷神,触犯天条。千百年来在闽、台、浙南各地及东南亚地区经民间传诵,已成为民间文化现象之一,以立庙奉祀,其信众多达八千多万人。
相关背景:
紧接下篇 2018.2.18 潋城古堡(下) 闽东北古堡行(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