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14 震川中学寻古 安亭行2/4

标签:
震川中学菩提寺遗址震川书院遗址嘉定安亭安亭文化遗址 |
分类: 上海专辑 |
紧接上篇 2017.5.14
崭新的安亭老街菩提寺 安亭1/4
在菩提寺看到介绍是易地新建,后向市民打听得知其原址在震川中学,于是赶到震川中学,还好门卫没有阻拦,荣幸进去参观了里面的菩提寺遗址和震川书院遗址。
在震川中学走了一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一所中学竟然能有这样好的环境和设施,令人羡慕。
本篇介绍震川中学中的历史遗迹。包括菩提寺和震川书院遗址。
震川中学及震川书院,震川中学前身为安亭中学,其历史可追溯到震川书院。震川书院是为纪念明代散文家归有光(号震川),经清道光皇帝御批,安亭地方乡绅捐资,于清道光八年(1828)动工,三年后建成,书院毗邻菩提禅寺(始建于三国赤乌年间)。书院占地11.7亩,拥有所捐学田826.8亩,学生大多来自嘉定、青浦、昆山、新阳(清雍正二年(1724)由于苏州府昆山县人口、赋税繁多,分出其东部设立新阳县,2县共用1个县城,同属于苏州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撤废并入昆山县)四县,成为四县学子读书和文士讨论诗文之地。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开甫,别号震川,世称“震川先生”。苏州府太仓州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嘉靖十九年(1540)归有光中举人,之后参加会试,八次落第,遂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谈道,学徒众多。嘉靖四十四年(1565),归有光六十岁时方成进士,历长兴知县、顺德通判、南京太仆寺丞,故称“归太仆”,留掌内阁制敕房,参与编修《世宗实录》。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

归有光像

1828年为表彰震川(归有光)先生在安亭讲学十三年,培养学生三百余人的业绩,道光帝御准江苏巡抚陶澍奏请,在此建立“震川书院”,开嘉定办学堂的先河,是安亭中学的前身。

樊轩

樊轩


菩提寺碑亭在因澍园后面的小高地上







离开震川中学后继续沿着和静路东走
相关背景:

归有光像

1828年为表彰震川(归有光)先生在安亭讲学十三年,培养学生三百余人的业绩,道光帝御准江苏巡抚陶澍奏请,在此建立“震川书院”,开嘉定办学堂的先河,是安亭中学的前身。

樊轩

樊轩


菩提寺碑亭在因澍园后面的小高地上







碑两面都有碑文
离开震川中学后继续沿着和静路东走